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成为中国最亮丽的名片,必须破解医疗费用上升问题
中国现在有点得了美国病,我们医疗总费用的增速现在高于美国,这也是老百姓这么多年来对医改不满意的一点。所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化医改,应该要建立一个全覆盖、但可持续的医疗卫生制度。[全文]
-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如何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农村?
我们需要的是智能化、信息化的智慧大农业,再也不是传统的小农业。所以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重构迭代。 [全文]
-
中国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医疗制度?
过去我们医改中的极端市场化是不成功的。现在大型公立医院国家财政的投入不到6%,主要收入都是来自于老百姓和医保。医改到现在并没有改医院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医生的收入大家都知道的,无非还是那几个部分,所以它当然要创收。[全文]
-
从“赤脚医生”到“健康中国”,我们为世界提供一个新参考
当下正在推进的医疗改革,与“医疗新基建”、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我们一定能创造出健康中国的新模式,为全世界提供新的参考。[全文]
-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现有的方式还能打赢这场持久战吗?
中国在这一次抗疫中,从去年四月份以后没有向国外输入一例,我们其实一直是受害者,放了很多精力在防控输入性病例上。而且我们中国这一次在抗疫中真正是世界的中流砥柱,给全世界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为整个全球抗疫做出贡献。[全文]
-
中国为什么能?我们开启了经济学理论新时代
经济学真正研究的是生产关系,它需要生产力的匹配。西方经济学只研究稀缺,只抓了皮毛。在这样一个新生产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真正地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形成智慧型国家,从当年争议的计算社会主义,到未来的智慧社会主义。[全文]
-
集采“灵魂砍价”,患者拿到手的药质量会下降吗?
我们把这么一个需要巨大投入、大量研发的高度垄断行业搞成了恶性竞争的农贸市场。过去的所谓竞争,是你给的回扣多,你就能活下来,这其实极大遏制了我们的研发……[全文]
-
诺奖又一次提醒中国经济学家,研究要多务实
很遗憾的是,中国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制度优势和海量数据,理应有更强的设计市场的能力。然而,国内只有很少的经济学家像“工程师”一样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市场。[全文]
-
退出WHO解决不了美国问题,比如新冠确诊300万
尽管美国在各方面领先,但是在卫生领域表现一直不尽人意,属于差等生。2018年的人均卫生支出高达10586美元(超过中国人均GDP),但人均预期寿命为78.5岁,仅比人均卫生支出为700美元左右的中国高1.5岁。[全文]
-
金融资本主义遇到智能化新型社会主义,就像大刀长矛遇到坚船利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同一个世纪前相比,中国和西方换了位置。金融资本主义国家遇到智能化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就像晚清的大刀长矛遇到坚船利炮。我们和西方已经不在一个维度上,他们还沉浸在空洞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这样虚幻的二维空间,我们则创造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和谐共存的三维空间。[全文]
-
武汉“掐”得住!
“大江大湖大武汉,大风大浪大武汉,大起大落大武汉”,历史长河的严寒酷暑不断锤炼着武汉,从辛亥革命第一枪到倡议恢复高考第一人,武汉英雄辈出,前赴后继。有点遗憾的是武汉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付出和收获不对等。[全文]
-
给武汉市委市政府的七点具体建议
要说清楚:可以利用哪些家庭现有的设施进行预防?发现哪些症状应该在家休息并自我护理、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发现哪些症状应该去什么地方就诊,如何做好就诊过程的自我防护,如何与医生配合?[全文]
-
人均寿命猛涨,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从1949年到1970年代末,我国就已基本完成了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才完成的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型。我国现在的婴儿死亡率是国际一流国家的水平,与美国相近。中国一线城市的健康水平,已超越了美英的水平。[全文]
-
公立医院不姓“公”,社会办医也不全是“莆田系”
“莆田系”降低了大家对社会办医的好感,中国目前社会办医的主体力量确实也还是“莆田系”,但我知道很多现在也在不断改进,它们也认识到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不像一般的一锤子买卖,宰人就可以挣钱;医疗服务是信誉产品,必须要有好的口碑,才能可持续发展。[全文]
-
对比中美医改,既要自信又要清醒
虽然中国医改还面临巨大挑战,比如住院患者医保报销比例仍处在较低水平,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核心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的力度不大、尚未破题等问题。但对比中美医改,既要自信,又要清醒。[全文]
-
医改关键是利益再分配,参与者基本像“烈士”
三明医改第一年医保从亏到盈,红利从哪来?三明过去总医疗费用28亿,14亿都是药费。改后第一年,药费降到7亿以下,也就是把虚的全挤掉,医生不多开药了——现在医生多开药得负分。但挤掉的这7个亿可是少数人的利益,那些人玩命跟它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