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基建还有哪些发力点?这份文件指了一个方向
未来几个月人民币贬值和热钱流出是目前国内将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金融风险。另一个重要风险则是在保证GDP增长的同时,基建投资能否实现带动就业恢复和居民收入增长这个重任。[全文]
-
一季度数据呈现经济压力,下面该怎么办?
2022年第一季度结束,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用一组金融数据来说明:2月份国内新增社会融资总额为1.19万亿元,远低于1月份的6.1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也下降了31%。[全文]
-
发达国家国债有风险,中国的应对能否比俄罗斯更好?
乌克兰冲突对于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在未来几个月内最为显著,而更长的时期内,这场战争对于国际经济秩序最大的影响却是美欧共同制裁俄罗斯中央银行,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这件事。[全文]
-
中国将未富先老?生产力提升的空间在哪里?
如果把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水平和资本存量看做起点,把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和资本存量看做目标,我国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自己的生产力。政策目标有了,剩下的就是要寻找一条恰当高效的政策路线来让我们顺利实现生产力提升的目标。[全文]
-
美国想坐等金融战的红利?
西方如果尝到了甜头,这些金融制裁措施在未来必然会继续拿出来恐吓其他国家。面对这样的金融风险,我们需要继续加大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努力。[全文]
-
整治偷税漏税、挪用专款,别忘了这件新工具
社会公益属性和公共财政支出的特性决定了,隐私保护需要让位给资金流动的公开透明。2020年全国政府财政开支总共24.5万亿元,国内接受慈善捐赠共2253亿元,数字人民币在非盈利事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应该说是十分广阔的。[全文]
-
一个独立自主的资本市场,对当下的中国有多重要?
从政策角度想,我们希望国内的企业可以更多地占领国际市场,对外扩张而不是为了国内的存量市场加剧内卷。[全文]
-
中国如何守住供应链中心地位?
芯片只是大家关注最多的供应链困难之一,我们在供应链上还有许多其他短板,比如科研领域不可缺少的高精密测量仪器制造,相关行业都需要我们像芯片投资一样,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投入资源培育优势企业。[全文]
-
美国经济走到十字路口,中国如何有备无患?
在逆全球化、限碳、政府加大福利开支等推高通货膨胀的政策环境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还能维持多久?而如果采取相对收紧的货币政策,在债务负担暴涨的时代,下一场经济危机将会被如何引爆?[全文]
-
经济悲观预期频现,“拆弹”任务正在关口
过去一段时间,关于国内经济大幅下跌的文章突然开始刷屏,许多十分悲观的预测渐次出现在互联网上。而这些悲观情绪的源头,来自国家统计局在8月中旬公布的一组7月经济数字。[全文]
-
监管大环境变了,“快钱行业”没前途了?
疫情之后国内经济复苏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是当前监管政策大变革的背景下,许多旧有的障碍和限制也更容易被打破。像教育一样,在很多领域,注重公平的同时,如果敢于大胆创新,其实也存在着大幅度提高效率的机会。[全文]
-
今天,还需要靠海外风投来发展国内科技行业吗?
今天海外风险投资对于国内科技企业的帮助,则更多地转向提供海外市场扩张的支持,帮助国内企业出海扩展市场提供建议和介绍合作伙伴。目前国内自己的风险基金还不能在这一方面完全取代海外资金。[全文]
-
炒作中国输出通胀?火上浇油的明明是欧美
面对这种形势,国内首要任务还是打击囤积居奇,让实体生产企业可以短期内降低一些生产成本,避免因为原料价格上涨太快而停工停产。其次在盯紧美国金融市场信号的时候抓紧时间排除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点……[全文]
-
NFT是怎么吹起来的?为什么瞄准年轻人?
其中被大肆宣扬的一些成交案例毫无疑问是庄家操刀制造出来的宣传作秀。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种说不定可以中大奖的赌博心理,以及看到同龄人获得暴利大肆炫耀后产生的攀比羡慕心理,是数字资产泡沫可以吹起来的关键条件。[全文]
-
欧美不刺破泡沫,中国切忌重蹈日本的覆辙
面对高过预期的通胀数字,美联储的官员们和相当一批经济学家找理由安抚市场:今年的通胀率上升是暂时现象,而且是阶段性的,将会和2011年那次一样,只是几个月内的短暂冲高,长期通胀率还是会回落下来的,群众们的情绪可以继续保持稳定。[全文]
-
数字人民币能发挥这一功能,别人敲诈我们的看家手段就失灵了
数字人民币不但可以节省中间交易费用,而且在这种时候可以摆脱银行直接进行企业对企业的支付,这一点上实际上类似“核威慑”,平时不需要全面推广铺开,但是只要已经进入实用阶段能够迅速推广,别人原本一个可以敲诈威胁我们的看家手段就不那么好用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