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不在“人”上“降本”的胖东来,为什么效益反而越来越好了?
在一个人与人相互连接的社会,最真挚的爱意来源于“被看见”。当“降本增效”的风吹遍了商业生态的每一个角落,“人”不应该成为“最软的柿子”。砍成本的大刀不应砍向身为“人”的两端——员工和消费者。[全文]
-
618有了新玩法,京东与芒果台携手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中国人对于购物的记忆总是和快乐和幸福联系在一起的.20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商业生态伴随着中国经济一同腾飞,电商不仅成为中国最亮眼的名片,也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全文]
-
当前浪的延迟享受,遇上后浪的叛逆狂欢
80后的青年时代,是一个“历史终结”盛行,似乎世界将怎样都已明明白白写在教科书上的时代,所以他们乐于背叛,做“不羁的风”。而00后却成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每天都在被时代推动着见证历史。他们想要的不是“做自己”的“权利”,而是改变时代的“力量”。[全文]
-
《花木兰》身后:从娼妓到公主的一百年
作为一个美人,刘亦菲却有幸生在了一个美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她得以有机会演一个堂堂正正的“公主”。而时间回溯20年,那些华语电影黄金时代的影帝影后们,得到的角色却只有妓女、变态杀手和黑帮情妇。[全文]
-
肖战事件:水土不服的“饭圈思维”
肖战事件之所以会在互联网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恐怕和同人小说本身关系并不大,而来自于广泛的互联网参与者对这种负面“饭圈文化”可能导致的对公共文化领域、对社会的危险感到后怕和恐惧,从而团结起来,希望“杀鸡儆猴”,遏制风气。肖战本人不幸成为了这个靶子。[全文]
-
光辉岁月已逝,“港式月饼”还会受追捧吗?
如果不是今年中秋节前大班闹这一出,很多人估计在买月饼时都不会多考虑到底是广式、苏氏还是港式的好吃。失去了本土文化滋养的“港式”究竟还能走多远呢?毕竟中秋节,团圆才是最重要的,希望那些执着于自己臆想的“本土精神”、却正在用行动背叛这片曾经光荣的土地的香港年轻人能明白这一点。[全文]
-
“高傲”迪士尼想收的,是一笔“文化买路钱”
对于“搜包”如此强硬和坚持,并不仅仅是要多赚你100块的饭钱那么简单,而是迪士尼需要在中国的消费者中形成一种“阶级压力”——不是什么人都能来我迪士尼欢度假日的想要来我迪士尼,想要来我迪士尼,就要接受我的全部,是你需要我,而非我需要你。想要“表忠心”,那就拿钱来![全文]
-
我们立志打败的,是一个虚构的“好莱坞”
归根结底,我们面对“好莱坞”的某种自卑和恐惧,来源于文化隔阂与体制隔阂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除美国之外的世界,接触和接受到的“好莱坞”是一个被精心筛选和过滤,去粗取精,并被发行商用成熟的商业运作推向海外市场的“好莱坞”,而并非美国电影本身最真实的模样。[全文]
-
春节档吴京又来了,你的“《战狼》PTSD”治好了吗?
虽然《战狼2》本质上仍然还是对于“美式大片”形式上的模仿,但电影的精神内核真正扎在了中国这边。也许中国电影创造真正“中国大片”的原动力正在这种“自信”和“直接”之中,正如刘国梁总结中国乒乓球队时说的:“一切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全文]
-
“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谁干的?
面对互联网巨头对用户的“流量垄断”我们应该如李彦宏所说“用隐私换便利”还是如互联网之父博纳斯·李那样号召一场“革命”将互联网“推倒重来”?也许发挥政府主导的积极作用可以让我们“站得高 走得远”,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率先克服这一矛盾。[全文]
-
除了把《祭侄文稿》做成酱油碟,这些事儿我也忍不了
中国人看本国的文物,带有很强烈的“朝圣”心态,因为这些历史遗迹是中国人几千年文化信仰的载体。然而,一个长期被国内媒体和大众无视的现实是,即使是国外那些声名显赫的博物馆,对待他们手中的中国文物,往往也是相当“随意”甚至“轻慢”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