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亮:那个还没毕业的清华博士又双叒来聊聊高考报志愿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亮】
最近,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成绩,因为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引起关注。考古专业过于清贫,留守女生到底该选什么专业,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这几年我每年坚持给学弟学妹们,在报考志愿方面写一点自己新的想法,把自己见过、经历过的各种弯路给家长考生朋友分享一下,就是希望让大家能有更加理想的姿态,选择一条好的人生道路——是的,这是人生道路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地决定了一生的人生走向。
这些年,很少有人说“一考定终身”,但是人生的路一定是越走越窄的,特别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内卷化”已经在当下各行业各阶层日益感到明显。一个合适的起点,往往可以让人生事半功倍。而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决定,往往要付出几大的成本来纠正。在一些关键时刻,真的是可以决定人生的。
这几天在一些视频网站、微博等看到了各种讨论考大学报志愿的分享。自己也聊了几年这个话题。回头想想,大学作为一个“入口”,怎样选择才是最客观理性的呢?从策略的角度看,无外乎是“投入”、“产出”、“风险”、“机会成本”等维度,笔者就从一个“出口”的角度来谈谈高考报志愿这个话题。这个“出口”就是就业,上大学所给予我们的本质上就是“职业胜任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举办的2020山东高考招生咨询会(日照)本科综合场 该图来自齐鲁壹点网站
兴趣是个伪命题
在很多的老师和过来人的建议中,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一直是一个看上去很好的建议。但是,这其实是一个很“乌托邦”的建议——因为一个以刷题为主要生活的高中生很难对一个“职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真正的兴趣是当你系统得知了这个专业对应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收入水平等等之后,对于这个职业的高度认同。很多考生对于一个职业的兴趣其实更大程度上“好奇”,或者是“误判”。
比如笔者的一位高中同学曾谈到,他当时在数学奥赛上取得了名次,觉得自己就是要学数学。但是到了他在一所TOP20的大学转专业到了数学系之后,发现自己并不是喜欢数学,只是喜欢“做数学题”。当然,如今他已经是一所中学的数学教学骨干,依旧做着他喜欢的工作。这种已经在数学奥赛上取得成就感的“兴趣”尚且都对“数学学科”存在认识的偏差,更何况很多考生对于某个职业的了解仅仅是一些网络上酷炫的视频片段呢?
寻找专业时切忌看“颜值”。爱好、偶像、特长,乃至于喜欢某一科的老师,都只是让你对关注于某一个行业的契机,千万别这么简单地认为那就是自己的true love。像很多人喜欢的音乐、写作等,其实只是一个业余爱好,一旦成为了“职业”,生涯路线上的问题就很难再用“兴趣”来承担了。
所以,如果是现在你正在填报志愿,那么“感兴趣”真的是一个要慎言的事情。你真的很可能对这个职业、行业完全不了解,只是觉得它足够“酷”。比如记者、基金经理、律师、火箭工程师……
另外,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很多行业领军人物在进入这个领域时都是懵懵懂懂,提不起兴趣,结果发现越来越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学的培养计划获得成就感,取得相较于同龄人更好的平台和资质,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进而逐步走向巅峰。对于刚刚成年的高中毕业生而言,这一切都充满着各种未知。此时此刻的“感兴趣”与否,和在大学的发展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那么如何来了解一个自己想报的专业呢?
这也是今年想跟大家换一个角度来分享的方法路线,从专业的面板属性来看分析大学、专业和自己。
在这里,有一点一定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分析都不适用于解释某些个人因素占绝大部分,大学教育起作用很小的个人。比如,当下某些高流量网红,他们的成功更多是在于其自身努力和精确定位以及团队支撑,与其受到的学历教育关系不大。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适合讨论报志愿这个话题。
一个专业的“三层六维面板属性”
不可否认,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找到合适的职场位置,并由此开始沿着某一职业发展路径取得人生各种层面上的意义。既有情怀层面的家国人生,也有世俗层面的金钱地位。那么大学也好,专业也好,城市也好,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因素。在往年的文章中,笔者分开进行比较,那么在今年笔者尝试用一种耦合的方式,从“行业”的角度来分析“大学+专业”将如何决定这个职业发展的起点。
除非是有家族企业等待继承、父母已经安排好人生道路,只需要一个正经的“大学文凭”,几乎所有人都是需要“就业”的。不管什么学历,就业时更是像在“填坑”,也就是用人单位是“因岗招人”,而不是“因人设岗”。所以大学教育所给予学生的是“职业胜任力”。
笔者在这里将一个专业的人才需求属性分成了三个层次:这个专业是干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有前途吗?
具体来说,第一个层面,是专业本身的属性,它是填报志愿时很难改变的因素。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力改变一个行业的业态,所以入行前必须充分了解且充分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抱着“我学土木但就是不想下工地”的心态。认识这一层面的有两个细分的层次:“主干课程”和“主要就业方向”。其实,主要稍稍有一些社会阅历的家长,一看目标大学的培养计划和应届生主要就业企业,就很清楚未来孩子毕业时会学什么,是怎么样的去向,收入怎么样。
第二个层面,是考生本身的属性,这是一个最大的变量,决定着考生与这个专业的匹配程度。这包括考生自己的能力维度(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等)以及性格维度等,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一是,测试自己的情况,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者是,选择一个自己特别想去的专业,然后按照专业的需求来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性格。毕竟,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可塑性是非常强的。相当多的人经过大学的成长,与高中时代的“人设”都是判若两人。
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层面的属性,对人生高度影响最大的变量就是“宏观”。在这里笔者又分为三个细分维度:垂直发展性、业态多样性、专业壁垒。有很多研究资料显示,在过去40年的社会发展中,收入差异最大的一个维度就是“行业差异”,超过“学历差异”、“地域差异”、“性别差异”和“职级差异”。因此,一个专业有没有前途,一定要长远来看。如果延展开,就涉及冷门与热门专业的辩证关系。这方面很多报考志愿的分析中已经谈得非常清楚了。
一个专业涉及的维度方方面面,为了让考生和家长能够有一个便捷的方法来,笔者这里了一个六维的面板属性便于来全面了解一个专业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别。
工作强度:这是当下青年人最关注的的一个职场维度,也可以叫“职场舒适性”。经常有人说这个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气场”,也就是指的这个维度。具体的包括工作环境(比如写字楼、车间、工地、野外等)、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斗争、客户关系、刚性应酬)、工作时长(朝九晚五、996、不定时加班)、危险程度(高危、污染、海外动荡地区)等。
标签 高考志愿-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徐俊 
-
秘书微博“出卖”了领导?当事人回应
2020-08-04 07:13 -
林郑月娥:推迟立法会选举是艰难决定,希望不要有太多阴谋论
2020-08-04 06:52 香港 -
台风“黑格比”登陆,浙江转移38万人
2020-08-04 06:48 极端天气 -
刘永坦院士捐出最高科技奖800万奖金
2020-08-03 23:37 -
湖北一化工企业发生闪爆事故,已致4人失联5人受伤
2020-08-03 22:41 安全生产 -
这三道题的答案,从未改变
2020-08-03 19:35 -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小叶子·大使命
2020-08-03 19:30 扶贫攻坚战 -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 牢记习近平对人才的关切
2020-08-03 19:25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台知名统派学者王晓波去世,国台办哀悼
2020-08-03 19:14 台湾 -
张工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
2020-08-03 17:59 高层人事 -
“香港立法会选举推迟是正当之举、必要之举”
2020-08-03 17:50 香港 -
焦点访谈:北斗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带你看懂,北斗为什么了不起?
2020-08-03 17:07 航空航天 -
-
图解:今年上半年,习近平讲话中哪些“热词”值得关注?
2020-08-03 17:00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中方决定暂停港新《移交逃犯协定》
2020-08-03 16:21 香港 -
港警问为何冒险赴港,内地医生:我是中国人
2020-08-03 13:49 香港 -
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20-08-03 11:41 -
习近平提出三点希望 同心答好“加试题”
2020-08-03 11:39 -
这个郑重承诺,习近平反复提及
2020-08-03 11:37 -
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公示
2020-08-03 11:27
相关推荐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评论 41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466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7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66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100最新闻 Hot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果然,英国被用来“立规矩”了
-
印度官员:印军正做出回应
-
印方:一高级官员在巴方炮击中身亡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
华春莹:你好呀,丁真
-
克宫回应:支持30天停火,但得妥善安排“细节问题”
-
特朗普:鲍威尔不爱我
-
“讲真,印巴打仗我们管不着”
-
普京:welcome,卢卡申科:现在都用英语了?
-
X平台:印度要求封禁8000多个当地账户,否则重罚
-
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激增20.8%,美媒惊了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