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天、玛雅: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时期中国军队的使命与担当
——专访秦天少将
关键字: 建军节八一建军节秦天解放军少将军队反腐党指挥枪军魂爱国主义教育玛雅:这么说,你对未来时期新一届中央的执政感到乐观?
秦天:我充满信心。真正的世界强国光靠经济上的成功是不可能的,还要在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并且带给世界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体系。过去只看到量的增长,当然做到这一点已经堪称奇迹,但单纯靠量的增长是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很多支撑条件——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现在在新一届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正在把这些支撑条件一个一个建构起来。可以这么说,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领域和政治建设领域共同取得成功之时,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之日。这不但将极大地改变中国,也必将极大地影响世界。未来中国的崛起,将不仅体现一种发展模式的成功,更彰显一种价值理念的成功。我坚信,假以时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对中国前途的历史之问,做出肯定的回答。
玛雅:这也证明,历史没有终结。一个不同于西方的制度模式不但存在,而且它的成功将为未来世界的发展提供另一个选择。
秦天:这是我要讲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美国的相对衰落。我为什么讲“转折时期”?因为综合分析,中国上升和美国下行的趋势都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拐点。拐点并不意味着现实的结果,但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这个转折的过程将会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是趋向已日渐清晰。
这个事实,美国一些政治精英也看到了。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说,“全球重心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从欧洲向亚洲转移,可能甚至从美国向中国转移,这个过程此时仍在进行中。”他还说,“如果人们普遍将美国体系视为不实用的模式,那么中国的持续成功就成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作为一个整体可能会陷于危险。西方虽未终结,但西方的全球优势地位终结了。”
不光美国,很多其他国家也都看到了这个趋势,都在投棋布子、谋篇布势。这从世界大国和中国周边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就可以看出。这些谋划和布局调整的举措不仅大多与中国有关,也将推动这种世界发展趋势进一步加速。比如最近中国推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以及世界57个国家,包括十几个西方国家,以自身利益为取向积极参与,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由此可以看出一种摆脱传统势力格局的趋势,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
玛雅:但是美国一直在试图阻止这种趋势,至少是延缓这种趋势。在这个时候,中国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
秦天:在这个背景下看问题,我们不是沾沾自喜,而是怎么有针对性地谋篇布局,促进这种趋势的加快发展和远景目标的加快实现。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仍将是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仍将是世界最发达的强国,中国上升和美国下行是一个相对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前瞻和预判未来世界格局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对中国国家发展做出长远规划。国际上关于中国的评论我们要两面听,对过誉的成分要有清醒认识,不被忽悠和“捧杀”;对诋毁的言论也不要上当,不被干扰和左右。同时,中国的发展目标、社会制度、国家战略和文化传统都决定了,无论中国将来如何发展强大,都永远不会接替现在美国的国际角色。中国永远不称霸。这决不是说辞,也不是策略宣传,而是真正的战略选择。
秦天参加电影《惊沙》首映式
中国发展理念对世界未来的贡献
玛雅:关于国际战略,你对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对外政策和战略布局如何评价?
秦天:从顶层设计来看,我认为是高瞻远瞩、大开大合、大视野、大气魄。这几个词可不是随便就拿来说的,过去两年中国在对外政策上,对大方向的把握、对一些重要关系的把握,都非常准。特别是战略布势,比如“一带一路”,我认为这个构想和设计极为高明。为什么呢?因为它跟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世界的发展趋势相契合。从这一点来说,我就高度点赞。
我们常说一句话,机会永远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实际上在国际竞争中也一样,机会永远只偏爱有准备的国家。你要成为世界大国,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的战略布势、相关的政策调整,应该说都是在向准备好推进。当然局部的问题是有的,但是主要看势,看发展方向,看布局指向。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取向,有大国气魄,是大格局、大智慧,不是权宜之计。
玛雅:有人认为,一个成功的大国必须懂得守成,不可对外过度用力。尤其是存在安全风险的地方,如果军事力量达不到,经济利益也无法保障。你怎么看?
秦天:一个新兴大国重在守成,这是千古名训。中国现在不要说还不是那个块头,就是到了那个块头,也还是新兴大国,离一个新兴强国还差得很远,还要守成。如果像有些学者说的,中国现在就要怎么怎么着,我是不赞成的。
从哲学层面讲,未来中国是可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这就是我们的发展理念。自地理大发现以来,所有的国际体系,包括权力中心的转移,都是排他性的、零和的,你死我活,把你干下去,我才能上来。但中国不是这样,汉民族在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欺负过别人。从历史文化来看,中国的发展理念比西方发展理念更具包容性。它是一种兼收并蓄的理念,是互利共赢的理念,而且根深蒂固。在今天,如果我们把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理念变成一种自主的、自为的价值,这对世界的贡献会非常大。
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支持下构建“一带一路”,我相信前景是乐观的。我们不是单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是为了拓展而去拓展,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发展趋势。中国现在的发展规模在这儿,发展势头在这儿,我们欢迎大家来搭车,实现共同发展。过去西方总是指责别人搭车,我们现在欢迎别人搭车。搭我们发展快车的国家越多,受惠的国家越多,我们可以带动和运筹的资源就越多,整体发展动能就越大,越不可阻挡。在这种亲诚惠容理念的支持下,我们的雪球会越滚越大,对世界人民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何乐而不为呢?
玛雅:从军事和安全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认识?
秦天:这首先要搞清国家发展利益的边界和军事力量的边界在哪。从军事的角度讲,无论中国怎么发展,都不会搞全球军事大国。如果片面地认为利益在哪里,力量就要在哪里,我觉得就错了。中国的发展利益早已经是全球化的,那你的军事力量就要在全球吗?毫无疑问,未来中国的军事能力一定是全球化的,但军事能力的全球化并不等于军事力量的全球存在。我们现在说军事力量走出去,并不是追求军事力量的全球部署,而仅仅是着眼区域军事能力和全球化军事能力的一种支撑,用以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并为维护区域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果我们追求军事能力的全球存在,那就一定要跟美国硬对抗,而且一定要跟全世界的大国硬对抗。这不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理智的,中国绝不会这么做。
我认为,守成不仅是未来中国的一种战略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国防政策。无论中国的军事能力如何发展,都将永远作为防御性使用,同时军事能力的指向和军事作用的发挥主要还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换一种表述:积极防御仍然是我们根本的军事战略,但它的内涵已经不同于过去。过去是立足于本土的积极防御,现在是立足于一个大空间的积极防御。但永远是防御,而这个防御是积极的。
玛雅:什么叫积极防御?积极是相对于消极而言?
秦天:积极防御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就军事能力而言,意味着你的军事能力一定要超出你防御底线的范围,只有这样才可能是积极的。如果你的能力仅仅只能在你防御底线的范围内发挥作用,那一定是消极的、被动的,最终也是防不住的。所以,我们的能力应该是全球化的,但这是区域性积极防御的客观需要。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不追求全球军事战略。这既是真实的,也是理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文木有一句话:美国在战略上犯下的一个错误是,给自己定了一个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目标。旁观者清。既然我们已经看见别人栽了跟头,自己又何必确定这样的目标呢?
国家安全之“床”与军事能力之“被”
玛雅: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家安全是底线。你认为,如何才能守住这个底线?
秦天:客观看,中国在由大向强发展的过程中,不但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期,也面临着安全的瓶颈期。闯过这一关就海阔天空,闯不过就险阻重重。纵观近三百年的世界历史,可以看出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每当世界范围内资本收益远大于劳动收益时,就是爆发全球性重大危机的前兆。20世纪初这种现象出现后,爆发了一次大战;当这种现象再次出现,又爆发了二次大战。21世纪初这种现象出现后,爆发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当前这种现象又出现了,程度比前几次还严重,有可能会引发更深重的全球危机。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警觉,抓紧优化国际国内资源配置布局,扩展新的增长极,防范国际大环境骤变对我国发展的严重冲击。同时还应看到,没有哪个霸权主义国家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既有的全球权力,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在我国将强未强的瓶颈期和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期相重叠的阶段,更要警惕和防范个别国家或几个国家联手,针对我国做出的非理性选择和重大冒险行动。
2014年9月14日《纽约时报》在评论基辛格《世界秩序》一书时指出:“从历史上来看,崛起之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位置互换共发生过15次,其中有10次是以战争来完成的。一般的看法是,中国和美国是伙伴。但是,‘伙伴关系不可能通过声明来实现’。”
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中国的发展模式不是排他性的、零和竞争的,但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赢得安全、维护安全,永远要靠实力,而不是靠主观愿望。因此我认为,在安全底线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有备无患。要永远恪守先贤留下的古训:“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必须按照习主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底线思维要求,不仅要加强国防实力,加快强军步伐,而且要持续增强国家综合安全建设,形成敌不可胜的强大战略实力。这不仅是中国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把握战略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可靠保障。
玛雅: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军事安全压力也必然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衡量国家的军事安全状态?
秦天:军事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事安全状态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安全总体状况的客观体现,是判断国家基本安全的重要指标,也是指导国家军事安全能力建设和筹划战略管理的重要依据。如何衡量国家的军事安全状态,以及军事能力是否满足国家安全需求,直接关系到军事能力建设的客观依据、基本着眼、标准要求是否可信可靠,关系到能否有效维护国家军事安全。
在新时期,随着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拓展以及安全威胁的多元化,对国家军事安全状态的评估,应将国家外部威胁视为一个始终存在的“常数”,而将时代发展,特别是自身和战略对手的发展作为一个“变量”。换句话说,评估国家军事安全状态,不应以国家是否面临现实军事威胁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威胁始终作为一种预期的风险,以国家安全底线和军事能力极限之间的动态关系作为主要依据。
玛雅:如何理解国家安全底线和军事能力极限,以及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秦天:什么是国家安全底线?就是保障国家生存与发展安全的最低限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领土不被侵犯、国家不被分裂、政权不被颠覆、主权不被践踏和发展不被遏阻。军事能力极限是指国家综合国力支撑下所能运用的最大整体军事能力,主要包括战略防御能力、战略进攻能力、战略威慑能力、持续作战能力和国防动员能力等。
形象地说,国家安全底线和军事能力极限之间就像床和被子的关系。安全底线是床,能力是被子,被子盖不住床就不安全,差得越多就越不安全。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军事安全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状态:
第一种是安全状态。即国家军事能力极限远远大于维护国家安全底线需求,国家处于安全能力供给充裕,能有效应对局部武力挑衅和军事冲突、遏制全面战争威胁的军事安全状态。
第二种是相对危险状态。即国家军事能力极限与维护国家安全底线需求大致相当,国家处于安全能力供给相对紧张甚至短缺,难以有效应对重大军事威胁,军事安全风险趋向临界的相对危险状态。
第三种是无安全状态。即国家军事能力极限远小于维护国家安全底线需求,国家安全能力供给严重短缺,无法有效应对武力挑衅和战争威胁,国家事实上失去军事安全的状态。
玛雅:中国目前军事安全处于什么状态,军事能力能否满足国家安全需求?
秦天:追求军事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现实中,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处于安全状态,比如美国和俄罗斯,当然也包括一些以美国为主导的同盟体系国家。大多数国家一般处于相对危险状态,特别是以独立防务为主的国家,还有一些国家则处于无安全状态。当一个国家处于无安全状态时,事实上已经丧失了遏制战争、抗击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能力,随时可能成为国际霸权体系任意讹诈的对象,甚至成为其肆无忌惮实施军事打击和政权颠覆的首选目标。我们回顾一下越战后世界的几场局部战争,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军事体系所选择的打击对象,都是自身军事能力极限远远小于维护国家安全底线需求的国家。
这一严峻现实为我们认识中国的安全能力在当前国际环境中的客观方位,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警示。中国的经济总量虽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安全能力之“被”与国家安全之“床”的现实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客观上是缩一缩盖得住,伸一伸盖不住。中国是军事安全完全依靠自身能力的大国,而又是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国家统一的大国。我们在领土和主权方面存在不少现实问题,在其他权益方面也不容乐观,如果没有应对军事风险的能力,就无法保障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安全。因此,中国加强军事能力建设不但是正当的,而且是必须的、急迫的,努力发展与国家实际安全需求相适应的军事能力是硬道理。对此我们要坚信不移、坚定不移。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7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评论 127“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评论 82“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评论 185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