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媒记者首次拍摄“蛟龙号”纪录片,看到惊险返航忍不住惊呼
关键字: 半岛电视台跟拍蛟龙号纪录片张奕告诉记者,第一次驾驶可能是最危险的,所以有一点害怕。“我一直在告诉自己,要变得更强才行。当时自己还在畅想,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水下发现一些动植物的新品种,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给它们命名,这些事简直太酷了。”
由于海底温度较低,张奕第一次下潜甚至在身上贴了7片“暖宝宝”用来取暖。下潜前一晚,张奕穿上新制服,“衣服胸前有红色的中国国旗,我喜欢;这是我成为实习潜航员的一天,我梦想着有一天能穿上这身印有国旗的制服,很美。”
当她看到海底裸露的岩石,发光的小鱼还有大片的海葵,更加坚定了当好一名“海洋人”的决心。如今的张奕已经可以独立驾驶“蛟龙号”进行下潜作业了,她表示在海底的几个小时需要良好的耐心与毅力,并且要保持自己的精神绝对专注。
首次潜航的张奕返航后接受同伴的“庆祝”
当然,还有年轻的中国科考人员对探索未知世界无比高涨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同时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也默默承受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有年轻的科考人员对记者称,当这次下潜任务的七个设备中有六个出自自己之手时,感到责任和压力重大,任务执行前三天几乎无法入睡,甚至偷偷流泪。
当看到任务顺利进行时,中国科研队员也难掩心中激动。未知的挑战成为队员们前进的动力。
以上截图来自半岛电视台视频
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首次突破7000米下潜深度,随后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朱敏洁
- 最后更新: 2019-03-01 14:17:24
-
CNN记者:他点了中俄记者,就不点白宫记者
2019-03-01 13:40 美国政治 -
“特金会”没谈成,青瓦台陷入混乱
2019-03-01 13:12 三八线之南 -
美向中国返还361件流失文物 系FBI查获
2019-03-01 13:06 中美关系 -
他成印媒口中“英雄”:喊爱国口号鸣枪 吞下秘密文件
2019-03-01 12:09 印巴冲突 -
总统谈崩后还维护金正恩,CNN气坏了
2019-03-01 12:07 特朗普 -
巴总理将找他协助印巴缓和
2019-03-01 10:31 印巴冲突 -
特朗普登上空军一号准备起飞 却突然出现个意外
2019-03-01 08:07 特朗普 -
日本一客机飞行员执飞前饮酒,致航班误点100分钟
2019-03-01 07:43 航空安全 -
朝鲜凌晨回应“谈崩”:并非如特朗普所说
2019-03-01 07:41 朝鲜现状 -
会见朝鲜副外相,王毅这样谈“金特会”
2019-03-01 06:48 中国外交 -
日本基建会上,菲律宾欢迎中国投资
2019-02-28 23:13 基建外交 -
玄松月现身越南著名景点
2019-02-28 23:06 -
是不是枭龙打掉的?国防部回应
2019-02-28 22:36 印巴冲突 -
最强醉驾!俄船长掉头就跑...
2019-02-28 21:09 三八线之南 -
王毅会见朝鲜外务省副相李吉成
2019-02-28 20:06 中国外交 -
巴总理:周五释放被俘印军飞行员
2019-02-28 19:41 巴铁 -
华为公开嘲讽美国:棱镜棱镜,谁是世界上最可信的人?
2019-02-28 18:38 华为 -
莫迪组织1000万人视频会议:团结的印度必胜!
2019-02-28 17:57 印度惊奇 -
为啥没谈拢?美国这样说
2019-02-28 17:18 特朗普 -
白人男性不配看这片?想看指数从99%跌至27%
2019-02-28 17:05 美国一梦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
特朗普:我把自己P成了教皇
-
中国限制,稀土价格涨三倍
-
白宫宣布阅兵,正好是特朗普生日
-
耐克等美鞋企致信白宫:活不下去了,快豁免
-
砍1630亿美元!但“马斯克和SpaceX是赢家”
-
“145%关税是站不住脚的”,他们选择放弃美国市场
-
推迟谈判后,伊朗最新表态
-
“特朗普的黄金时代需要工厂,但工厂离不开中国机器”
-
特朗普再对两家美媒“断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