-
赵燕菁:再议住房、消费和生育的关系
最后更新: 2022-09-14 10:15:46【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赵燕菁】
早上一起来,就看到一个朋友发来的公众号文章《专家建议:想要拉动消费,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我一看这标题,没等打开链接看文章,就回复说,“如果发房子能有用,早就没有住房问题了”。对方回了我一个诡异的表情包。
我好奇地打开公号链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专家居然是“厦大教授赵燕菁”!虽然标题写的是我,但整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发表宏论,只是在中间有一句话提到“一名叫赵燕菁的教授提出,如果真的想要拉动消费,那么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既没说来龙,也没说去脉,然后就煞有介事地发挥起来。我赶紧上网一查,嚯!讨论还真不少,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但就是没有人问一句这个“厦大教授”在哪里说的。
其实这句话的来源是观视频“2020年中国政治经济40人论坛”年会中间的一个采访。现在B站还有这个视频,22.8万人观看过。标题是“解决住房的根本不靠政府分房,而是如何让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买得起房”。
和现在网上那个“厦大教授”说的完全相反!一个学术观点,居然能被互联网世界改造成这样,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当然,有人会疑问你为什么还写文章和作者商榷?我大体浏览了一下,这些公号的作者不是假名、笔名,就是不知背景的小作者,你的那句话就是被用来博取流量抓取眼球,是否真假根本不重要。你想和他们商榷都无从商榷起,因为那句话根本不是你说的!
其实,住房和消费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别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在原视频里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原视频里,我只是强调住房不能“免费”发,而是要创造让年轻人买得起的住房制度,也就是我一贯主张的“先租后售”。但是和消费的关系并没有“发一套房子”这么简单。一直以来,学界的一个主流观点,就是商品住房榨干了“六个钱包”,家庭债务将其他消费需求“挤出”了市场,如果要想扩大内需,就要把房价压下来。
苏州:中秋小长假期间 众多市民前往夜市消费游玩。图源:视觉中国
这一套说法看似符合常识,但却不符合事实。从去年开始房地产就一路下滑,房价一跌再跌,但是你看到内需扩大了吗?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房地产不景气的同时都伴随着消费下滑。
如果放到更长的经济周期,你甚至可以看到相反的住房消费效应——房价上涨的房地产繁荣的周期,大多也是消费扩张的周期。尽管我非常不想得出房地产拉动消费的结论,但事实却是如此。
当事实和常识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放弃的是常识而不是事实。我之所以一直不认为“房价下跌利好消费”,就是从现代货币角度看,消费和市场上货币的总量是正相关的。现代货币,特别是M2,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创造的。如果社融下降,消费大概率会萎缩。
房地产相关贷款是银行社融的大头,其他贷款很多也是以不动产做抵押,这意味着现在市场上的货币,很多都是由房地产创造的。如果房价下跌,社融会下降还是上升呢?如果市场上货币总量收缩,消费会上升还是下降呢?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
房价高影响消费,房价低也应消费,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就是只有少数同时熟悉房地产和货币创造的专业学者才知道的现象,那就是创造资本和提供消费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伙人,对应地,房地产市场也应该有两种住房,创造资本的住房价格要高,同样的住房能抵押更多贷款;而创造消费的住房价格要低,同样的收入能剩余更多的收入用于其他消费,能有更大的面积容纳耐用消费品。这才是我在这个视频里提到的重点——住房双轨制以及与此对应的“先租后售”模式。而不是被自媒体演绎出来段子——“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
至此可以看出,住房和消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即使我提出的“双轨制”也还是一种建议性的方案而已,因为在标准经济学里有一个没有经过检验的共识,那就是“单一市场里任何双轨制都是低效率的”,因为理论上这样的制度一定会出现套利(尽管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已经验证了双轨制的可行性)。自媒体把这样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降低为“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然后自作聪明地大发议论,表面上看有助于将住房和消费变为一个公共话题,但对解决问题几乎毫无助益。
关于“发房子拉动消费”话题使我联想到一年前我在2021年第十八届蓝筹年会上的一个发言。这个发言被自媒体自行剪辑为“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雷人的观点也是一脸懵逼,“这真的是我说的?”我那次演讲实际提出的问题是“计划生育时人口约6、7亿,为什么现在14亿反而人口不足?”。文字稿首发于经济观察网,道亦有道传媒经转载,网上都可以查到。其实,我那次发言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而是“建议给多生孩子的家庭奖励”。
当然,自媒体硬把“奖励多生”解读为“惩罚少生”也没问题。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一回事。但问题是这根本不是我那次讨论的重点。我的观点是,各国人口下降是由于现代金融制度导致的。
由于养老金制度替代了家庭代际互保功能,所以家庭生育的效用没了,而家庭人口的减少,反过来又导致养老金制度沦为庞氏骗局。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只要集体养老的制度不变,奖励还是惩罚都不会改变生育率下降的总趋势。
为了避免养老金崩溃,就要延长缴纳养老金的就业年龄,缩短领取养老金的被抚养年龄。这和网上传的“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完全是两回事。但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的批评和误解,你根本无从反驳,因为没有人能为一个他没有说过的观点进行辩护。
相信遭遇到此类网络无妄之灾的人不少,但我原先以为都会是一些有影响的大V,捏造一些抓人眼球的段子也轮不到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我不仅因为“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被捧上热搜,并能够在一年之后还可以荣登“专家教授‘金句名言’”。我看了下,这里面有黄有光、张曙光、管清友……估计他们入选的“金句”也是被网络改造过的。在网络上被骂几句其实无所谓,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把捏造、扭曲过的观点强加在大V名下赚取网络流量的现象。
一种观点是舆情操控。网络上大量带有政治、经济、宗教目的“网络水军”被有目的操控操作某一个话题,俗称“带节奏”。比如大家常听到的“行走的50万”“五毛”“美分”“1450”,不同政治观点的网络群体也会给对方舆论领袖集体画像,不论观点正确与否,只要是某一群体代表性大V说的,都会遭到力捧或谩骂。不过在我看来,这类网络“阴谋论”存在,但对操作中性的学术话题兴趣不大。
另一种观点是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下降。一个2002年到2015年的统计表明,中国互联网网民所受教育的水平不断下降,初中及以下的网民比重超过一半。随后几年的这一比重还在增加。
这些网民对专业程度较深的讨论很少参与,而一旦有自媒体把专业话题“简化”为这类群体自以为能够听懂的“人话”,就会很容易掀起网络风暴。这就像当年为了便于大众理解,把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工作简化为“1+1”导致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热是一样。
不过我自己更相信是互联网“点击率”和财富挂钩这一机制导致。由于点击率意味着流量,而流量又与财富收入相连,网络上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使学术讨论低俗化。加上网络匿名的特点,则进一步降低了低俗化的门槛和风险。
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得网络上形成有一种把复杂的学术问题,降维成一个敏感的大众话题的自动机制。而观点被选中的学者也就成为市场为了迎合低水平读者的牺牲品。市场传播之于学术思想就像“水与舟”的关系,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被市场降维和扭曲也许就是利用市场便利传播学术思想可能付出“代价”。
怎样避免网络“低智化”带来的无妄之灾?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集体养老机制与个体生育选择”(公众号《存量规划前沿》),当我写道“按照现在的统筹模式,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和你有没有子女是无关的,这就意味着不生小孩的人退休后是靠别人家的小孩‘供养’”的时候,我特意强调“这一点是大多数人最难理解的部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暂时不能理解这一点,说明已经触碰到你的专业盲区,那么本文后面的讨论也不必往下继续阅读了”。有没有用,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美8月通胀率高于预期,美股创两年多来最大单日跌幅
2022-09-14 07:14 美国经济 -
沪东中华交付第二艘24000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
2022-09-13 21:46 中国精造 -
想再创54亿票房奇迹?这个中秋档连"妈"也救不了
2022-09-13 17:40 -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新谢泼德”火箭发射失败坠毁
2022-09-13 15:58 航空航天 -
本周国家将投放今年第二批中央猪肉储备
2022-09-13 15:29 观网财经-消费 -
讲个笑话:“600759”被脱口秀吐槽坑,开盘一字涨停
2022-09-13 14:13 观网财经-金融 -
基金经理伙同兄弟搞老鼠仓获利2355万元,为从宽处理还行贿
2022-09-12 18:28 观网财经-金融 -
台媒:台积电2纳米预计2025年量产
2022-09-12 17:01 观网财经-科创 -
抗议物价飙升,欧洲又一国爆发集会
2022-09-11 22:20 欧洲乱局 -
19家银行被认定为2022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
2022-09-11 08:43 -
中餐做不好标准化?
2022-09-10 08:33 -
包头举行政商恳谈早餐会,市委书记:城市与企业荣辱与共
2022-09-10 07:51 -
如何化解贵州高风险地方债?财政部发文
2022-09-09 22:06 地方债 -
媒体:今年新增专项债支出延期至10月底前使用完毕
2022-09-09 20:03 观网财经-宏观 -
内涵欧美?印度财长:买俄油是为了管理通胀
2022-09-09 19:27 印度惊奇 -
《隐入尘烟》票房逆袭,“吸血”的短视频开始“反哺”电影?
2022-09-09 19:1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标价5万的虚拟月饼,韭菜馅?
2022-09-09 18:43 -
叫好不叫座,B站火力全开商业化
2022-09-09 17:59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苹果:尚未使用长江存储芯片,不考虑在中国境外使用
2022-09-09 17:55 观网财经-科创 -
太原向恒大等41家公司发督促开工通知书
2022-09-09 17:53 观网财经-房产
相关推荐 -
毕节通报“记者被打”:3人被拘留,镇长被提名免职 评论 215“46.1%!在东盟这一市场,中国超越韩国跃居首位” 评论 106“全职儿女”和“掏空6个钱包买房”,哪个更啃老? 评论 420350余位专家高管联名:AI堪比疫情和核战,或灭绝人类 评论 651又来碰瓷?美军炒作“解放军战机南海拦截” 评论 397最新闻 Hot
-
毕节通报“记者被打”:3人被拘留,镇长被提名免职
-
“46.1%!在东盟这一市场,中国超越韩国跃居首位”
-
“全职儿女”和“掏空6个钱包买房”,哪个更啃老?
-
制造业PMI连续3个月下滑,什么信号?
-
“在华销售额每年以两位数增长,我们要重返中国”
-
“还以为真打起来了!”警报乌龙引民愤后,首尔市与中央政府各执一词
-
“我们寻求扩大对华接触,以解决面临的难题”
-
朝鲜发射失败后,韩国开始打捞:计划回收分析
-
曾指控拜登性侵的前助理寻求俄罗斯庇护:美国不安全
-
寻求结束孤立?阿塔最高领导人被曝首次与外国领导人会晤
-
俄大使质问美国:难道不明白?没人相信你们的口号
-
“中美需要真正的接触,安全经贸等纷争都是可解决的”
-
350余位专家高管联名:AI堪比疫情和核战,或灭绝人类
-
又来碰瓷?美军炒作“解放军战机南海拦截”
-
“这个世界受够了‘美国化’,要是中印能达成一致…”
-
欧洲与乌克兰正重拟“和平计划”,“以便争取中印等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