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没想到观众能破解“图丫丫”房间的秘密
-
阮佳琪睡不够 玻璃心 脾气冲
最后更新: 2024-05-08 18:15:58观察者网:为什么这部会选择讲“数字生命”的主题?
郭帆:主要有两个考量。一个是原著小说讲的主要是两个派别“飞船派”和“地球派”,它是写于2000年左右的这个时期,而那个时期我们的互联网也好,或者说数字技术也好,其实还并不发达。
我们是想能够让观众有一个更近的感受,就好像跟我们的生活是有一个息息相关的一个部分,我们生活的当下,就已经有很多的算法、互联网、虚拟之类的东西围绕在身边了。
数字生命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科幻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现实概念,比如说脑机接口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包括元宇宙的发展,是跟我们生活有关联度的。
另外一个方面是觉得数字生命这个部分可以帮我们去拓展一下世界观。就是在未来的,比如说,如果说第三集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不再限制在我们现在三维世界的物理的空间和世界里边。打开这个维度的限制,那么我们可拓展的深度可能会更广一些。
观察者网:如果有机会,您会想成为数字生命吗?
郭帆:只要不加班,我觉得还行。
(有网友说,您如果成为数字生命就能无穷无尽地拍电影了。)
那还是让我走了吧(笑)。
观察者网:和第一部相比,《流浪地球2》的视效突破在哪里?
郭帆:通过这几部影片的积累,我们已经把视效的流程跑出来了,现在这个是第三代了吧,因为迭代了三次了,整体的视效流程现在已经有了。
那个我简单讲一下。我们评判一个视效的好坏,不能单独以这个单一的某一个镜头的好坏作为判断的比较。比方说,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精致的或者是非常震撼的一个视效镜头,如果它是独立存在的话,我觉得没有可比性,因为你不知道他背后到底是这几个人,用了多久时间去搞了这个东西。
真正难的是什么,是这个震撼的视效镜头,我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可以成批量的生产。我们现在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可以去完成3300多个视效镜头加上1000多个换脸镜头。
把我们所有的创作人员能够优化协同合作,然后可以批量生产,我觉得这是用来判断我们的视效能力有没有提升的一个标准。
观察者网:有人将《流浪地球》系列称之为“国内特效人集体制作的结晶”,《流浪地球》中75%的特效由中国团队制作,第二部这个比例上升到了90%。
郭:首先我觉得,因为我们之前有跟海外合作,就是我们沟通起来,其实它的沟通成本会非常高。比如说翻译的问题,我们即便是用中文和自己人沟通,要用嘴去讲清楚一个镜头,或者讲清楚一个感觉是非常费劲的。
更不要讲我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又拿英语,甚至有俄语或者其他语言去沟通的话,会更加困难,这样会使我们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沟通成本特别高。
第二点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想讲清楚一件事情会变得非常困难。我举个例子,比方说咱们这一块吃饭,然后咱俩喝杯酒,说“都在酒里了”。这句话怎么翻译呢?(笑)
我一说这个你立刻就能意会到,但我们很难跟一个外国人这么讲,他可能会问“什么东西在酒里?”,这个你很难去解释,会解释很久。这样的话,我们整体去做一个镜头的时候,会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和沟通成本,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的话,我觉得由于我们现在这个流程已经跑出来了,大家能够比较高效地协同作战的时候,我觉得反倒应该是不断用我们自己人去做,然后不断去迭代这个流程,不断让我们自己的艺术家能够成长。
观察者网:影片中很多道具都非常真实,甚至就是可以使用的。包括一些布景,像火锅店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甚至还有消毒柜,但其实很多镜头都只是一晃而过。
郭帆:即便是一晃而过的镜头,但是最后流媒体上线的时候,观众可能会一帧一帧地看。我们整个团队也是这个心态,就是怕辜负观众,因为第一部很多的成绩和成就都是观众给予的,我们怕辜负观众的期盼,他们期盼第二部应该要好于第一部,所以我们整体的目标就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
观察者网:影片中的俄罗斯宇航员是杭州的一名俄籍外教,南非宇航员“医保哥”是一名中国自媒体人,都给观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群演如何选拔的?
郭帆:当时拍摄也是受到疫情影响吧,我们本来有一个在俄罗斯的演员,但因为疫情他们没法入境。所以我们只能在国内的一些外教也好,或者他本身就是演员职业,或者一些自媒体人来完成这些。
难度在于,因为他们大部分不是真正的演员,所以来了相当于要重新培训。演俄罗斯宇航员“诺夫”的那位演员,我们大约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从头开始,表演指导教他怎么开始表演,一步一步地培养出来的。
观察者网:听说剧组为200多个群演都写了人物小传?
郭帆:差不多吧,但是不一定都写出来,每个人我们都会设定一个大概的方向,为了能够让每个角色感觉都是“活的”,他不是一个道具,也不是一个背景,他有他的生活。所以在他们知道了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人物背景和目标之后,他们的表演会有一个支点。
观察者网:有个花絮是导演要同时给一大批的外国群演一起导戏,然后俄语、法语之类的所有翻译老师都一起上阵。
郭帆:对,这个就没有办法,英语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吧,但是大部分人他也听不懂英文,俄语的时候是一点办法没有,我也听不懂,我也不会说,包括韩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这些。
那就只能现场说完之后,翻译跟在后面不断地翻译,效率会变低。你说一句话之后,你要等后面翻译五六句之后你再说第二句。
观察者网:说到翻译,影片里是不是也玩了一个同声传译失灵导致“鸡同鸭讲”的梗?
太空电梯危机中,张鹏喊俄罗斯宇航员诺夫叫支援时说了句“摇人啊”,但AI翻译没听懂这句东北话,直译成了“shake it off”(甩开他们),于是诺夫才驾驶着战机冲了出去。
郭帆:有一些事是我们设计的,就是语言的一些小梗,会比较好玩。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会因为语言造成很多误导误读,它跟文化背景有关,跟我们的语言系统有关。
我觉得本来语言梗就是挺有意思的一些点,它可能会埋在后面,如果观众细心的话,或者是看过几遍的话,可能会发现这些点。也就是说,观众每次看的时候,可能第二次看会比第一次看获得更多信息,第三次看又发现一些新的信息,他还会觉得有意思。
观察者网:语言困难比较大的情况,拍摄中要如何协调如此大量的外国群演?
郭帆:其他的就还好,可能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就比方说放饭的时候,由于人太多了,那么吃饭就变成一个问题了。平时如果剧组只有一两百人的话,就很正常,中午放饭了就领盒饭吃饭,下午正常开工;如果人多了,我们这最多的时候将近2200人,就变成了我们中午放饭,到了下午开工的时候,还有一半人在排队等饭。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提到的电影工业化缺失的部分。我们一提“工业化”,往往想到的都是一些大型设备,高精尖技术这些东西,但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观念和管理方式。
当我们的(剧组)规模达到了千人级别以上,那么我们所急需的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保障,包括我们有没有应对措施,我们有没有预警机制,我们的行政……这些有没有保障?这些东西在常规剧组中本来就是缺失的,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变得很棘手,只能临场发挥,然后现场去解决一些问题。
所以这次也是有20多个实习生跟着我们身边,就帮我们记录这些错误。我们也想拍完之后,等路演完了,我们会好好复盘一下,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等到下一次拍摄时争取别犯同样的错误。
观察者网:有小朋友为电影画画,有初中生为电影制作网站,您怎么看待影片给孩子们所带来的启发的?
郭帆: 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做科幻电影最大的意义之处吧。我觉得特别感动的一点,我们在航天城点映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他是小学看的第一部,现在他(上)初中了,看完第二部跟我说,他特别想成为航天员。然后我就想,如果真的过个十几二十年以后,他真的成了一名航天员,我们得多么的骄傲。
因为我想去拍科幻片,也是因为小时候看到了,当然那时候只能看到好莱坞的科幻片,看完了就会想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拍我们自己的科幻片,也是一样种下这么一颗(梦想的)种子,会影响我到今天还在做这么一件事情。
观察者网:有网友说《流浪地球》很厉害的一点在于,无论大观众小观众,都仿佛真的身处在这个历时一百代的计划之中。
郭帆: 也许达到了一部分我们的拍摄目的吧。因为之前跟刘慈欣老师也是沟通过,他理想中的科幻片更像是纪录片,它应该是一个未来的历史或者是未来的纪录片的感觉。这样的话,能够让这个科幻片变得更有意义,它有一定的预言性性质,我们会有一种身处其中的感觉,
我们只是假设了某种可能性的灾难的发生,但是人的情感还是不变的。如果我们面对类似的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人类会怎么样?我们其实是想去讨论这个东西。
观察者网:有很多网友对影片做出各种烧脑解读,您有关注吗?有没有您特别喜欢的解读?
郭帆:好多,我觉得最神奇的是,他们居然真的把图丫丫房间壁纸上的那个(条形)码破解了,太神奇了,太神奇了。因为那个壁纸当时验收完之后,它在拍摄的时候由于颜色的原因,它没有那么清晰。然后这些网友居然把那些线一根一根地画出来,然后再通过编码模式把它翻译出来,太厉害了。
还有我最近看到几个初中生搞了一个网站,那个网站是(影片中的)“联合政府”的官方网站,真的是整个《流浪地球》世界观二创的一个极致,我觉得比我们做得好。
观察者网:moss的彩蛋大家也有各种不同的见解,龚格尔之前暗示大家其实宁理老师扮演的“马兆”也是一个核心线索,导演也能给一个提示吗?
郭帆:(笑)我现在对宁理老师已经满脑子都是“海鸥”了。应该有一些关系,因为第三集其实没有涉及到特别具体的角色,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
我们确实在第二集做剧本的时候,事先考虑了第三集的结尾。我们把第三集的框架先列出来了,然后基于那个框架,我们反推回了第二集。没有特别明确的人物走向,但是第三集的大的故事脉络是有的。
观察者网:第二部添加了很多科幻元素和思哲角度,是不是也表现了一些导演对科幻题材的野心?
郭帆:这个其实跟第一集的调研有关。我们第一集上映完之后,大概半年之后吧,就是当时的观影热情已经退去以后,我们请了很多观众过来又重新看,看完主要就让他们挑毛病,就这个电影本体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哪儿不满意?
其中有一条就是(观众)觉得第一部中关于科幻和思想深度的展现比较少,他们期盼有一些思想深度,甚至能够达到一些哲学思考问题的角度,所以我们就适当地往里深挖了一些。
其实很多第二部里的内容是跟第一部的调研有关,包括我们的视效是什么样的,世界的多样性,包括故事的人物的丰满度,和思想哲学深度,这些其实都是观众提出的。我们的基本逻辑是按照观众的需求罗列了这些内容,然后将这些作为目标去创造。
观察者网:这样也导致第二部要比第一部要晦涩一些,会不会担心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对票房的影响?
郭帆:担心啊,我现在还在担心,我一直都在担心。(笑)
所以这回我们下映的时候依然会做一个调研,然后看观众对这个理解门槛的问题还会继续挑毛病吗?看这些问题在哪儿,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第三部可能还会根据第二部的(调研)内容去调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中国电影- 责任编辑: 阮佳琪 
-
为防攀比,学校拟统购600元一双的运动鞋?校方回应
2024-05-08 17:06 -
福建舰首次航行试验现场视频来了!
2024-05-08 15:53 中国海军 -
年轻干部妄想赌球“一夜暴富”,巡视期间仍顶风作案
2024-05-08 13:40 廉政风暴 -
近月“第一脚刹车”!嫦娥六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2024-05-08 10:20 航空航天 -
中国海警舰艇编队今日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
2024-05-08 10:10 钓鱼岛持久战 -
广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秀隆被逮捕
2024-05-08 10:06 依法治国 -
“中国或支持特斯拉测试无人驾驶出租”
2024-05-08 08:51 观网财经-汽车 -
中国新型储能开启“黄金赛道”,直接推动超千亿元投资
2024-05-08 07:56 能源战略 -
有自媒体账号仿冒国安与粉丝互动,国家安全部提醒
2024-05-08 07:12 国家安全 -
福建海警位金门附近海域依法开展常态执法巡查
2024-05-07 22:34 两岸关系 -
警方通报:无业男子发表“辱华”言论并编造公职人员身份,已刑拘
2024-05-07 22:29 依法治国 -
云南镇雄致2死21伤案嫌犯已落网:被抓时手中还拿着矿泉水面包
2024-05-07 21:21 依法治国 -
中国央行连续第18个月增持黄金储备
2024-05-07 20:42 观网财经-金融 -
全球首次!中国团队利用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愈糖尿病患者
2024-05-07 18:05 -
云南镇雄警方通报医院持刀行凶案:2死21伤,嫌犯为一村民
2024-05-07 17:28 -
中国联通原总经理李国华一审被判16年
2024-05-07 17:25 廉政风暴 -
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局长凌成兴被逮捕
2024-05-07 17:15 廉政风暴 -
云南镇雄发生一起恶性伤人事件,初步了解逾10人伤亡
2024-05-07 14:19 -
一次挂号管三天,江苏省率先施行
2024-05-07 11:02 医疗改革 -
4条高铁为何调价?官方回应
2024-05-07 10:38 高铁世纪
相关推荐 -
-
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0“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25“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评论 36“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评论 215她对美放狠话,还提到欧盟的“实力地位” 评论 274最新闻 Hot
-
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
交割日已到,香港各界再批:长和“卖港”不得人心
-
鲁比奥警告欧盟:不要将美国排除在外
-
又摊上事了,这回还有华尔兹
-
“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
德外长插一脚:美乌能不能签,先得给欧盟“掌掌眼”
-
候任美军参联会主席炒作:若与中国打持久战,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
知名华裔教授失联两周?“异常而危险的信号”
-
“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
共和党人也不满关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
-
韩网民强扯“中国间谍”喊美军介入,驻韩美军急了
-
美国航运巨头发话:我们有很多中国船,这钱得美国人掏
-
马斯克狂撒2500万,这场“会改变西方文明进程”的选举还是输了
-
俄高官有望冲突后首次访美,“美方暂时解除制裁”
-
美防长称日本是“前线”,日媒急了
-
美国两党拿出对俄制裁草案:征500%二级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