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骏轩:缅甸的地缘政治
最后更新: 2021-02-05 17:33:02史迪威公路与缅甸的地缘政治价值
1944年被修通的这条中—缅—印公路,又被称为“史迪威公路”,这是以当时盟军东南亚战区副统帅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的。
从地缘联系的角度来看,史迪威公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将连接中印的南方丝绸之路以现代公路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在于它根据地缘形势的变化,为中国打通了一条通过缅甸连通印度洋的交通大动脉。基于它产生的地缘背景,我们需要先对当时的战争形势做一个全面的交代。
史迪威公路其实并不只是一条公路,它包括在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独立修建的滇缅公路(1937年年底开始修建,至1938年年底修通,又名“中缅公路”),还包括1944年盟国为了反攻日本而修建的中印公路。
滇缅公路的路线是从昆明向西连通大理,然后穿越横断山脉,到达中缅边境的一个中方小镇“畹町”。从这里进入缅甸,与纵贯缅甸的中央公路接通,最终到达缅甸的首都仰光(也是缅甸最大的港口),从这里接收美国通过印度洋海运过来的物资。
对于这条中缅公路来说,云贵高原上昆明至大理一段在工程上并不会太困难,而缅甸境内从掸邦高原至仰光港的工程对于当时的工程技术来说也并非难事(英国人已经修好了),最为艰难的是从大理开始穿越横断山脉的这一段。
横断山脉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它的南北走向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东西交通。由于横断山脉在滇缅边境处已经变为东北—西南走向了,因此在这一区域修建通道,就不得不对横断山脉进行切割。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即使不占领中国的东南沿海港口,日本也会通过外岛封锁中国的海上运输线。因此,国民政府唯一的选择就是打通中国与缅甸的交通线。最终,人又一次战胜了自然,在动用了20万民工、经过一年的努力后,这条横穿横断山脉的公路奇迹般地修通了。
我们曾经多次提到横断山脉的地形之艰险,相比之下,它两侧的高原地形就要舒缓多了。华夏民族其实并不畏惧这种低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毕竟我们的祖先就是从同样高度的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之所以花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西南地区,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天气以及由此带来的疾病。
中缅公路之所以能够成为抗战时中国的战略补给线,是因为日本的攻击是由东至西的。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实力还是战略意图上,日本都暂时不可能在印度洋上和美、英对抗。因此,盟国的战略物资通过仰光登陆,再转运至云南,最终运至四川盆地是可行的。
随着日本联合舰队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成功,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迅速占领了包括缅甸在内的东南亚,中国辛苦打通的西南交通线被日本从陆地上切断了。之所以在国内抗战如此艰难之时,仍要派出大批精锐远征缅甸,就是为了保住这条战略补给线,只是最终还是未能达到目的。
尽管日本在战术上依靠奇袭取得了初期的胜利,但从战略上却将美国完全推到了中国一方。既然从缅甸沿海中转进入中国的路线被切断了,美国人就不得不选择代价高昂的空中航线来为中国提供补给。美国人这样做并非大发善心,而是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在大陆上拖住尽可能多的日军,以此为美国争取时间。
美国人这时可以选择的港口是加尔各答,位置就是现孟加拉国的西南角(印度西孟加拉邦境内),然后再从加尔各答起飞,向东进入缅甸境内,然后飞越横断山脉,将物资运送入四川。空中的路线要比陆地交通省时、安全,当然代价也高很多。
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缅北地区,飞机通过缅甸上空进入中国,就必须面对日军炮火的攻击。为此,美国人不得不沿着喜马拉雅山向东前行,然后再跨越高黎贡山、怒山等横断山脉进入云贵高原,最大限度地避开地面炮火。然而,这条路线上的山脉形似驼峰,此起彼伏,海拔高度都在四五千米以上,它们对螺旋桨飞机造成的危害其实并不亚于地面的炮火。
虽然“驼峰航线”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能够为中国提供一定的物资补给,但最终的决战还是要在陆地上解决。因此,美国人希望能够在中印之间建立一条直接的通道,以便为对日反攻提供保障。
上节已经说过,中国远征军用数万将士的鲜血验证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可行性,美国人需要做的就是将印度东北地区的雷多与缅北克钦邦的首府密支那连通,然后再向东南接通已经存在的滇缅公路。这一路线由于在中缅边境向南绕行了一下,便被称作“南线”。
向南接通滇缅公路是一个省事的做法,但并不是最经济的,因此美国人最终还是选择开通了跨越高黎贡山、怒山,直接进入云贵高原的路线。这条路线被称作“北线”。最终,这条中印公路为盟军在西南战场的反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既然中印公路是连接中印交通最佳的陆上线路,那么缅北的战略意义就不言而喻了。说穿了,缅北只是一座桥,它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沟通中印。这一区域如果在印度手上,由于地势的关系,它最多可以保证印度的安全,并不会对中国的西南地区造成地面威胁;但如果被中国控制,则印度的东北地区及缅甸本部都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也就是英国人在统治了印度及缅甸后,希望将国境线划在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的原因。有了这两条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英国以及它的后继者——印度和缅甸才会感到安全。
从军事的角度看,中国如果占据缅北,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就可以一方面从北向南攻击,快速通过锡金,占领印度东北地区与恒河平原之间的那个脆弱的连接点(前提是中国通过政治手段使孟加拉国保持中立);另一方面以缅北为基地,从东面向印度东北部发起攻击。
由于从云南经密支那进入印度的路线只有数百公里,后勤保障要快速很多。而经过多年的经营,云贵高原有足够的物资、技术和人力资源以应付有可能到来的持久战(如果从青藏高原发起攻击,所有的物资就要从内地先行调入)。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占据印度的东北部,而是为了抵消中国在藏南的地理劣势。
上述设想是不是很诱人?然而从更高层面的战略角度来看,中国在1960年以保守姿态签订中缅边境条约、解决中缅之间的问题,恰恰是为即将面临的严峻地缘政治形势做准备。
- 原标题:温骏轩:缅甸的地缘政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造谣选票欺诈?福克斯被告,索赔27亿美元
2021-02-05 17:03 美国大选2020 -
拜登称中国是“最严峻竞争对手”,中方回应
2021-02-05 16:25 中美关系 -
印度航展开幕:各种新战机模型亮相
2021-02-05 16:10 -
-
巴西州长:正洽谈加购2000万剂中国疫苗
2021-02-05 15:2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拒穿二手服装想发展纺织业时,美国惩罚来了”
2021-02-05 15:24 非洲之窗 -
教育部今年第1号留学预警: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2021-02-05 14:21 留学潮 -
“他都道过歉了,这件事已经结束了”
2021-02-05 14:20 日本 -
美国议员,“因言获罪”
2021-02-05 14:01 美国政治 -
“环保少女”转发抗议教程,印警方追查“幕后黑手”
2021-02-05 13:46 印度惊奇 -
强生疫苗美国待批:保护率66%,但只需一剂
2021-02-05 13:4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如此洗礼,果然出人命了…
2021-02-05 11:41 -
美新任气候特使:解振华是位领袖
2021-02-05 11:22 中美关系 -
-
拜登首场外交政策演说,这么说中国
2021-02-05 11:03 中美关系 -
“中国成功做到这点,西方领导人感到丢脸”
2021-02-05 10:2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马克龙也表态:欧洲不应与美国“抱团”对付中国
2021-02-05 10:21 法国见闻 -
“外交突破”?打脸来得太快
2021-02-05 08:49 台湾 -
CGTN:坚决反对!
2021-02-05 06:58 网络战线 -
美国新增108745例确诊,4508例死亡
2021-02-05 06:49 新冠肺炎抗疫战
相关推荐 -
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243“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05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16“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9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3最新闻 Hot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