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鹏鲲:英国政治为何总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之间反复横跳?
最后更新: 2024-12-26 08:15:02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这既是英国的光荣,但也意味着历史污染严重以及地下管道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战以后,英国的城镇化程度有增无减,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供排水的矛盾再次变得尖锐。
1850年英国漫画《一滴泰晤士河水》
具体有多尖锐呢?英国在1908年就公布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污水处理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展开规模化检测。但对于自来水的水质,1989年法规中才引入了数值标准。因为70年代初,仍有60%的污水处理厂达不到1908年的处理标准,1973年有3000多个污水处理厂发生了不达标排放的事件。
企业和资本对供排水私有化非常感兴趣,除了私营企业相信自己的成本管理能力更强之外,可以涨价和差异化定价也是吸引他们的部分。
1989年,英国供排水开始私有化,大量资本涌入到环境治理和城市供水中来。私有化前的6年,水务局年均投资仅为15.5亿英镑,私有化之后6年,私有水务公司的年均投资达到30亿英镑,几乎翻倍。
与之对应的是,1990~2009年进行了私有化改革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河流水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善,而未实现私有化的北爱尔兰和苏格兰,河流生物状况和水质基本不变,有的还略有下降。
在英国,河流环境的改善当然可以直接反映到自来水水质,英国的水务公司在2003年符合标准的比率达到99.88%,并在2018年继续提高到了99.95%。
投资增加、环境改善、水质变好,难道私有化就全是优点?当然不是,私有化的前八年,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英国私有水务公司的营业利润增长了142%。私有化的前四年,居民家庭用水的价格上涨了60%,排水费支出上涨了66%。民生负担明显加重,并引发了广泛的不满。
因为通过私有化,英国政府得以减少相应的补贴和支出,英国的中产阶级或更上层确实从水质的改善中收益,他们对水费相对不敏感。而英国的工人阶层和失业者虽然也喝到了质量更高的水,但是相比价格他们对水质甜不甜没有那么敏感,作为一种城市基础产品,四年上涨60%以上让他们感觉压力很大。
纵观各国私有化设计普遍遵循下面的模型:首先将某些领域向私人开放让资本有动力参与,再利用私营企业相对较高的效率减少财政开销,然后通过对企业追逐利润的本能进行限制,实现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多赢。
这一套逻辑在一开始是成立的,因为垄断的国有企业成立几十年后往往会出现“大企业病”,有时甚至极为严重。例如私有化前的英国电信,申请安装一个固定电话,需要排队6个月。私有化后不到3个月,这一情况就不复存在,而且出现了公司主动邀请居民安装的新现象。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私有化就开始偏离设想。市场经济的风险不是平均的,某一年完全有可能出现发电煤炭价格猛涨但天然气价格一落千丈的情况,但逐利是企业的本能,这种情况下发电的企业肯定要求涨价,但是天然气企业是一定不愿降低价格的。如果发电和供气的都是国有企业,这事并不难协调,但如果都是私营企业,协调起来就很困难了。
再者,私有化刚开始的时候,私营企业确实能够发挥鲶鱼效应,但随着充分竞争、行业信息逐渐透明、民生领域涨价困难,加上保留的国有企业开始奋发图强,私营企业竞争力下降,也开始要求补贴,尤其是多元化经营失败急需补亏的私营企业盈利的动力特别强,财政的包袱还是拿不掉。
随着拿补贴以及接受政府“价格管理”的次数越来越多,政商关系也越走越近,相关私企的行政垄断色彩越来越浓,看起来越来越像甚至还不如原来的国企。这不是靠某些人想出一套“完美”的制度就能改变的,再加上某些领域确实天然垄断性很强,例如水、电、煤气、电信、石油、铁路等等,最终导致市场竞争失灵。
英国天然气公司私有化后,已经出现了三次主要的天然气公司联合强硬抵制政府控价或降价的规定,最终只能靠政府接管或强制拆分的闹剧。
私有化出现问题的脉络也很清晰:首先是限制过度盈利的政策工具失效,逐步发展到政府补贴成为企业主要收入,最后要么相关行业被重新国有化,要么市场竞争失灵频繁涨价,社会怨言极大。到了最后一步,私有化的目标基本上就完全失败了。
各国出现的私有化问题,基本上都脱不开这个发展模式。
一会私有,一会国有,是国际分配出了大问题
英国两党已经围绕着私有化还是国有化的问题,明争暗斗了100多年了。自从二战之后,国有化和私有化问题每年都是重要的议题,给人一种感觉:英国人和这个话题杠上了。
类似的讨论,其实每个国家都有,但是讨论的频率和热度远不能和英国相比,那么英国是否有什么特殊之处?
还真有,从表面来看,就是英国经济不太好,尤其是易被冲击。进入新世纪后,英国经济就一直增长乏力,2014~2023的十年间,英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为1.65%,去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增长率不如以往平均水平,仅有0.34%。
在已经具有较大体量的工业国家中,中国的增长速度独树一帜,然后美国的增长速度在西方国家也是非常突出的,英、法、德、意被认为是欧洲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综合实力突出的四大工业国家。俄罗斯处于军事冲突的状态不参与讨论,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包括我国在内的六个国家2019年~2023年的GDP增长情况。
不难看到,各个国家过去五年的经济增长波动规律几乎完全一致,这是全球化威力的体现,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同时也不难看到各个国家的波动范围和波动基准也大有不同,中国不仅波动范围小而且平均增长也快,其他五国的曲线则更加接近。
英国波动范围最大,平均增长仅高于意大利。从欧洲内部来看,法国的经济增长非常亮眼,德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稳健,无疑是第一梯队,英国和意大利就差了一截。
英国经济长期处弱,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作为大西洋上的岛国,如果不以其自身为起点或者终点,英国几乎不在任何世界主要贸易道路上。一战前的英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而且是世界金融的中心,这个问题还毋庸考虑。二战后英国的殖民地大部分独立或实质独立,同时世界金融中心也转移到了美国,英国发展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如果竞争欧洲市场,英国与欧洲大陆隔了一条英吉利海峡,比法国或者德国要多掏一点运费,先天就有劣势。竞争美国市场,既没有运费优势,也没有劳动力价格优势。竞争发展中国家市场,技术优势不明显,同时也没有资源优势。
也许有人会问,英国也算是老牌工业国家,就因为多了一点运费,会在竞争中吃这么大的亏?答案是肯定的,今天的国际发展分配是一场“赢者通吃”的残酷游戏。21世纪后,随着国际化程度逐步达到顶峰,全世界的劳动者越来越卷,发展红利的国际分配也越来越不平衡。
根据投资分析机构World Economics的数据,2010年~2020年,全球经济整体大约增长了36%。如果把整个世界的增长作为一个整体,贡献率超过2%的国家只有12个,超过3%的国家只有五个,其中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为50.3%。
2010年~2020年各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
上图中除了对世界增长超过3%的国家外,其余所有国家对世界增加的贡献率只有6%,因为其中包含20个对世界增长贡献度为负的国家,而且其中有少数国家的负贡献还相当大。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贡献率最高为11.4%,欧洲国家里俄罗斯因为能源繁荣达到2.1%,紧接着的德国为1.5%,英国只有0.6%,其间的残酷性已经不言而喻了。除了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差,又具有金融霸权并在事实上享受许多国际特权的美国,其他任何国家想要对国际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就只能靠压低人力成本取得优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残酷的局面,是因为高度全球化之后资本流动特别自由,它们就是同时追求最低的人力成本和融资成本、效率最高的科技以及利润最高的市场。
在冷战结束之前,如果存在五种生产要素,A国四项较优,B国三项较优,C国只有两项占优,那么A国固然会获得最多的投资,C国得到的投资也会有A国的1/3以上。现在世界资本只会重点投资A国较优的那些要素,其他要素很难得到投资,B国和C国的优质要素,除非A国没有,否则根本得不到投资。
到这里,就不难理解英国政治为何反复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之间拉锯。因为英国的私有化虽然能提高效率,但必然因损害福利和公平造成社会创伤。好不容易提高的一点效率优势,还可能因为刺激周围国家变得更加内卷而消散,从而没有办法产生明显的改革收益来抚慰英国工人的创伤。
英国私有化的过程既有成就,也有教训,其中的启示值得我们仔细分析,为后面的发展前行增强动力。
首先是要对中国有信心,要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的那样,今年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很多行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困难有所增大。但这种增大是和我们自己往年相比,纵观国际,目前我们的增长仍然是很多国家梦寐以求的。
还应对私有化去魅,民营经济对任何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但并不是说涉及到社会保障的行业也应该全面私有化。尽管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但“保民生”与“保增长”并不矛盾,甚至有可能相得益彰。
游资在世界各国自由穿梭、疯狂收割是导致英国政坛在“私有化”、“国有化”之间来回拉锯的根本原因。但今后这一现象可能会发生变化,特朗普时隔四年重返白宫,标志着美国与世界的脱钩势不可挡。
美国主动开放自己的大部分市场、美国威逼利诱大部分国家开放自己的市场、美国为跨国资本流动提供金融和信用支持等三大因素,是跨国资本可以东食西宿、疯狂收割的先决条件。
特朗普在美国饱受欢迎的全面高关税政策,标志着第一个因素已经动摇,未来另外两个因素会不会跟进值得关注。但无论如何,今后企业的国家认同感肯定会明显提高,更多企业会首先认为自己属于一个国家,然后才是国际化的企业。企业想要转移技术、转移产能、转移资本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从短期来看,美国发生的变化对我们肯定会造成压力和困难,但作为并非资本巨鳄的大多数普通人,我们依然可以谨慎乐观地迎接改变和挑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原标题:余鹏鲲:英国私有化浪潮四十年后,为何质疑始终不断?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郑乐欢 
-
38人遇难29人生还,阿航坠机事故原因尚不明
2024-12-26 06:36 航空安全 -
今年前11个月俄出口欧洲天然气总量同比增加
2024-12-26 06:35 俄罗斯之声 -
最新视频!机舱内画面公布
2024-12-25 23:10 航空安全 -
巴西一座桥梁突发坍塌,已致4死,13人仍失踪
2024-12-25 23:10 -
距离导弹30米!差点打下第二架...
2024-12-25 21:46 -
埃尔多安最新警告:放下武器,否则将被埋葬
2024-12-25 21:42 叙利亚内战 -
王毅同日本外相岩屋毅会谈
2024-12-25 21:07 中日关系 -
超一半被中国掌握,美媒慌了:北约危
2024-12-25 20:32 观察者头条 -
美情报官员声称:派兵援俄是朝鲜主动提出的
2024-12-25 19:14 乌克兰之殇 -
李强会见日本外相岩屋毅
2024-12-25 18:53 中日关系 -
特朗普想“开疆拓土”,这也能扯上中国?
2024-12-25 18:49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
商务部公告:延长调查期限
2024-12-25 18:39 -
“他们对自己国家都没办法,就别说‘自由世界’了”
2024-12-25 18:16 美国政治 -
日本将放宽对华签证:新设10年旅游签等
2024-12-25 17:05 中日关系 -
在这一领域,中国应善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2024-12-25 16:27 -
“中国卫星给美国带来一场壮观的灯光秀”
2024-12-25 15:56 航空航天 -
一架客机在哈萨克斯坦坠毁:载有72人,25人生还
2024-12-25 15:21 航空安全 -
特朗普话音刚落,丹麦:北极国防开支得加大
2024-12-25 15:04 -
又污蔑!特朗普内阁人选:就是停止资助中国
2024-12-25 15:04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相关推荐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74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192日本人大幅抛售美国国债,逼停特朗普? 评论 255“关税犹如泰山压顶,将‘不可逆转’伤害美国经济” 评论 118“史无前例”,英国政府将接管英国钢铁公司 评论 203最新闻 Hot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
特朗普对华贸易战注定失败,原因如下↓
-
美防长“挥舞大棒”:伊朗,美军已准备好了
-
被马斯克骂“傻蛋”后,纳瓦罗:我们关系很好
-
乌克兰这下有戏了?
-
“特朗普关税增加金融危机风险,欧洲需要答案”
-
美伊首轮间接谈判结束,伊朗外长:双方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协议
-
美国小企业哀叹:我们呢?我们的活路在哪里?
-
“特朗普家族全面参与加密货币项目,获利近10亿美元”
-
旅美数十年后,中国明星数学家夫妇回国
-
美国低调豁免部分商品,“对华关税现首个松动信号”
-
探访义乌后,法媒感叹:美国订单少了,士气反而更高
-
“对抗中国主导地位,特朗普盯上太平洋海底”
-
“一团糟!关键是,各国能忍到几时?”
-
“美国既非全知,亦非全能”,毛宁分享肯尼迪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