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北“暖湿化”,能重回汉唐吗?
第二,暖湿化只是个趋势,并不是每年都会逐渐增加,中间会有波动,在波动中增加。也不排除有些年份降雨量会变得非常少,这是需要考虑到风险,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布局中应该考虑到这种风险。
第三,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西北地区暖湿化了,以后干旱就会减少。实际上这也是有一定误区的,因为湿的程度还是比较有限的,而与之同时的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极端化,可能会使暴雨和干旱都更为频繁。
第四,有些人可能会想,西北气候湿化,西北地区的生态会整体全面改善。实际上,虽然生态总体上在改善,但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比较湿润一些的区域,比如在祁连山和天山等高山区域,这些本身生态条件比较好的区域植被在改善。但是,在那些极端干燥的地区,降水作用实际上是很有限的,对生态本身没有实质效果,反而温度增加还会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对于西北地区来说,生态在有些区域会有所改善,但是也有不少区域会变差。
第五,由于有些内陆河流流量湖面积和增加,有的人可能就会说西北暖湿化导致水资源形势大好,这也有一定的误区。目前西北地区内陆湖面积和河流流量增加,一定程度上有气候变化导致冰川和积雪消融的贡献,并不完全是暖湿化的贡献。冰川和积雪消融相当于穷人花存款一样,存款花完以后就变得更脆弱了,这是短期似乎有利,长期极端不利的情况
第六,最近一两年西北旱区暴雨有所增加,有些人就认为是湿化的贡献。这确实有一定湿化的因素,但是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极端化的贡献可能更大。温度增加,会造成大气的可持水量增加,大气中水汽累积时间会比较长,累积的过程就是不降雨的旱期,一降就是一场大雨。空中云的分布就相当于天上有个水盆,以前水盆小,装满了就倒下来,会比较频繁但相对比较小。现在气候变暖使水盆变大了,能装更多水,会很长时间不降水,一降就是倾盆大雨;所以气候极端化会使旱涝同时增加。
2021年夏,暴雨引发的洪水淹没塔克拉玛干沙漠(图源:视频截图)
观察者网:您提到的很多误区,感觉跟很多人对气候变化的误区有些类似之处,尤其对于趋势、具体影响的认识。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误区?科学家应该如何增加与公众的沟通?同时,公众的理解误区和舆论的侧重点,有没有影响到您的研究方向?
张强:首先,可能需要科学界本身把问题搞清楚,呈现出一个很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如果你所述不全面或不科学,那么,有些不知道情况的公众,就只能自己猜,所以首先要从科学上把问题搞清楚、搞透彻。我觉得科学家将科学问题研究透,再传播给公众和决策层,能够促进对西北暖湿化有更科学科的认识。
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是受什么任务或者有什么课题资助;完全是作为西北地区的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科学良知,我们觉得,我们应尽我们之所能,尽量呈现出一些关于西北暖湿化的科学结论,回应社会关切,让人们对这一问有更科学和客观的了解。甚至到目前,有些问题,我们能够说得相对比较清楚,但不是全部,有些问题仍然带着神秘的面纱。。
应尽力避免由于没有科学的结论,一些非科学的提法误导了公众甚至决策层。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把西北暖湿化研究透,我们团队正在尽自己努力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现在,需要科学家增强科学科普责任和技能,善于跟公众、跟媒体要沟通,让他们能够把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事实真相。这需要在语言上把科学中枯燥的、生僻的一些词,用通俗的、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要能引人入胜。如果公众不爱听、听不下去,你的内容再准确,人们还是没接受,你的科学观点能让公众、媒体和决策层听进去了,才能发挥实际作用,否则科学结论只能在科学家之间交流,对社会的作用就有限了。
这需要逻辑清晰、完整的科学叙事,不能在科普的过程中断章取义,否则对事情的理解就变形了。完整的叙事能让观众和媒体全面了解,从而把事实完整的传播出去。
举个反面例子,如果我只说西北地区暖湿化,比其他地方还突出,人们会认为,是不是降雨量比南方还强,那就误导了。有些误解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不能跟风,尤其要坚持真理,要用科学的声音来回答社会的关切。
观察者网:但是断章取义可能点击量会非常高。
张强:科学传播就是害怕断章取义,可能有极个别媒体会有意这样做,但我觉得不应该,应该有科学良知,给大家一个完整的叙事。当然,在科学完整的前提下怎么把叙事讲的引人入胜,科普工作者在这方面要下功夫,要在科普能力上下功夫,不能要投机取巧,故意说些雷人之语;科学完整的叙事,同样能把事能说得很精彩,也能吸引观众。
观察者网:我几年前在网上看到过,说在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50公里宽的通道,让印度洋的水汽进入西北,西北就真的变成“塞外江南”了。这个设想可行吗?
张强:我觉得这是个不可行的设想,起码做不到。西北地区干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青藏高原的地形导致的,如把青藏高原去掉,夏季风就还会往北推一些,气候条件肯定会,西北或许就不会这么干旱了。但这显然是很不现实事情,青藏高原是自然界的造化,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只能适得其反。
该设想于电影《不见不散》中出现
再退一万步说,即使把青藏高原抹掉以后,从气候带的分布,也许西部地区湿了,但也许我们国家东部地区就干了,其中的风险也相当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泽西 
-
突破100万安培!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记录诞生
2022-10-20 19:50 -
上新!神十四乘组在轨拍摄祖国美景
2022-10-20 19:03 航空航天 -
欧洲航天局也“鸽”了
2022-10-20 17:08 观网财经-科创 -
“创生之柱”最新图像公布
2022-10-20 16:52 航空航天 -
最高推进时速1030公里!我国成功运行世界首个电磁橇设施
2022-10-20 14:50 科技前沿 -
中国天眼发现迄今宇宙最大原子气体结构
2022-10-20 06:51 天文 -
国内推力最大真空型液氧甲烷发动机完成首次全系统试车
2022-10-19 21:47 航空航天 -
暴揍人类玩家,AI改变游戏未来?
2022-10-18 14:11 人工智能 -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亟需“数字引擎”
2022-10-17 16:08 -
我国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基地投产:解锁青藏高原太阳能?
2022-10-17 14:21 能源战略 -
外交部:中方卫星为中南美洲国家抗洪救灾提供支持
2022-10-14 16:26 极端天气 -
美国不打算重建阿雷西博望远镜
2022-10-14 16:04 美国一梦 -
当AI画得越来越好,人类要有危机感吗?
2022-10-14 15:44 科技前沿 -
水球变“懒”、扳手掉头…“天宫课堂”第三课圆满成功!
2022-10-12 15:55 航空航天 -
此次“天宫课堂”,将首次采用双中继卫星分别跟踪
2022-10-12 07:29 航空航天 -
福建7500年前就有水稻种植,或自此传到台湾
2022-10-11 16:19 考古 -
Meta即将推出新VR头盔,但自己员工都不想用?
2022-10-11 15:23 观网财经-科创 -
长七遥六火箭运抵文昌,将执飞天舟五号
2022-10-11 14:50 航空航天 -
量子力学基础研究,中科大团队获重要进展
2022-10-11 10:44 科技前沿 -
研究:月球可能在数小时而非千年内形成
2022-10-11 10:39
相关推荐 -
特朗普竟对中国征收34%“对等关税” 评论 773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64“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35“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评论 40“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评论 22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