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宇舟:产能过剩并非卡脖的梦魇,而是“成长的烦恼”
就以近来在外贸行业关注度颇高的汽车制造为例,不仅外贸依存度仅有4.3%,远低于表中所列的大多数行业,出口占比也仅为17.3%,其中新能源汽车为18.2%。
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前景依然广阔,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从2022年的近3000万辆增长到2.4亿辆,年均增长率约30%,而2030年销量可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9。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9.5万辆,较上年增长37.9%。即使这样,产能利用率依然高达 80%,部分车企的新能源产线甚至超负荷运转,比亚迪达到85%,特斯拉更是超过90%10,非但不是“产能过剩”,反而还有紧缺之嫌。整体的内外销结构正如发改委介绍的“以自销为主,出口占比不高。”11
正如笔者在《“中国制造正四面楚歌”?大可不必陷入“关税焦虑症” 》所列举的那样,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海外售价高于国内售价,与“过剩”、“倾销”等概念完全不沾边。更有甚者,还有大量出口来自在华投资设厂的外资企业,以出口至欧盟的汽车份额为例,特斯拉、宝马、雷诺在华生产的占到了近2/312。
此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外贸领域之所以能够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高的大背景下,取得外贸份额不断扩大、依赖程度却有所减小的奇特局面,是“中国模式”制度领先、道路领先的生动写照。我们通过完备的产业格局、强大的链条配套、高效的基建物流释放出巨大的规模效应,比发达国家更便宜、比发展中国家更完善,最终达成了价廉物美,在畅销全球的同时,本国市场的消纳率还反超了前者。
美国《纽约时报》近期有一篇由其北京分社社长亲自撰写的报道颇为有趣,它在承认上述观点后,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中国“连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也在飙升,在这个领域,中国曾一度被认为会输给低工资国家”;二是“中国(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预防措施可能使其出口很难被阻止”。13
在广交会上,海外采购商体验新能源汽车。视觉中国
综上,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无论是从内需还是外贸,无论是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中国制造”都在重重考验中越发茁壮,产销能力和供需关系整体上在不断优化。
没错,特定领域的失衡确实存在,产能利用率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是“产能过剩”确实是一个在不同行业周期时时存在的问题。正因如此,大可以抱一颗平常心。如果因此视之为洪水猛兽,乃至认为产业崩盘在即,则未免过于极端了。
四、如何看待“产能过剩”问题?如何多管齐下协调市场供需平衡?
首先,无需罹患“过剩综合症”。站在宏观的高度来看古今中外的经济运行,一定程度上的供过于求乃至过剩,都是市场的“调和剂”,能够烘托比较、示范与竞争,促进了经济和行业中的优胜劣汰,反而是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化国家,我们有着门类最为齐全的产业体系,有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十亿级工业化人口的巨大市场,其中的竞争会更为激烈,一定程度上的“供过于求”恰恰是经济体量为市场培育留出的“冗余”。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部分行业在当前阶段的“产能过剩”,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都处在从粗放式到集约式的升级之旅中,门槛低、易复制、短期获利高的行业,很容易引发一窝蜂的“群聚效应”,从传统行业到新能源中技术含量偏低的部分组装、零部件行业,类似事件屡见不鲜。
即使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依然会面临如上文所说的路线之争与产业试错。某些分析把新兴产业、高端制造的“过剩”说得一团漆黑,其实反而是这些产业,出现短期结构性过剩难以避免。一旦技术路线被证伪,或是市场接受度无法调动,也会造成大量库存积压,更不用说还面临着来自全球的激烈竞争。这些现象本质上正是一个后发国家在赶超道路上,不可避免的“时代烙印”。
从各行各业的宏观全局来看,经济运行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着看似“无心插柳”、实则产业互联日益加深后的“绿树成荫”。
不管是美国十九世纪的铁路投资泡沫,还是中国在近些年的超前基建,都为之后的内循环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不管是美国在世纪之交通信业泡沫造成的光纤过剩,对后来互联网繁荣的促进,还是中国当前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方向的持续探索,对各行各业的挖掘、赋能与整合。我们既然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该对这种“探索型过剩”抱有更为开放的态度,既是相信探索,也是相信市场。
从前瞻的角度来看,供大于求往往也蕴藏着转危为机的条件。当供应的产品及其品质、技术、生产和营销高度同质化时,能够在任何领域取得突破,也就意味着新商机、新扩展、新投资的到来。
以“新三样”为例,各家光伏企业都在孜孜以求用料通用性强、口径大、切片薄、转换效率高的新型产品。锂电池行业号称产能过剩,却仍在原料提取、转化效率、使用寿命、生产成本等方面不断涌现出新成果,提高甚至兼顾经济、安全和长效。新能源汽车更是作为新的智能化载体,在能源利用、材料科学、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灯方向有着广阔的创新前景。
上述列举的任何一项的突破,又将是新一轮的滚滚商机。更何况这还仅仅只是技术,还有更为广阔的生产、营商、物流和配套服务领域的机会,看似“过剩”的背后,最不会过剩的就是机遇。
因此,所谓的“产能过剩”并非咬断脖子、打断脊梁的洪水猛兽,而是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所要遭遇的“成长的烦恼”。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中依然有着大量的提升改造空间。也正因此,不必过于焦虑,必须重视问题,这二者完全可以辩证兼容地成为我们的基本态度,并由此提出我们的方法论。
客观看待上述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经济规律,清醒认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和盲目性。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可能会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去贸然扩张投资,这非但不是批判宏观调控的理由,反而是要完善顶层设计、产业规划、区域协调,实现更高水平的宏观调控,在市场规律的认知与实践中,去提升政府自身的宏观调控水平。
宏观调控的基础在于合理的制度机制,近期我们围绕着产业升级、绿色节能、以旧换新、开启了又一批产业提升与设备更换,表现出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
笔者认为,在这些措施开展的同时,也需要继续完善合理的制度供给,推动地方政府形成正确的产业观、周期观和政绩观。在政企平等、政企联动基础上推动产政研学相结合,让地方能够全面把握对经济运行不同产业与地方比较优势的科学分析,去合理规划所在地的主导产业,兼顾三产平衡、劳技平衡;能够正确认识和研判行业周期与拐点,全面分析、理性决策、前瞻布局;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实时动态地调整政策考核指标,尤其是强化产销绩效和收益获得感,从而破除残留的“唯GDP论”、“唯投资论”对地方治理的误区。
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许多情境下,很多“产能过剩”本质上是需求不足,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强企业信心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巩固和提升市场投资与消费的水平。也要善于合理利用需求,打通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存在的技术和制度壁垒,不断激发产业提升所带来的新需求、新动能。
通过产业、财税、人口等相关政策的考核与调整,促使地方政府提高对服务、消费、福利等方面的重视。通过对产业、技术、营商模式的提升,继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背靠统一大市场深化对外开放,以更为优质的品质与服务推动跨国跨区域合作,完善内外双循环。
总之,中国现阶段的供求关系再调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工业化、信息化国家,在赶超阶段的一场新的自我革命,这不仅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赶超,也是让自己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能够彼此适配的奔跑。
以经济规律为主轴,以供需平衡为导向,存在大量来自市场、产业、制度与人民群众切身关切的议题,而在处理这些课题时能够为经济发展与供求平衡充注更为旺盛的动力。信心不会过剩、改革不会过剩,中国经济最终一定能够克服阶段性的失衡,并为未来前行铺筑更为坚实的道路。
引用文献:
1.卢锋:中国哪些产能过剩了?https://www.observersnews.com/LuFeng/2024_03_30_730095.shtml,2024-3。
2.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组:产能过剩的衡量与原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新金融评论,2017-3。
3.光伏产能利用率不到60% 风机利用率不到70%,http://www.xinhuanet.com/2013lh/2013-03/06/c_132212555.htm,新华网,2013-3。
4.前有产能过剩后有技术迭代,2024年光伏行业洗牌加速,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40118/herald/5b1b6132c3563b27d35b9e6826580f46.html,21世纪经济报道,2024-1。
5.中国光伏产能过剩了吗?工信部回应,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311/15/WS65547a60a310d5acd876eed7.html,2023-11。
6.范林凯、吴万宗、余典范、苏婷.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比较及动态演化——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19-8。部分数据来自其他论文,由其汇总。
7.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 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4/content_6946247.htm,2024-4。
8.信达证券研发中心:被低估的产能周期扩张,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13155,2024-4。
9.国际能源署,Global EV Outlook 2023,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v-outlook-2023,2023-4。
10.鲍韶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恰恰是不够,https://www.observersnews.com/WarwickPowell/2024_03_22_729227_s.shtml,2024-3。
11.国家发改委: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损人不利己,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823929,2024-6。
12.江宇舟,“中国制造正四面楚歌”?大可不必陷入“关税焦虑症”,https://www.observersnews.com/jiangyuzhou/2024_07_23_742372.shtml,2024-7。
13.KEITH BRADSHER,关于中国的出口优势,你应该知道的,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40419/china-exports/,2024-4。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标签 产能过剩-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两家千亿市值船舶股将重组!中国船舶拟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2024-09-02 22:56 金融观察 -
国家烟草专卖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
2024-09-02 18:05 -
苹果华为同日对决,iPhone16和三折屏谁更胜一筹?
2024-09-02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丰田警告日本政府:对华半导体管制或引发强烈报复
2024-09-02 16:38 -
宁德时代发力换电,计划布局1万座换电站
2024-09-02 16:33 -
顺应时代穿越周期,“温州鞋王”奥康国际多手段求变
2024-09-02 16:11 观网财经-消费 -
0.5m影像超90%,中国民企发布世界首张高清全球年度一张图
2024-09-02 15:33 观网财经-科创 -
vivo“童画未来”:厚植科技土壤,让美育之花在乡村绽放
2024-09-02 14:57 -
上市券商上半年减员超七千人
2024-09-02 14:16 -
存量房贷转按揭?招行行长:未收到通知
2024-09-02 10:51 中国房市 -
上市银行房贷规模半年缩水超3000亿,断供率爬升
2024-09-02 07:04 观网财经-房产 -
哈里斯下场:特朗普不尊重圣地
2024-09-01 14:24 美国政治 -
中金“降职降薪”传言终成真,上半年已减员超240人
2024-08-31 10:41 -
主动放慢变重,“直男”拼多多坚持高质量增长
2024-08-30 22:15 -
红旗手机,魅族定制?
2024-08-30 18:20 观网财经-科创 -
中国资产集体向好:人民币回升,A股大涨,房地产还有利好?
2024-08-30 17:59 -
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5部门印发方案
2024-08-30 17:56 观网财经-消费 -
财政部:7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债3200亿元
2024-08-30 17:44 地方债 -
央行:二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9万亿,同比降2.1%
2024-08-30 17:11 金融观察 -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人”?小天才称内容出自第三方小度
2024-08-30 16:19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威胁俄罗斯有没有用?“到头来还要看中印” 评论 12他还没去倒是想挺美: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 评论 136“半个房本不够买辆车,特朗普狠伤自己基本盘” 评论 164“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评论 216格陵兰岛回怼特朗普:美国不会得到,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评论 203最新闻 Hot
-
加拿大人也不买了
-
“DOGE让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
-
特朗普威胁俄罗斯有没有用?“到头来还要看中印”
-
“乌克兰计划夏天大选,前提是...”
-
勒庞被定罪,不能竞选法国总统了
-
他还没去倒是想挺美: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
-
日本再发警告:若发生,或致近30万人遇难
-
“半个房本不够买辆车,特朗普狠伤自己基本盘”
-
美科技巨头重仓这一领域,“但中国已经领先”
-
日本:最后的堡垒,也开始塌了
-
“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
格陵兰岛回怼特朗普:美国不会得到,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
丘成桐:中国已准备好培养自己的顶尖数学家
-
“俄美已开始讨论稀土合作”,但…
-
美部长:还能塞得下特朗普的脸
-
“普京主义在美国获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