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223期:让“中国学”回到中国
最后更新: 2024-05-09 06:10:54主持人:他们要解构,是因为对中国不是真正地、足够地了解?还是说他们的出发点就是想要否定和解构你?
范勇鹏:两种都有,但我觉得您讲的第二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有一些学者他是非常了解中国,并且是抱着要解构中国的目的来做这个事情的。比如像我刚才讲到的非中原史官的这种视角,日本学界最早提出,是和日本侵华有密切的关系的,它是为了给日本人来统治中国提供一种合法性。包括像美国哈佛的“新清史学派”,它就刻意地强调这种边缘视角,这对中国是有消极作用的,我们对此也要有警惕。
所以我觉得得抱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吸收,对中国友善的学者我们一定要团结,但是讲的不对的、他们思想里边有害的部分,我们要去抨击、要去斗争。
张维为:还有一批学者也很重要,就是华人的中国学学者。比方说黄仁宇,他写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中国很多学者一看,惊呼历史可以这样写,还有新的研究方法等。他提出把中华民国、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与改革开放连在一起,作为一个大历史来研究——他认为民国时期完成了所谓“中国上层结构”的建构,但是没有做好,头重脚轻;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完成了中国的底层结构的建构,解决了中国一盘散沙的问题;邓小平改革开放完成了中层结构的建构。我觉得这个论述还是能说明不少问题的,我们是能受到启发的。
主持人:您刚刚说启发,我记得我在学生时代,我们那个时候就看黄仁宇的书《万历十五年》,还有一本书叫《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确实对于喜欢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来说,它们是打开视野的。所以我们要看到海外对中国的研究那些正面的地方。现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瞩目,对中国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那么海外学者现在对中国的研究有什么趋势吗?
范勇鹏:我觉得海外的中国学研究大概有几个阶段。
刚才张老师讲到传统的汉学阶段,当时传教士、殖民者等大量地进入中国,他们很了解中国,所以这些人对中国的研究水平是比较高的,很多人的汉语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到了冷战期间,美国学者进不到中国了,所以很多人有点像悬丝诊脉,隔着一层幕来研究中国。再到大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有很多人跑到香港,当时在香港的中文大学,他们收集了大量的内地的材料,所以很多的美国、欧洲的学者跑到那。
港中大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资料图/港媒)
张维为:我补充一句,在台湾那个时期还有一个刊物叫“匪情研究”,后来改成“中国大陆问题研究”。
范勇鹏:所以从大概(上世纪)七十年代到近几年,发挥作用比较大的中国研究者大多数都是那一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最早是读着香港、台湾的这些非常反华的材料起来的。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开放了,这些人能进来了,进来之后,正好美国的学术界进入到一个社会科学化的阶段,所以这些人开始崇尚一种学科化的、理论化、模型化的研究,也做得很好、很繁荣,但实际上对于他们真正理解中国反而没有很大的进展。
冷战风格的中国学研究也走到一个尽头。特朗普一上台,把那些所谓的“中国通”,就是那些非常优秀的中国学者全部甩到一边,所以现在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中美关系如此重要,但是在美国的决策层却看不到很多真的懂中国、真的来过中国、和中国有沟通渠道的一些人。
那些老的专家也自动地发生了分化:有一些维持比较体面的、学术化的、中立性的中国研究的学者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与此同时,有一些人就开始走一种投机的路线,开始去讲哗众取宠的、反华的类似“中国崩溃了”的这样一些观念,但是影响也不大,因为从特朗普上台之后也不重视他们;第三类就是产生了一波“少壮派”,这波“少壮派”是带有极强的西方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同时没怎么来过中国,对中国不是特别了解,他们地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也不是特别高,说白了就是靠政治立场上位的这样一群人。
这样一种业态,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是一个消极性的因素。所以我觉得将来美国对中国的研究有很大的缺口,需要有新的一代人成长起来,真的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来研究中国。这帮人成长起来之后,可能对中美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会有一定的帮助。
主持人:海外学者,不光包括美西方的学者,还有许多非西方国家的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就像您说的,美国是停滞了的,会不会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张老师演讲当中也说到非西方的学者对中国的研究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张维为:我可以举几个例子,也许能够说明一些特点。
比方说印度,它的中国研究不算十分强,但也有不少年的历史,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一位华裔学者,叫谭中,他的父亲叫谭云山。谭中一直在尼赫鲁大学当教授,他聚焦中印文明的比较、交往研究,我觉得这很好,既是汉学研究又是中国学研究。他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方中国研究很少引用中国自己学者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到位的问题。
现在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最近去了南非,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就成立了非洲中国研究中心,聚焦“一带一路”,聚焦中国在非洲,肯尼亚、尼日利亚也都有这样的研究机构。所以“一带一路”是个非常重要的起点,很多人开始研究中国。
另外我在想,怎么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我觉得最近这个做法挺好,就是让西方一些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人,免签到中国来,他们来中国看看就会有感触。我自己走过一百多个国家,我非常自信,今天的中国经得起任何国际比较,让美国人到中国来看看,让纽约人到上海来看看,他们会有很多感触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陷入“40万买院士”争议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今年都颁给了谁?
2024-05-08 22:03 -
习近平:中塞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在徐徐展现
2024-05-08 18:33 观察者头条 -
为防攀比,学校拟统购600元一双的运动鞋?校方回应
2024-05-08 17:06 -
福建舰首次航行试验现场视频来了!
2024-05-08 15:53 中国海军 -
年轻干部妄想赌球“一夜暴富”,巡视期间仍顶风作案
2024-05-08 13:40 廉政风暴 -
近月“第一脚刹车”!嫦娥六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
2024-05-08 10:20 航空航天 -
中国海警舰艇编队今日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
2024-05-08 10:10 钓鱼岛持久战 -
广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秀隆被逮捕
2024-05-08 10:06 依法治国 -
“中国或支持特斯拉测试无人驾驶出租”
2024-05-08 08:51 观网财经-汽车 -
中国新型储能开启“黄金赛道”,直接推动超千亿元投资
2024-05-08 07:56 能源战略 -
有自媒体账号仿冒国安与粉丝互动,国家安全部提醒
2024-05-08 07:12 国家安全 -
福建海警位金门附近海域依法开展常态执法巡查
2024-05-07 22:34 两岸关系 -
警方通报:无业男子发表“辱华”言论并编造公职人员身份,已刑拘
2024-05-07 22:29 依法治国 -
云南镇雄致2死21伤案嫌犯已落网:被抓时手中还拿着矿泉水面包
2024-05-07 21:21 依法治国 -
中国央行连续第18个月增持黄金储备
2024-05-07 20:42 观网财经-金融 -
全球首次!中国团队利用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愈糖尿病患者
2024-05-07 18:05 -
云南镇雄警方通报医院持刀行凶案:2死21伤,嫌犯为一村民
2024-05-07 17:28 -
中国联通原总经理李国华一审被判16年
2024-05-07 17:25 廉政风暴 -
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局长凌成兴被逮捕
2024-05-07 17:15 廉政风暴 -
云南镇雄发生一起恶性伤人事件,初步了解逾10人伤亡
2024-05-07 14:19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