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北“暖湿化”,能重回汉唐吗?
观察者网:除了之前提到的农业和环境两个领域,西北的暖湿化还可能对当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强:暖湿化一方面影响水资源,另一方面影响热量资源,两者都是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西北气候暖湿化,会带来很多的影响,影响比较广泛,有利有弊;我们既要看到利的一面,加以利用,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加以规避,要始终把握好趋利避害这一大原则。
从有利的一面来看,就是水资源可能会有所增加的、有所改善,尽管程度有限;对西北地区来说,这肯定是利好的,无论如何,西北地区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区域。
因此,这也会对西北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改善,为生态的建设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机遇。另外,西北的一些种植区域可能会有所变化,有些作物的种植区域可能有所扩大,对农业发展可能提供一些机遇。暖湿化还会改善有些地方的景观,对旅游业也可能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也有些不利的因素,可能需要在过程中加以防范。暖湿化,加上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极端化会增加西北地区暴雨事件,可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防范。
此外,西北地区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固体水资源即冰川和积雪分布区,它们为西北地区水资源提供了稳定性。冰川和积雪相当于是一个固体的存量水资源,把冬天的降雪存下来,在缺水的作物生长季可以消融释放出来。比如,春天正好需要灌溉蓄水,那段时间的降水比较少,主要靠温度上升消融冰川和积雪,把所需要的水资源补上,这在没有降水的时期,也可提供比较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源。同时,西北冬季没有什么农业活动,不需要水,那个时候把水资源作为固体存下来以后,以供在作物生长期来用,这是个很好的水资源时间转换机制。然而,暖湿化会减弱冰川和积雪这些固体水资源的作用,这是很不利的。
西北暖湿化,将危及保障当地水源稳定的冰川积雪
前面我也说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整体会有所改善,但是变暖也会对生态系统起到一定负面作用。比如,有些地方降水只有 50 毫米,增加 20% 也就 60 毫米,从水分角度来说对生态没有实际作用,但是温度增加却增强了蒸散,反而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有些很干旱的区域暖湿化后生态反而会变得更差。
还有就是暖湿化对种植带的气候适应性带来变化,如果是不及时改变种植结构的话,有些作物就不适宜种植了,会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问题。
但是总体上来说,因为西北地区是个干旱缺水的区域,气候暖湿化带来的水资源改善,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观察者网:气候变化加快冰川积雪的溶解,导致水面积更大,蒸发量就更大,当地降水量也会增加。这对西北暖湿化的贡献多大?
张强:大气中绝大多数水汽源自海洋蒸发。相对海洋,湖泊的面积很小,湖水对降水量增长贡献是比较小的。即便非常大的湖泊,顶多只对周边区域的降水量有一定的显著影响,范围十分有限,而不会这个区域的降水产生太大改变。
观察者网:西北区域湿化相对于全球因气候变化的总体湿化来说,程度要大多少?
张强:就其程度,我们没有做过具体比较,但是从全球来看,这个地区降雨量很少,无论怎么变,对全球贡献程度也是有限的。但从区域格局看中国西北降雨增加的相对值还是比较显著的。尤其在全球大多数干燥的地区是在变干的背景下,而西北地区气候在变湿,这还是比较独特的。
IPCC:在极低(左)和极高(右)排放情景下,气温(上)和降雨(下)的变化
观察者网:如果人类能够成功的遏制气候变化,对西北暖湿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强:未来几十年暖湿化的趋势可能不会变,虽然通过“双碳”战略,全球增温可限制在2度或1.5度以内,但温度达峰还将保持于一个相对高的温度状态,而不会很容易让温度降下来,所以气候暖期对降水的影响仍然会维持。
再说,对降雨量来说,西北气候湿化不只是气候变暖的单一因素作用,还有气候自然的变化的影响。我们预估,未来暖湿化的趋势估计将会有所减缓,但是仍然会保持下来;不过,这种气候预估结论的不确定性是比较大的,因为气候变化预估不确定性一直是国际上的一个难题,另外对变湿的机制也还是不完全透彻。
观察者网:如果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上升不是二度而是四度的话,这对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又有何影响?
张强:我们没有专门比较过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的情况,只做过现在看最有可能的中等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的预估。我们在这个方面还正在研究和完善和认识。
观察者网:您在论文中提出社会和媒体舆论对西北暖湿化理解的误区。公众有哪些地方的理解是不准的?
张强:社会和媒体舆论出现一些不科学说法,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但也需要高度重视,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与媒体的深入合作,让社会对西北气候暖湿化问题能有更客观、更理性、更准确的认识。
首先,社会和媒体上听到西北暖湿化,就想到可能会变成“江南”或重回“汉唐”,实际上这是个趋势,只是从纵向来看比以前湿了一些,而不是与其他湿润地区的横向对比,即使湿化到现在,西北仍是个很干旱的地方,水资源仍然很紧缺,需要节水和国家全力支持,来改善水资源条件。我们之所以要通过研究这个问题给出科学结论,也是怕非科学观点造成误导和决策上的误会;我们尤其担心人们会认为西北地区未来将不缺水了,会对一些正在建设或将要建设的水资源调配工程造成舆论干扰。
西北仍将是极为干旱的地区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泽西 
-
突破100万安培!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记录诞生
2022-10-20 19:50 -
上新!神十四乘组在轨拍摄祖国美景
2022-10-20 19:03 航空航天 -
欧洲航天局也“鸽”了
2022-10-20 17:08 观网财经-科创 -
“创生之柱”最新图像公布
2022-10-20 16:52 航空航天 -
最高推进时速1030公里!我国成功运行世界首个电磁橇设施
2022-10-20 14:50 科技前沿 -
中国天眼发现迄今宇宙最大原子气体结构
2022-10-20 06:51 天文 -
国内推力最大真空型液氧甲烷发动机完成首次全系统试车
2022-10-19 21:47 航空航天 -
暴揍人类玩家,AI改变游戏未来?
2022-10-18 14:11 人工智能 -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亟需“数字引擎”
2022-10-17 16:08 -
我国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基地投产:解锁青藏高原太阳能?
2022-10-17 14:21 能源战略 -
外交部:中方卫星为中南美洲国家抗洪救灾提供支持
2022-10-14 16:26 极端天气 -
美国不打算重建阿雷西博望远镜
2022-10-14 16:04 美国一梦 -
当AI画得越来越好,人类要有危机感吗?
2022-10-14 15:44 科技前沿 -
水球变“懒”、扳手掉头…“天宫课堂”第三课圆满成功!
2022-10-12 15:55 航空航天 -
此次“天宫课堂”,将首次采用双中继卫星分别跟踪
2022-10-12 07:29 航空航天 -
福建7500年前就有水稻种植,或自此传到台湾
2022-10-11 16:19 考古 -
Meta即将推出新VR头盔,但自己员工都不想用?
2022-10-11 15:23 观网财经-科创 -
长七遥六火箭运抵文昌,将执飞天舟五号
2022-10-11 14:50 航空航天 -
量子力学基础研究,中科大团队获重要进展
2022-10-11 10:44 科技前沿 -
研究:月球可能在数小时而非千年内形成
2022-10-11 10:39
相关推荐 -
“中美谈判后,各国对美更硬气了” 评论 68星辰大海第二站,天问二号为何选它? 评论 55印度人把抵制矛头对准了这两国 评论 245特朗普准备卖了“美国之音”总部大楼 评论 192美大使“委屈”上了:加拿大抵制美货是侮辱 评论 70最新闻 Hot
-
“中国稀土出口审批速度慢,西方急啊”
-
英国也盯上了美国“流亡”科研人才
-
美国发生火车撞人事故:2人死亡,至少1人失踪
-
“苹果给了印度希望,结果中美谈成了……”
-
“中美谈判后,各国对美更硬气了”
-
葡萄牙总理小胜,极右翼抬头
-
拜登还能活多久?美专家预测
-
“飞车党”紧追小女孩将其吓哭?当地警方通报:两名初中生认错道歉
-
数学家赢下罗马尼亚大选,曾两次获得国际奥数满分
-
河中现大量死鱼,怀化市委书记现场察看
-
特朗普:将与普京和泽连斯基通话
-
特朗普再次喊话:赶紧降息
-
阿根廷农业重镇遭严重洪水袭击,大豆收获被推迟
-
鲁比奥:梵蒂冈或成俄乌会谈地
-
搞真人秀抢美国公民资格,真人版《饥饿游戏》要来了?
-
捐赠仪式举行,这方金印证实西晋与高句丽统属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