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晖:世纪的诞生——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
关键字: 汪晖世纪的诞生汪晖中国20世纪汪晖论文汪晖著作这一全球视野产生了一种“理论方式”,即通过对其他世界及其事件的论述对“中国现实”进行介入,又从其他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中重构自我认识。80年代末以来,重新解释法国启蒙与苏格兰启蒙、重新分析法国革命与英国革命都是为了探寻中国变革所应遵循的道路,这一方式正是在20世纪诞生的过程中形成的。
这当然不是说全球性比较的视野直到此时才出现。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过17世纪以降,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事实”。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提出了不同于黑格尔版本的“世界历史”问题。
在经济史领域,人们通常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形态在19世纪70年代进入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但真正形成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帝国主义理论尚需等待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19世纪末期,尤其是20世纪初期,一批有关帝国主义的著述在相互争论中相继面试。霍布森、卢森堡的立场各不相同,但都从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着眼,即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生产过剩危机,来解释帝国主义现象;希法亭则从流通领域着眼,分析工业资本的集中、银行领域的变化和金融资本的形成,探索垄断性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列宁就是在对前述理论的综合批判中,从生产的集中、垄断资本的形成及由此产生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支配作用,研究了19世纪70年代以降资本主义经济的演变。
就中国而言,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已经将中国置于一种新的世界关系中理解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如果说洪秀全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作品显露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比较要素,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则展现了一种从纵横交错的世界关系中论述中国前途的方式;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活跃人物着眼于中西比较探讨中国的变革之路,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从中国历史转向世界关系,试图在新的框架内建立全球性的论述,并将中国问题纳入这一全球性论述内部。
但是,针对19世纪70年代以降全球资本主义新形态的论述要等到新世纪降临的时刻才清晰地浮现,新的认识无疑综合了先前的各种论述。在这些论述中,无论是对时代症候的诊断,还是对变革方略的阐释,均显示出不同以往的特征。
全球性比较与“世纪”的意识相互伴生,笼罩了1900年前后的中国思想世界。“世纪”的诞生伴随着不同类型的旧时空观的式微(包括“公羊三世说”的逐渐退出舞台),以及在新的时空观中重构自我理解方式的文化运动。思想的变迁不可能截然两分,但在这一时刻,世界观的某种断裂依然清晰可辨。围绕俄国革命、法国革命、土耳其革命,以及美国问题、德国问题、日本问题等,不同政治派别为阐明自己的主张而展开辩论,其中心的主题是革命还是改良,是共和宪政还是君主立宪,是人民主权还是国家有机体,是维持土地私有还是重构土地关系,是维持旧帝国还是重启民族炉灶,以及如何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专制等问题。
比较的幽灵四处出击,这里只能略举数例。我们先从对20世纪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俄国问题开始。
1881年5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彼得堡遇刺身亡,行刺者5人被捕并判处死刑,开启了一系列以暴力恐怖手段攻击沙皇及其专制政体的行动。这些革命行动的组织者可以追溯至1861—1864年由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等人在彼得堡创立的“土地与意志”组织,1876年由普列汉诺夫、米哈伊洛夫、 迪乌特切夫等重建的同名组织,1879年创建的革命恐怖组织“自由或死亡”等,以及同年由前述两个组织合并而来的“人民意志”组织。他们也正是此后社会民主党人革命运动的前奏。这些组织的核心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重新分配土地、宗教自由、民族自决等。19世纪90年代,革命力量逐渐整合,社会民主党人的力量日益壮大。
清俄关系是17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帝国间关系,但两国内部政治的变迁对于对方的影响十分细微,我们能够找到的相关历史文献主要集中在边界、贸易、逃人、战争、条约等方面。
甲午战争后,俄国为其在中国的利益策动并主导了“三国还辽”,并因此而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大量利益。1903年4月,俄国撕毁《东三省交收条约》,拒俄运动在中国各地展开,留日学生秦毓鎏、叶澜、钮永建等人在东京锦辉馆发起成立准军事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易名学生军,同年5月11日因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干涉被迫解散,易名军国民教育会。
在20世纪降临之前,中国改革者和革命者很少关注俄国的国内事件,但日俄战争爆发时,像长期与俄国争夺利益的北欧国家一样,许多中国人欢迎俄国的战败、支持俄国国内的革命运动,他们终于注意到俄国社会内部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并试图将俄国革命运动的火焰引入清末革命的浪潮。1903—1905年前后,中国的革命党人与立宪主义者围绕俄国革命问题展开辩论,前者赞扬俄国虚无党人的暗杀行动和革命勇气,以“多数政治”和公民自由对抗专制政体,后者警告革命可能对民族也对王朝带来严重破坏,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立宪改革和地方自治实践,避免可能的政治溃灭。
自此以降,两国内部不同力量之间从思想上的互动,到理论上、政党组织上、国家层面和国际合作领域的互动配合,构成了两国政治变迁的重要动力,并对20世纪的全球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俄国问题变成了中国革命和变革的内部问题。
针对俄国战败、革命烽火遍及中俄两国境内的复杂情境,梁启超在《新民丛报》连载发表长文《俄罗斯革命之影响》,从多重维度分析俄国革命的起因及其影响。
他首先列举了四个促成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条件:一是贵族对土地的垄断和贵族与农民之间巨大的经济不平等;二是东正教的国教地位、国教对异教徒的排斥,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教不平等;三是多民族帝国内俄罗斯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关系,造成了种族不平等;四是上述阶级的、宗教的、种族的不平等导致弱小阶级、宗教和民族无法参与政治机构,形成政治上的不平等。这些基础条件又与其他契机相互结合,产生了革命的火花。这些契机包括:在1815年参与远征拿破仑联军之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思想不期而然地传播至俄国;尼古拉一世于1825年继位后施行严酷专制为革命埋下了火种。梁启超还叙述了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组织和早期革命运动的作用,以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所提供的革命契机。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在文章开头描述了彼得堡工人罢工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但并未对1905年革命的崭新因素即工人阶级集体力量的展示给予足够重视和分析。
与另一位从自己国家的命运出发密切地注视着俄国革命的德国观察家韦伯一样,梁启超特别关注俄国地方议会和自治运动的作用和失败。
俄国地方自治会主要在俄国欧洲的部分及乌克兰,分省、县两级。县级从地主、城市居民和村社中选举产生,再由此产生省级议会,多由贵族支配。地方自治会支持立宪改革和1904—1905年革命,以及1917年二月革命。但是,俄国地方议会受到行政权的极大制约,议会通过的议案“在俄国则地方官虽不阻止,然犹必再呈于内务大臣,得其画诺乃能施行,而其争议最终之裁判所则枢密院也。以此一端,而议会势力之基础全然无著矣”,而且议会议事之报告,必须经过地方官许可方能公布,议会因此无法获得舆论支持,脱离群众,名实不符。
这一点也正是康有为、梁启超所担心的。他们既希望清廷能够推进立宪改革,又担心直接设立国会、进行全国性选举可能导致政治混乱,进而设想先在省、府、州、县、乡、村各级设立议会,培养公民自治,规避传统乡治为少数绅士盘踞争倾的局面。这是一种由上至下推进由下至上的政治模式的尝试。
康有为在这一时期正在筹划地方自治以推动君主立宪改革,在1902年发表的《公民自治篇》中,他系统地解释了地方自治在各国的经验以及中国的历史传统,提出了以“乡治”为基础的多层次公民自治设计。这一构想通过梁启超等人的推广而对其后清末新政改革产生过影响。康有为的思考追溯中国古代的自治实践,同时又是在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展开的。在康有为看来,俄国的立宪政治受阻于地方行政权和中央枢密院的干预和控制,而法国立宪政治的失败却正好相反,根源于不顾国情差异,直接移植美国的普选政治。
早在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已经将其所著《法国变政考》上呈光绪皇帝(1911年出版的《戊戌奏稿》所辑《进呈〈法国革命记〉序》,应为后来补作)。1904—1905年,俄国革命骤起,许多介入地方自治运动的精英卷入其中,中国的革命浪潮亦逐渐高涨。康有为撰写《法国革命史论》,探索中国变革的恰当道路。他批评拉法耶特(Marquis de Lafayette, Gilbert du Motier, 1757—1834)不懂得孔子“早明太平世之法,而必先以据乱世升平世,乃能致之。苟未至其时,实难躐等”,“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其结果是人权平等、主权在民、普通选举等“至公至平之理”,“以不教之民妄用之”,最终导致了恐怖之世的到来。
法国大革命起因于封建之繁多、僧侣之专横、捐税之沉重、人民之悲苦。康有为详细描述了法国贵族的规模(10万人),并以四川省下辖百县、每县就有一千封建小国作比。法国普选时,全国25岁以上人口约五六百万,而选举人近四百四十万;凡乡市之吏,参政议政者,多不能读法令。从议会制度的设置来看,本应有上下两院,田间少年与贵位老成中和相剂,但法国革命以主权在民为由,只有众议院而无上院,导致“贤士大夫不逃则戮”。
康有为对法国历史的描述是否准确另当别论,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历史上之封建、税法及僧侣阶层的状况均不同于法国,“我之大革命,盖在秦世;我之享自由,盖在汉时。凡法政之苛暴,大约在我中国三四千年前各土司之世,或间有之,而有书传以来,侯国已大灭,神权不甚迷,已无有如法之十万淫暴侯者矣”。他因此警告说:“夫当革命党之举事,而语之曰:救国而国将毙,救民而民殆屠尽,凡倡革命者身必死,彼必不信。则何不观法之往事乎。”
- 原标题:汪晖:世纪的诞生——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李泠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7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68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01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7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评论 1306最新闻 Hot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
担心美国施压,在华德企:希望新一届德国政府确立平衡立场
-
“以方计划会越过另一条红线”,欧洲6国外长发布联合声明
-
印空军:今起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进行演习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
拜登卸任后首次受访:特朗普太掉价了,美国不代表掠夺
-
哥伦比亚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方回应
-
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
首批145%关税中国货船抵洛杉矶港,美业界预警…
-
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又使坏,俄方怒斥
-
俄方宣布:8月底,普京将访华
-
特朗普又要给波斯湾改名了
-
英国快和美国谈成了?条件是…
-
改道、停飞,各大航司又遭罪了
-
巴军方公布回击细节:两国战机均未侵入对方领空
-
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