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部分美国科学家萌生去意,中国该不该抛出橄榄枝?
对我们来说,始终秉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包容态度,海纳百川,为我所用;但同时,也要摆脱盲目追求海外人才或是执着于复制美国的历史,简单地认为通过收留“流亡”学者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全文]
-
从应用型大学改为研究型大学,福耀科大经历了什么?
人才问题,既与教育政策有关,又是产业和经济发展问题。谁敢拍板让企业既管生产又管学校,让老师既当经理又教学生?反之,如果不对学生就业进行限制,包括福耀在内的企业都会慎重考虑是否要花自己的钱,用自己脱敏后的技术资料,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全文]
-
特朗普和美国,只能“成功”一个
相比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台湾地区是一颗软柿子,但无限制地捏下去,台湾民众也是会受不了的。这次的成功,特朗普很难再轻易复制。[全文]
-
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特朗普想“一石三鸟”
随着各国从惊慌中恢复过来,加征关税的政策很快就会变得虎头蛇尾。特朗普、马斯克的每一个举动都在为美国的将来培养对手,而且消灭他们能够和美国平等交流的幻想。[全文]
-
这项改革,戳中了近年来新能源行业的痛点
目前新能源的发电价格已经明显低于火电,但很多新能源发电企业还是对最透明的现货交易方式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与新能源发电的特点有关,也就是专家所说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全文]
-
一件低质T恤13美元,美国也有“战忽局”?
从披露照片上看,其体现的自动化水平哪怕是中国的乡镇企业也不好意思拿出来展示。这一幕反映了在重振美国制造业这场闹剧中各个演员的心态,与其拼命地干,不如喊得声嘶力竭,最大化捞取政治资本。[全文]
-
英国政治为何总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之间反复横跳?
私有化出现问题的脉络也很清晰:首先是限制过度盈利的政策工具失效,逐步发展到政府补贴成为企业主要收入,最后要么相关行业被重新国有化,要么市场竞争失灵频繁涨价,社会怨言极大。[全文]
-
教师自杀是个例,但高校确实有两大问题亟需重视
多年的教育告诉他们要“不服输”,有很多人“输不起”,但是从概率上讲,很多人“一定输”,他们的困惑该怎么办?[全文]
-
报价比同行低47.5%,中国高铁在海外是“赔本赚吆喝”吗?
中国在80年代可以接受日本企业的报价比我们的优化竞标价低30%以上,为什么在全球化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国企业比欧洲企业的报价低46.7%,欧盟委员会就如此抵制?是否只要举起公平竞争的大旗,欧盟委员会就可以公开表达对价格竞争的不宽容?这又是否公平呢?[全文]
-
美国AI务虚,中国AI务实?我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
美国主权AI是扩张性的,在这里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能从国际上赚来多得多的钱。美国的主权AI具有最强的基础功能性和技术扩散性,各国的主权AI能达到什么水平和效率,深度依赖美国主权AI提供的工具。[全文]
-
让博士生感到委屈的改革,合理吗?
真才实学不如学位在手;早一年毕业,就业起点和发展机会都更有利,才是如今研究生的现状。在此大环境下,学位崇拜怎能不大行其道,学风怎能不浮躁,围绕学位的斗争怎会不牵动人心?高等教育改革,也因此始终摆脱不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问题,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全文]
-
1880天,华为一直在暗夜前行
归来意味着曾经离去,过去的华为并不是自愿离开的,这一话题为何会有这样的热度,反华政客们应该心知肚明。[全文]
-
“中国高铁被排泄物淹没”?
文章选题接地气是好事,但做人也要地道。[全文]
-
把铁路修到中亚去,有什么用?
铁路出现的频次最高。铁路是新基建中能够明确将中国和中亚五国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要素,并能影响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区域治理、联合反恐、协同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合作,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中亚关系的重要抓手。[全文]
-
华为的困境,给了中国企业什么教训?
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国,都低估了帝国主义的阴险和奸诈,在部分领域高估了自身应对“极限施压”的能力。整个事件最大的教训是:不要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想着美国的制裁会留口气,或者只限制最先进的N代产品或N-1代。[全文]
-
100多年都没实现的泛亚铁路网,中国能建成吗?
早在1900年,英法殖民当局就规划兴建一条连接中国并纵向贯穿整个东南亚的铁路,从云南昆明出发,终点是新加坡。100多年过去了,这一概念的参与者已经换了几轮,线路的规划也不知改变了多少次,目前仍没有达成的时间表,这背后博弈的艰难可想而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