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钟:基建投资不可行,借钱消费没条件,中国的财政刺激该投向哪
下图就是美联储隔夜逆回购项目下的资金额变化图,这个央行逆回购项目本质上就是央行吸纳银行体系中无处可去的存款,可以看到在美联储大规模加息一年多以后的今天,美国银行体系中仍然有2万亿美元的存款每天在账面上空转。这也是美国加息本应造成的资金紧缩局面此时还没有出现的原因之一。
美国过去几年的财政刺激政策既提供了经验,也包含了教训。经验就是如果将钱直接发到居民和企业层面,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是最好的,政府支出中间环节越多,效果越差。教训则是发钱过多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反而导致社会更加不稳定。
中国部分比较发达的城市也的确采取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来刺激消费的措施,但规模太小并受限于地方财政。在许多地方财政十分紧张的今天,再让地方政府采取此类方法来拉动全国经济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缺乏货币霸权的借钱消费只是寅吃卯粮。美国的大规模负债消费的基础在于美元霸权可以迫使其他国家分摊经济成本,再加上本身科技水平和科研投入超过其他国家,仍然可以有较好的投资回报率。中国作为一个在很多领域依然被外人卡脖子的国家,也没有货币霸权,维持大规模的有效投资依然是推动经济发展、追赶世界前进水平的必要手段。
既然基建投资不可行,借钱消费不具备条件,那么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应该向什么地方投资?
答案很简单:人。更准确的说,政府应该着重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上加大投资。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在宏观经济学中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劳动力质量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通过包括“赤脚医生”这样的公共卫生政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增加预期寿命。通过大规模普及基础教育的手段提高识字率,基本消除文盲。在健康和教育这两方面的成功投入,让中国拥有了庞大的受过初等教育的健康劳动力群体,为1980-2000年这几十年中国大规模承接世界制造业中低端产业链的转移,从农业社会进步成为工业社会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印度拥有差不多的人口数量,在1980年代经济基础比中国还要好,其上层精英在和英美国家交流时有着语言和历史文化上的优势,但它从公共健康到基础教育的各项指标都不如当时的中国,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很快被中国反超。
过去的经验在今天依然有效。健康和教育是劳动力素质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也应该是目前政府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向。
图片来自林采宜(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所撰写的《面对老龄化,教育是中国最后的人口红利》一文
我们以前探讨过一些关于教育改革的话题,尤其是如何通过大学教育改革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除此之外,国家可以考虑从经济上对于学生教育提供补贴。教育目前是中国普通家庭的主要开支之一,国家给每个有学龄儿童的家庭提供现金补助,现金补助的条件则是保证孩子一直在校入学,补贴金额则按照每个家庭的孩子数量进行计算。这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对未来劳动力的教育进行政府投资的思路。
对人民健康投资也可以考虑类似的政策。国家给每个居民发放现金去医院做常规体检。如果体检的一些常规指标在合格区间,比如血压、血脂、身体质量指数等等,或者这些常规指标比以前有了提升,那么可以再根据不同情况增发现金来鼓励更多的健康投入。这也是政府对人民健康进行直接投资,鼓励大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提高身体素质的一个刺激手段。
笔者知道这两个政策例子一定会引起不少读者的反对意见,但是通过抛砖引玉,希望能激发更有效的政策思路。因为对于教育和健康的投资,最终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式带来丰厚回报。
当前中国财政刺激政策的重点应该有两个,一是从现在就开始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资的力度,除了资金投入,还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改革来释放国内现有的科研潜力。
另一个重点就是在有必要的时候,出台中短期的政府投资政策,其中的关键是减少中间环节,将资金直接的投入到居民和家庭手里,通过政策设计,鼓励人民增强体质,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和增强劳动技能。
在当前环境下,政府对人民的直接投资应该比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有着更好的回报,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更明显。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多部门密集调研,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呼之欲出
2023-07-10 07:26 中国经济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2023-07-09 20:56 航空航天 -
财政部部长刘昆会见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
2023-07-09 17:51 -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
2023-07-09 16:27 观网财经-宏观 -
“什么时候我们算力超越美国,GDP也就有望超越美国了”
2023-07-09 10:15 观网财经-科创 -
“法国人殖民了我们132年,现在该轮到我们殖民他们了”
2023-07-08 15:00 法国见闻 -
“网约车平台掌握那么多数据,为何预估车费不能准一些?”
2023-07-07 18:09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华为盘古大模型3.0,“没时间作诗”
2023-07-07 17:35 观网财经-科创 -
这家IPO公司主营猪饲料,一年收入超百亿
2023-07-07 17:33 观网财经-金融 -
泰国努力吸引中国游客:上半年接待140万人次,仅为2019年同期1/4
2023-07-07 14:28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欧盟加塞乌克兰议程,“被拉美国家删光了...”
2023-07-07 14:11 乌克兰之殇 -
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
2023-07-06 19:54 观网财经-宏观 -
唱空中国银行股?高盛回应
2023-07-06 18:25 观网财经-金融 -
美国就业一片大好?美联储暗示数据失真
2023-07-06 18:11 观网财经-宏观 -
光刻机巨头:没有向中国市场推出特别版光刻机
2023-07-06 17:05 观网财经-科创 -
厦门国际投资拟港股上市:在港澳均有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34.55%
2023-07-06 16:51 观网财经-金融 -
马云现身巴基斯坦,下一站是这个国家
2023-07-06 15:48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断开社交媒体?马克龙这个提议激起轩然大波
2023-07-06 10:24 法国见闻 -
他看到了中国市场的红利,却忽视了对中国市场的尊重
2023-07-05 18:57 观网财经-科创 -
国有银行将向城投发放25年期贷款?或为不实消息
2023-07-05 17:59 观网财经-金融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