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政明:谈到天眼低薪招聘时,脑海不禁浮现“青科”的脸
关键字: “天眼招聘难”背后的问题天眼年薪10万难觅人才天眼招聘难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待遇【文/观察者网 闻政明】
科研人员的收入应该有多少,大概是现在全世界互联网上不会褪热的议题之一。
10月29日, 一篇《验收在即,“中国天眼”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员》的文章在社交网络掀起争议。而且,非常难得的是,网友的意见几乎达成一致:这样的要求招不到人挺正常。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称,这次招聘人数达24人,涉及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等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长期在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部分岗位还需担任夜班工作。目前驻地人员只有20余名,此前曾公开招聘过一轮,但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
相应的岗位待遇是:劳务派遣制,只有工作达相应年限、表现优秀才可入编;薪酬是工资加驻地补贴,每年10万左右,但有点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扣除各项费用后,到手的恐怕还没10万。
根据网络搜索,找到一份天眼FAST的招聘启事,显示报名时间是去年12月21日至今年1月20日。
招聘岗位包括谱线科学研究和数据处理1人,脉冲星科学研究和数据处理1人,数据中心运行维护1人,数据中心软件开发1人,观测助手3人,机械工程师1人,电气工程师1人,电子工程师2人,控制工程师1人,软件工程师1人。
以谱线科学研究和数据处理岗位为例,科研人员需要承担的工作包括:开发谱线数据处理和观测软件,参加FAST观测和调试,使用FAST和国内外其它望远镜进行谱线科学研究。
要求为:
具有天文学、物理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有天文基础,熟悉射电望远镜组成和工作原理;有射电望远镜实际观测和数据处理经验,掌握Linux操作系统和Python、IDL等编程语言者优先;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能胜任夜间值班工作,等等。
有一些偏技术类岗位,虽然只要求专科以上,但附加条件是需要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比如机械工程师,要在机械、电气及液压相关专业具备10年以上工作经验。
其实不难预料,按这个要求和待遇,肯定会遇到尴尬:报名的,不达标,达标的,不报名。
另外这也不是天眼项目第一次因为招聘问题被推到舆论风口。去年8月5日,参考消息援引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称,中国开出120万美元薪资条件聘请外国专家来运转FAST望远镜。消息一经传出,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便立刻辟谣称,该院无相关招聘,相关报道严重失实。
一则失实的“高价”,一则骨感的廉价,也许让很多人再次思考科研圈的收入和差距问题。
张蜀新认为,招聘难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单调枯燥、驻扎深山、隔期返家、缺少社交活动,尤其对年轻人显得更困难。但招聘方也许更应该意识到的是,工作要求、付出与待遇之间的落差,才是科研技术人员望而却步的主要理由。
天眼作为国家顶级科技大项,相信但凡热爱天文、充满志向的科研人员都希望能在这个基地工作成长,但问题是科研人员也得面临“五斗米”等现实问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如果仅用梦想和沉淀来简单衡量科研人员,似乎并不公平,也容易陷入道德绑架的危险,若能在求贤时也多体谅“仰望星空”的年轻人也不得不有“实地可踏”,恐怕更切实际。
科研人员应该挣多少?
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教育和专业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曾在2015年11月发布《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报告称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博士生和科技人员,但同时科学家又苦于缺乏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因此引进人才是中国一直致力的事情。
该白皮书采访1700多名中国一线科研人员后认为,除了科研环境对本土培养或引进人才造成制约外,生活环境也是重要因素,而这一点过去常被外界忽视。
施普格林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珺2016年在接受澎湃采访时认为,不能让怀有梦想的科研人员认为,如果将科研作为事业,就可能在收入和生活上作出巨大牺牲;很多人立志做科学家最大的初衷都不是要发财,而是对科学有恒久的好奇心,但他们的尊严和生活水平可以得到基本保障。
就在这次天眼招聘难题公开前几天,中国科协发布了《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报告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过去几年科研人员收入增加但收入满意度持续下降。2016年科技工作者平均年收入为90985.5元,比2012年增长了22.7%,但对自身收入在当地相对地位的判断呈持续下降趋势。33.5%的科技工作者和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收入。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收入增长率不及同期其他行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幅,或是收入增长率无法赶上房价、消费品价格的增长率。
这一点在其他数据上也可以得到体现,比如,45.9%的科技工作者感觉生活非常幸福或比较幸福(比5年前调查增加8.4个百分点),影响因素主要是收入低、工作忙无法照顾家庭、照顾老人有困难、空气质量差(19.1%)等。
相似的状况也反映在2016年由“知识分子”策划并联合自然科研、中科院物理所等多家新媒体发起的《青年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中。无论是本土或海归青年科研人员都在生活、经费与成果、研究工作等方面陷入尴尬。
其中,将近九成的科研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近六成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数据,科研人员这一工作时长堪比农民工。这些时间主要用于实验、阅读文献、撰写论文、教学活动,但是,科研经费申请、报销、项目汇报等行政工作占据了几乎与教学同等长度的时间——都超过15%。
图片来自财新网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工资收入。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大多实行三元工资体系,即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按这个标准统计,科研人员平均月收入均高于2015年当地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但不同单位提供的工资也有较大差异。以博士为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在公司企业工作的博士平均月收入最高,7184元;其次是在科研机构工作,4709元;第三是在政府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4272元;最低的是高校,3932元。
另外,东部地区科研工作者的收入比西部地区高,但如果在面对买房、子女教育的大头开支上,东部地区的压力大于西部地区,尤其在北上广等大城市。
解放网曾报道称,上海2016年度首次“科学家月度座谈会”上,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天全表示,“在座各位年轻人,除了上海科技大学的老师外,我想其他人的月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下。对于要在上海买房的人来说,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也曾有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研究员反映,天文台除了房贴有点吸引力外,工资和绩效奖都比较低,经常有技术骨干跳槽。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他们还面临申请科研经费的压力,如果申请不到,就很难在单位立足。
但为什么这些人仍愿意埋首科研,这份报告提供的原因是,有6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是对学术工作感兴趣。
图片来自财新网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基本收入外,科研人员还有一部分收入可能来自课题申报或成果开发。但目前国内的课题经费使用机制仍有很大制约,而在科研成果转为实际产出时的利润分配制度也十分模糊。
我国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纵向课题经费大多数只能用来购买仪器设备、材料,以及支付项目组临时人员的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正式的科研人员不允许从中支付工资、奖金和加班费。而能够支出的劳务费比例很低,往往在10%—15%。
由于没有人头费,大部分科研机构只能用提高收取房租、试验用地费及材料费等方式,从科研经费中“划拨”出部分经费(管理费),用于发放单位科研人员的工资及各种津补贴。
虽然这一限制是为了防止个别人员挪用贪污经费,但事实上带来“曲线救国”的方式也没有任何好处。
除了纵向课题外,也有一些科研人员争取横向课题和其他渠道的资金,但这些社会性课题大多是重复性或低水平研究。为了解决生活压力,不得不去做这些真正想做的研究以外的东西。
因此,值得反思的是,虽然我们对科学家在购买硬件方面的资助可能比较宽松,但最终科研是要靠人的,完善资助条件、加大项目资金的灵活度,非常必要。
另外,面向学术新人的资助也不多。最主要的两大基金是青年研究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前者约占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的20%,但每个项目在三年期限内只有24万元,后者项目期限为两年,能获得5-8万元。这些科研经费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满足需要,甚至连购买必要的实验室耗材都不够。同时,中国给顶尖海归科研人员相对较好的待遇,以上两点都有可能造成中国实验室缺乏博士后、技术人员的问题。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国博士生可能会倾向于先去国外做博士后。
当然,科普也十分必要,如果能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为什么国家在科研上投入这么多钱、成果在哪,也许可以发起更有效的跨界对话,让科研人员获得更多支持。
但,这可能真的是世界性难题……
事实上,就科技投入而言,中国足以排在全世界前列。但放眼世界,大家面临着同样难题:钱不够花,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截图来自《自然》网站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朱敏洁
- 最后更新: 2018-11-03 11:47:51
-
分析师:330亿美元收购红帽,IBM实际承认在公有云领域失败
2018-11-03 10:58 大公司 -
中芯国际张汝京:国内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最薄弱也最有机会
2018-11-03 10:52 科技前沿 -
长征九号总师:未来发射重型火箭或无需塔架
2018-11-02 18:50 航空航天 -
远望3号船完成北斗三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2018-11-02 16:20 科技前沿 -
-
全球手机三季度出货量下滑3%:华为、小米逆势增长
2018-11-02 10:12 手机 -
锂电:没有硝烟的产业战场
2018-11-02 09:10 产业万象 -
京东方业绩下滑明显,怪依赖政府补贴?
2018-11-02 08:08 IT新浪潮 -
中国芯片企业遭美限制后,“盟友”暂停合作
2018-11-02 07:15 中美关系 -
北斗三号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成功发射
2018-11-02 07:00 航空航天 -
俞敏洪:华为芯片中间一半专利都来自美国
2018-11-01 18:26 手机 -
进博会参观全攻略④丨你要pick哪项“黑科技”?
2018-11-01 15:27 进博会 -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将首次集体亮相珠海航展
2018-11-01 10:35 航空航天 -
金立5.4亿私募债违约 离职副总裁俞雷曾称欠的钱都会还
2018-11-01 07:18 -
百度Q3营收282亿 李彦宏:信息流是一大亮点
2018-10-31 17:07 大公司 -
准备破产重组?ofo辟谣
2018-10-31 16:27 商业 -
我科学家破解分枝杆菌能量代谢奥秘 对抗耐药结核有重大意义
2018-10-31 13:44 医学 -
中科院“第二粮仓”十三五重大突破项目培育出多个科技良种
2018-10-31 12:26 科技前沿 -
Facebook2018年第三季度净利润51.37亿美元 同比增长9%
2018-10-31 10:23 -
科技早报|腾讯告币应“抄袭微信” 新iPad Pro最高售价15299元
2018-10-31 09:58
相关推荐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166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评论 172“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评论 57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评论 146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评论 50最新闻 Hot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如果中国垮了,地球上每个国家都会垮,包括美国”
-
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
新增三省两市,西湖大学将招收浙江外本科学生
-
自民党高官自夸:中国要“补缺”,日本能帮美国
-
“卡尼领导的自由党将胜选”
-
泽连斯基承认:我们干的
-
为躲避胡塞武装攻击,美航母一架F-18坠海
-
小特朗普炮轰民主党州长:想煽动对我爸的第三次暗杀?
-
伊比利亚半岛大停电,西班牙葡萄牙都在甩锅…
-
特朗普向加选民喊话:美加合为一体该多美,天作之合!
-
美国反复挑拨中匈关系,“匈牙利发出迄今为止最明确信号”
-
“韩总统大选前跟美国谈不成”
-
普京发声:感谢朝鲜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