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青松:从苏联到俄罗斯,与美欧“斗气”的危机辩证法
最后更新: 2021-12-31 11:16:51【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万青松】
2021年9月以来,因全球供应短缺导致的天然气、煤炭和原油价格飙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一场全球能源危机一触即发,尤其让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多数欧洲国家遭受巨大压力。
本次能源危机与围绕“北溪-2”天然气管道开通及“制裁战”、乌克兰局势升级、白俄罗斯边境难民危机等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博弈交织,使得欧洲能源转型的难度增加,进而影响欧洲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上的政策,促使其反思当前和未来的能源政策。
然而,部分欧美政客不仅将此次能源危机归罪于俄罗斯能源巨头的垄断,还指责俄罗斯将能源“武器化”,扬言要惩罚俄罗斯并继续制裁“北溪-2”。但拜登政府的行动,某种程度上已变相承认美国制裁政策的失败,对“北溪-2”“亮起绿灯”。
2021年7月,拜登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首次签署“北溪-2”协议,旨在协商解决两国围绕该项目的分歧。第二次“普拜会”的当天(12月7日),美国国会表决通过的《2022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突然”剔除对“北溪-2”实施制裁的条款。此外,一项禁止美国公民购买俄罗斯主权债务的修正案也被搁置,美国国会还撤销了对俄罗斯35个实体和个人的制裁。近日,俄罗斯政府分管能源事务的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表示,俄方希望“北溪-2”管道运营商Nord Stream 2 AG公司的认证进程能在2022年年中结束。
如果我们将当下俄美欧的“斗气”放到一个长时段中去观察,可以发现本轮“斗气”实则是苏联/俄罗斯与西方长历史“斗气”周期的最新延续。回顾过去,有助于我们厘清“斗气”历史与现实进程中“危与机”,而且此“危与机”的辩证演绎逻辑并没有因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而消失。
“北溪-2”天然气管道 图自德媒
三场“斗气”背后的地区危机
通过梳理历史发现,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美西方国家经常使用制裁、禁运及其他手段来阻碍苏联/俄罗斯的能源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对苏联/俄罗斯的三次制裁与禁运。
有意思的是,这三次制裁与禁运背后都与严峻的地缘政治危机联系在一起,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及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虽然三场地区危机都成为美西方制裁苏联/俄罗斯能源的契机,演变成美国强化对其欧洲盟友能源施压的有利时机,但最终也变成俄罗斯推进能源发展和新战略布局的重要推动力。
· 第一场“斗气”与古巴导弹危机
第一场“斗气”与刚拉开不久的冷战序幕密切相关。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1949年,美国国会通过《1949年出口管制法》,提出限制美国能源技术和设备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出口。同年,美国发起由北约成员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参与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并主导编制禁止该委员会成员国向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口商品和技术的清单。
1960年,巴黎统筹委员会通过“行政例外程序”,规定成员国可以自行确定“例外程序”内的出口物品种类,无须获得委员会的批准,事后报备即可。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管制政策和清单的调整,开辟了西欧国家与苏联发展贸易关系的新空间。时任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积极寻求扩大与西方的贸易关系,主要手段就是用苏联的能源换取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包括争取引进西方国家制造的40英寸口径的输油钢管,以铺设从乌拉尔油田至东欧及黑海、波罗的海港口的输油管线,即“友谊线”。随后,苏联与西德、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的钢铁公司签订一系列合同,美国虽指责欧洲盟友帮助苏联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基础设施,但并没有对此采取强力反制措施。
1962年爆发的美苏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古巴导弹危机,为美国施压欧洲盟友提供难得机遇。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同意对供应苏联的大口径管道实行禁运,与苏联签订的所有合同也被终止,几十家西欧公司遭受巨额损失。虽然西欧国家被迫服从于美国的政治施压,但并不赞同美国对苏联能源发展的制裁,依然寻求与苏联开展能源合作的机会。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限制苏联燃料和能源综合体的发展和扩张,不仅以政治竞争的逻辑为指导,也以经济竞争为指导,即服务于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原因在于,苏联石油的开采与出口的大幅增长,将会导致许多其他国家能源公司的破产,包括美国的能源企业。
11月,白俄罗斯对“友谊线”管道进行“临时检修”,输送至波兰和德国的石油将受到“轻微影响”。
· 第二场“斗气”与阿富汗危机
1973年至1980年间,苏联与西欧国家的能源合作依然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即用苏联天然气换欧洲大口径管道和能源设备,有助于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初铺设完世界第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天然气管道,即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
美国之所以没有强烈反对,其主要原因在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国家将石油减产当做武器,导致石油短缺、价格暴涨,苏联成为稳定全球石油市场、对冲石油卡特尔的关键性国家。
1973年6月,时任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华盛顿举行会谈,探讨从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向美国供应液化天然气的项目合作。美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本国天然气和石油的短缺问题。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随后卡特政府与里根政府先后宣布对苏联实行“无例外政策”,即美国不再考虑向巴黎统筹委员会提出输出该委员会国际管制清单内物品的“例外”申请。这一政策直到1989年5月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三个月后,才由老布什政府宣布撤销。
在美国的强硬施压下,巴黎统筹委员会成员国不得不同意终止履行与苏联签署的天然气和石油技术协定,承诺不向苏联提供能使其经济军事化的优惠援助,不与苏联签署任何新的天然气协定,研究西欧能源替代方案,制定并督察对苏联信贷政策,加强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出口管制。
- 原标题:俄美欧“斗气”的“危机辩证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美参议院前多数党领袖瑞德去世,秦刚:他支持中美关系发展
2021-12-31 10:16 中美关系 -
飞到一半检测出阳性,美国女子在飞机厕所隔离3小时
2021-12-31 10:15 -
南非取消宵禁,称已度过奥密克戎引发的第四轮疫情高峰
2021-12-31 10:14 非洲之窗 -
“若我们看美国脸色,可能做出错误决定”
2021-12-31 09:27 三八线之南 -
普京拜登月内二度通话,双方互抛警告
2021-12-31 09:22 乌克兰之殇 -
“美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史上最混乱的一年”
2021-12-31 08:52 美国经济 -
普京与拜登本月第二度通话,重点讨论安全保障议题
2021-12-31 07:56 观察者头条 -
美国新增确诊61.8万、死亡1515例
2021-12-31 07:3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美国魔幻一幕:mRNA技术关键贡献者质疑mRNA疫苗,被永久封号
2021-12-30 23:15 美国一梦 -
英媒报道“眯眯眼事件”,评论竟称“中国人不就长这样吗”
2021-12-30 22:37 不列颠 -
蒙古国总理宣布将出席北京冬奥会
2021-12-30 22:01 北京冬奥会 -
日增20万又破欧洲记录,法国迎来了“疫情海啸”
2021-12-30 21:30 法国见闻 -
被批搞“新殖民主义”的扎克伯格又买地了
2021-12-30 21:09 -
他想暗杀拜登,被抓了
2021-12-30 20:44 美国一梦 -
“在座外国记者抗疫期间生活在中国,就偷着乐吧”
2021-12-30 19:48 -
伊核协议谈判之际,伊朗宣布发射一枚运载火箭
2021-12-30 19:32 伊朗局势 -
国防部:针对部分国家干涉挑衅,坚决开展军事反制行动
2021-12-30 18:50 -
在中国挨骂后他发声了:就像地球上有几千辆车,星链算个啥
2021-12-30 18:41 -
英国皇家卫兵撞倒挡路儿童,头也不回地跨过人走了...
2021-12-30 18:23 不列颠 -
为让接种者能去美国,“高端疫苗”聘请拜登顾问兄弟做说客
2021-12-30 17:31 台湾
相关推荐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54“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31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389“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27“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205最新闻 Hot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
微软总裁瞎操心:不让员工用DeepSeek
-
特朗普:美国与乌克兰达成稀土协议
-
特朗普祝贺:历史性时刻,美国的莫大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