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经济要扩大有效投资,而不是各级政府一味上大项目
我认为中国经济现在的下行压力,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公共投资不够,而是我们的民间投资缺乏足够的动力。这是由于政策变化过于频繁,加上地方政府在执行中的偏误,私人企业和民间投资者有一些预期上的转弱而导致。 [全文]
-
中国真的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向吗?
我们从来没有把市场经济跟政府或国家对立起来,这是不容易的。这些年来,我们是看到经济发展中国家干预的多了一些,但这些干预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也为了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克服市场不能完全避免的东西,体现国家目标。[全文]
-
被忽视的中国底层经济活力
中国经济崛起现象的表里确实值得关注。那些浮在表面的结构性问题跟它的底层经济活力之间,好像没有透明和直观的对应关系,但其实不然。比如,国有部门占用不成比例的金融资源,往往被视为一种资源错配。但近期有研究显示,国企可能成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束缚的非正式渠道,这提醒我们中国经济的动态复杂性。[全文]
-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享繁荣
躺平话题受到热议,是一个糟糕信号。这提醒我们,弱化起点的不同对下一代收入的影响很要紧。一个起点低的人要能看到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和竞争是可以成功的。我们需要调整的是因制度造成的收入差距,而不是个人禀赋造成的收入差距。[全文]
-
中国金融崛起势不可挡,规模可说明一切
非常遗憾,“规模”这个词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里缺少一席之地,这是主流经济学家低估中国经济崛起影响力的根源。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中国的规模在改变着我们看到的一切,这一点今天在金融领域变得显而易见。[全文]
-
给上海立法授权,等于给上海“松绑”
浦东作为上海的一个区,在行政层级上受到很多约束,大的改革探索和政策突破面临的程序复杂,很多想法很难落地,跟部委沟通成本较高。早期厦门、广东、深圳等地局部也得到过授权,浦东并不是第一个。现在也有人解读,可能要走特区或参考特区的做法,来推动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开放目标。[全文]
-
18.3%!中国复苏遥遥领先,需要担心美元超发冲击吗?
因为同比核算的原因,就会出现这么刺眼的数字跳涨,不过的确符合市场预期,市场已经预料要到今年前三个月肯定有剧烈的反弹,接近20%的增速。去年一季度收到疫情的冲击最严重,负增长几乎7%,加上今年的季节因素,有18.3%的GDP增速是不足为怪的。[全文]
-
中国要从“将价格做错”,变成“将价格做对”
最新的经济研究也表明,在经济追赶阶段完成之后,“亲商的”发展战略应适时转变为“亲劳工的”发展战略,由于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有助于经济顺利地从基于投资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基于创新的发展阶段,这种转变也是中国的社会改革政策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文]
-
那些曾经对深圳的批评
不搞争论,那是政治上的务实和策略。但争论过程确实让更多人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局部性的改革和试验改革,的确会产生局部与整体经济体制的落差,如处理不当,将引发普遍的“寻租”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寻租现象逐渐消退,说明更大范围和地区的体制趋同在加速发生。这就是特区试验的目的。[全文]
-
怎么才叫形成了国内大循环?
我们今天提出要形成国内大循环,不是说我们拥有别人没有的巨大国内市场,也不是说我们依赖自己国内市场就能很好发展经济,说这个没有太大意义。我们要明白,一个市场如果做不到高度开放、安全和自由流动,对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不是国内市场规模,而是国内市场能否被“循环”起来。[全文]
-
预计今年GDP增速或为2%-3%
今年我们已经不指望外部需求能对经济增长有多大帮助了,这是预判和制定政策的一个出发点。大家目前最担心的是消费。要让消费需求尽快反弹到正常水平,对我们的政策是一个考验。[全文]
-
中小微企业如何保障并“挑战”中国经济?
大量小微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将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制定带来一定挑战。比如更加灵活的就业可能促使经济还没有复苏到过去状态之前,充分就业已提前实现。如果是这样,货币政策将变得不怎么管用。[全文]
-
全球产业链多样化趋势,对中国不见得是坏事
中国这些年慢慢也明白,我们不是要阻止一些投资转移,而是要利用好一些产业链外移的机会,合理优化我们的产业链。这些年外移的投资大多数还是低端制造,如果我们能在高端方面变得更有竞争力,就可以保持全球产业链上的优势。[全文]
-
中国经济只有尽快复苏,才能看清美国政策的影响在哪里
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比美国在疫情方面领先了几个月,要尽快将防疫上的时间优势转化成在经济恢复层面上的时间优势;所有这些问题都跟中国是否可以成为疫后全球经济恢复最快的国家有关。[全文]
-
期待疫情削弱中国全球产业链地位,还是担心自己吧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不会改变。但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十来年,大量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已向周边国家转移。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过去主要生产服装、鞋子以及组装电子产品,现在已成为高科技创新中心。 [全文]
-
A股成全球资产“避风港”?想多了
美股震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居高不下之时,A股却走出独立行情,周一美股熔断之后,周二逆势大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出现对A股的乐观情绪,认为A股正成为全球资产“避风港”。然而从A股特点、避险地特征等多方面来讲,现在说“避风港”还为时尚早,不宜过分乐观。[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