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末,八问中国电影
最后更新: 2024-12-26 20:14:04七、好莱坞的“金字招牌”不香了?
不知不觉到了2024年,已经是实质上取消所谓“国产电影保护月”的第十个年头。十年过去了,“好莱坞大片”依旧是进口影片中最赚钱的种类,2024年进口(含港澳台)片内地票房榜前十名中,美国电影占据八席,剩下的是日本动画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和《间谍过家家 代号:白》,但今天的好莱坞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好莱坞了。
统计截至2024年12月23日,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2024年进口片票房最高的是《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9.56亿,不到10亿人民币的票房很难重现当年国产电影“如临大敌”的景象——彼时默认只要在春节、暑假这两个最赚钱的档期放进好莱坞大片就会“片甲不留”。
要知道在10年前,2014年全年票房冠军正是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票房榜单前10有5部好莱坞大片;2015年《速度与激情7》拿下了24.23亿的票房,仅以微弱的劣势位居第二(第一名是如今已无人提及的《捉妖记》);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巅峰之年,《复仇者联盟4》狂揽42.48亿票房,位列全年票房第三。(当年的前两名《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流浪地球》合力拿下了近100亿的票房!)今天的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一样,也许都会淡淡地笑着对你挥挥手:“唉,不要提当年了……”
被扼住喉咙的美国队长
不可否认,特效和IP依然是好莱坞最具票房号召力的要素,但是纵观2024年全年的进口片:哥斯拉、异形、死侍、神偷奶爸、功夫熊猫、猩球崛起、狮子王……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新IP,几乎都是在过往成功的电影后面加上数字和后缀。一个诞生不了新IP的好莱坞,衰落和被厌弃也只是时间问题。
以前有人说是内地电影的保护制度让好莱坞大片在内地市场没有公平的竞争环境,现在国产保护月取消,进口片限额放开,甚至如果有美国大片勇到在春节档上映,官方也不会反对;以前有人说进口片的尺度不够,现在《死侍》《异形》作为R级电影统统引进,美国17岁以下要大人陪的电影在中国百无禁忌……
最后你会发现,即使你是好莱坞的金字招牌,也需要自身过硬才能打动中国观众——本地帮会都“滑铁卢”了,你怎么能指望报一个名号就在别人的堂口上坐地收钱?
编剧汪海林在2024年观学院的一场演讲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好莱坞目前面临的困境:“美国不再是最先提问,最先思考的那个人,只是埋头数钱,文化上毫无进取心,是浑浑噩噩地排在队伍的前列,东张西望无所事事的那个人。”当资本的触角下,好莱坞难以承受开发新IP的风险,而陷入错位方向的“政治正确”又让好莱坞失去了西方精英之外的全世界“俗人”们的青睐。业内人士会告诉你,今天的好莱坞依然勃勃生机,确实以A24为代表的新锐力量通过其亚文化、社交媒体属性和反传统的叛逆姿态迸发出强大的创作力,但那个我们熟悉的特效大片时代大IP堆砌起来的好莱坞正在死去,这究竟是美国流行文化又一次浴火重生还是天边那一抹绚丽的晚霞呢?
不仅在中国,随着电影准入门槛的降低和经济科技的发展,世界上其他地区本土电影制作和本土电影市场也都在发展——以前没得选,今天大家可能更愿意花时间去看一些没有大场面但触及心灵的好故事。
今年在国内产生不错反响,票房过亿的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的台词引发了很多观众的讨论。有观众看完感叹:“你不拍,我不拍,华人文化老外拍。”这个饱含中式温情的泰国华裔家庭故事后劲很大,豆瓣评分高达8.8。曼谷的风有些潮湿,很多观众的眼眶也湿了。上周,《姥姥的外孙》入选第97届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前最佳外语片)初选名单(15强),已创造泰国电影角逐奥斯卡最佳战绩。
也许,亚洲国家电影进军中国内地有天然文化基因优势,好莱坞很难拼得过,但如果好莱坞连自己引以为豪的大片故事都讲不好,只会把已经平视世界的中国观众越推越远。
八、“大环境不好”的风还是吹到了电影圈?
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今年,观影人数及人均观影频次均略有回落。截至10月,2024年电影市场观影人数预估4.11亿,人均观影频次2.20次,近六成(占比58%)观众年均线下观影1次。
大盘的回落和激烈的竞争让很多电影开始逃避热门档期,或者眼看要赔落荒而逃。以《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为例,该片先是定档1月,又改档至五一,随后于5月6日撤档,之后不到一周直接上线优酷。
娱乐消费习惯同样改变着内地观众的观影需求。人们越来越爱刷短视频,短视频也在“驯化”着人们的注意力,虽然不小心一刷就是2小时,但是我们很难保持不看手机在昏暗的密闭影院看2个小时的“长视频”。与此同时,“消费降级”也是导致电影市场低迷的重要因素,观影支出也许是被优先砍掉的——2人100多的电影票再加上50左右的奶茶爆米花,很难让年轻人有看到想看的电影说走就走的决心,“等一等资源就能搜到”成了很多非发烧友的普遍心态。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这种消费习惯也进一步压缩了市场的存活空间,长视频平台丰富的剧集占用着人们的娱乐时间,这对大银幕的作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观众买票动机前三因素为:题材/故事吸引人,视觉特效冲击感强,感觉精彩刺激/有爽感。
不过,从2024年国庆档(首日斩获4.94亿票房)来看,观众观影热情仍在,归根结底还是好片子不够多。数据显示,2024年阻碍观众进场或影响票房走势的因素则主要是口碑差、故事俗套不吸引人。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也许,分析了一通之后,“档期”“票价”“明星”“导演”“题材”统统比不上一个好故事更能创造电影的好成绩。一流大片能够“创造”档期,而“中流”影片只能蹭档期,在电影消费市场整体失去疫情前活力的大环境下,如果电影口碑没起来,观众很难掏钱进影院。
盘点2024电影市场总票房,目前来看很难超越2023年549亿的大盘,更赶不上疫情前2019年的峰值641亿,但也依然可圈可点。
冬至之后,北半球白昼开始拉长,中国电影的大盘能被光明照亮吗?2025春节档将会成为检验中国电影观众信心的关键时刻,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期待2025年能有更多优秀国产片出现,也有更多引进片可供选择。毕竟,线下观影的体验,目前仍是不可替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严珊珊 
-
广西恭城发现岭南地区最早城址
2024-12-25 16:27 考古 -
“片名问题尤为严重”,广电总局出手
2024-12-21 16:42 -
“撩主编”来啦!
2024-12-19 13:29 -
《封神二》首发预告,“班味表情包”先出圈了
2024-12-19 00:07 新潮观鱼 -
我们为什么爱在剧里“重回八九十年代”?
2024-12-12 16:26 中国电视剧 -
琼瑶,并不完美的人影响了一个时代
2024-12-05 07:27 新潮观鱼 -
-
这个我国“最炫”运动会落幕,舆论盛赞:值得永远开展
2024-12-04 02:36 -
广告收入近3亿,《白夜破晓》成功了吗?
2024-12-03 10:18 新潮观鱼 -
首位电影导演入职阿里大文娱,别剧异格工作室今日成立
2024-11-26 17:12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良渚遗址群家底已摸清!“考古中国”最新进展发布
2024-11-22 15:40 考古 -
金额超1亿?王宝强被举报涉嫌欺诈登顶热搜,工作室回应
2024-11-21 20:56 明星那点事儿 -
国家文物局:石窟寺开放应保护第一,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
2024-11-19 07:24 考古 -
金鸡奖即将揭晓,华语电影“三金”已洗牌?
2024-11-16 13:57 中国电影 -
良渚古城考古取得三方面新进展
2024-11-14 07:18 考古 -
“在全世界最需要李子柒的时候,她回来了”
2024-11-13 15:20 观察者头条 -
《好东西》,要不要看?
2024-11-12 01:05 中国电影 -
《前浪》番外篇聚焦老年照护:60岁女儿为父母打造“家庭养老院”
2024-11-11 13:45 -
看完这部纪录片,网友吵起来了
2024-11-08 13:49 观察者头条 -
“内事不决问张昭”,三国东吴重臣张昭墓被发现
2024-11-05 08:50 考古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评论 45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评论 61“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120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152“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26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
日本也不跟,“拟抵制特朗普联手遏华贸易的计划”
-
特朗普:俄罗斯没占领整个乌克兰,让步很大啦
-
日本:中国不买美国大豆,要么我们买?
-
“特朗普发现美国不再不可或缺”
-
特朗普再提“第51州”?加拿大总理:的确说了,但他称我为总理
-
法国高中发生持刀袭击事件致1死3伤,嫌疑人为15岁学生
-
“特朗普这伙人,别砸了‘美国’这块‘金字招牌’”
-
纽森宣布:加州已超日本,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
中国田协通报:涉事10人禁赛3年
-
97岁航空发动机泰斗温俊峰逝世,曾参与研制歼7、歼8系列发动机
-
“每天睁眼就焦虑,得做心理建设才敢点开手机”
-
马哈蒂尔:特朗普的高关税撑不了3个月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
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