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军:或许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是杭州?”
观察者网:您提到了大学的作用、教育的意义。我注意到,今年一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特别关注到人工智能这一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变量。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传统教育带来哪些具体影响?未来的教育应该怎样主动地去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学的目的、功能和教育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
张军:首先我觉得,这肯定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相信我们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不会有答案。就像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对经济造成什么影响,会对劳动生产率造成什么影响,会对就业造成什么影响,我相信现在是没有答案的,但我们可以去研究、去思考。
比如说现在中国的各所大学,包括复旦大学,都在加强人工智能对不同学科的赋能,“AI for Science”“AI for Social Science”“AI for Humanities”。现在可能人工智能对课堂的赋能还比较弱,但我相信未来5年,可能在几乎所有的学科和课堂教学中,会有越来越多人工智能的赋能。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堂互动,甚至在研究和讨论的方式上,可能都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
比如我们做经济研究的,过去会给学生进行很多关于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方面的训练。现在有了大数据,有了人工智能,有了大模型,我相信,很快课堂上就会出现怎样更好地用大模型、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做因果关系推断等内容,这对社会科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不过AI会在我们的课堂、科研和教育体系中有较快、较好的渗透。
至于说这个东西会不会让老师变得多余,会不会让上千年来我们形成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瓦解,会不会让学生不走进学校,借助AI也可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等问题,我相信目前是没有明确答案的。但是我想,我们会有更多的人去讨论、研究这个问题。
观察者网:当人工智能对教育的赋能越来越强的时候,如果大学还存在,还需要老师教学生,您觉得学生走进大学,老师需要教他们什么?比如说,在未来的某一天,经济学院有新生来报到,您最想教他们的是什么?
张军:我想这就是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的竞赛。比如说,我讲一门课或者跟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时,也许DeepSeek可以给出一个讨论的文本,甚至于给出一些问题的答案。我也会给出我的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和DeepSeek给出的并不相同。对社会科学来说,没有最好的答案,永远有更好的答案会出现。
我现在还不能想象,未来有一天,我想得到的答案DeepSeek都可以给出。但是我认为,学术当中的很多内容将来是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比如,现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当中,很多都可以用机器完成,它可以帮我做回归,帮我识别因果关系,帮我处理数据、做文献整理等等。这些可能是可以被取代的,但也许还有一些东西不能被取代。比如,学生和老师可能更希望坐在一起讨论,而不是在电脑上得到答案。
2024年8月13日,南京,地铁站里用AI技术生成的巨型画作。 视觉中国
我有时候就在想,历史上几百年不断地机械化、自动化,但是有时候你会发现,人很有意思,人会花更多钱去买手工的东西,而不愿意买机器做出来的。其实有很多东西机器完全可以做得比人好,包括食品、艺术品等等。
比如你现在喜欢的某位画家的作品,我想将来人工智能应该完全可以替代这个画家创作出具有他风格的作品。但也许你还是很希望得到他亲手画的,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再比如说,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标注,说这个是“handmade”(手工的),它反而更贵。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保持乐观。
观察者网:这就牵扯到“意义”,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做成这件事是一方面;在过程中追求挑战,追求做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又是另外一方面。如果说都被人工智能做了的话,可能人类自我价值的体现、获得感就会降低。
张军:对,甚至于人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所以,在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形成挑战这个问题上,尽管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答案,但我并不那么悲观。
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劳动力市场。大家关心AI将来比人还聪明,那将来劳动力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会完全被机器取代?这个问题现在也是一种社会焦虑。
我想焦虑是基于人们的一个简单推断,大家觉得,既然AI比人还聪明,无所不能,将来我们肯定是多余了,我们的未来在什么地方?
现在在经济学界,很多经济学家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的一个学生从美国回来,带给我一本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写的书。这本书就是讨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对经济的冲击到底是什么样。阿西莫格鲁很关心这个问题。
他提到了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叫“卡尔多事实”(Kaldor Facts),即从短期来看,社会对劳动的需求会有波动,有时会有大量的失业,比如遇到经济危机时。但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社会对劳动的需求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而且从统计来看,一个社会的所有产出当中,劳动所占的份额,也就是分配给劳动的报酬,它的占比长期来看没有太大的波动。
因此,阿西莫格鲁提出一个问题:从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不断创新,所有出现的先进技术都是为了替代劳动。既然如此,为什么“卡尔多事实”还存在?
很显然,这些替代劳动的技术诞生的同时,可能又产生了对劳动的新需求,创造了新的岗位。比如制造业大量使用机器以后,劳动力变多余了,但是服务业起来了,吸纳了这部分劳动力,服务业又不断有新的领域和岗位出现。
从历史上看,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没有让人类走向终结,人类完全被取代的情况还没有发生。我相信阿西莫格鲁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提出了一个警告,我觉得很有意思。阿西莫格鲁认为,现在AI在做的事,在我们看来固然很具挑战性、很重要,但也许将来不是最重要的领域。
如果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我们现在不太清楚的领域,也许在那些领域当中,AI的应用可能会对人、对劳动产生新需求。
当然,这可能带有一种猜测、安慰,但至少说明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相对比较正确的方向,就是看看过去的技术进步是怎么影响劳动力的,未来会不会依然如此。
标签 中国经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芮瑞 
-
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二审未当庭宣判:男方两度哭诉冤枉
2025-03-25 15:36 人间百态 -
广东廉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谋逝世,终年53岁
2025-03-25 15:00 -
“和亚洲合作是俄罗斯唯一的前景”
2025-03-25 13:47 博鳌论坛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船体涂装揭晓
2025-03-25 13:42 -
上官正义曝17岁女孩代孕生下双胞胎续:三地回应称正调查
2025-03-25 13:35 -
国家卫健委:组织开展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揭榜攻关活动
2025-03-25 12:27 -
张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新的发展,必须做好应对严峻挑战的准备
2025-03-25 11:53 博鳌论坛 -
山西订婚强奸案今日开庭,男方母亲:儿子坚持自己无罪
2025-03-25 11:34 依法治国 -
东亚经济增长将弱于去年?“国际机构对中国预测显著偏低”
2025-03-25 11:11 博鳌论坛 -
又一“国之重器”启动建设!
2025-03-25 10:25 -
正部级齐同生,被逮捕
2025-03-25 10:19 廉政风暴 -
静养百天!大熊猫“福宝”今日与公众再度见面
2025-03-25 09:54 -
最高50万、最长7年,银行密集“松绑”消费贷
2025-03-25 09:19 金融观察 -
今年1-2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5.7%
2025-03-25 08:11 观网财经-宏观 -
86位跨国企业代表出席,发展的中国将带给世界怎样的信心?
2025-03-25 07:13 中国经济 -
王文涛会见库克:欢迎苹果公司扩大在华投资
2025-03-25 07:11 中美关系 -
中国海警依法驱离日本非法进入我钓鱼岛领海船只
2025-03-24 22:28 钓鱼岛持久战 -
远洋渔船船长在公海被船员杀害抛海?海警回应
2025-03-24 22:06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公布
2025-03-24 19:51 -
“天网2025”行动正式启动
2025-03-24 19:34
相关推荐 -
美媒揪心:中国会像对服装家居那样颠覆科技行业吗? 评论 119不满对华“毒计”,全美各行业疾呼:回头是岸啊 评论 203“别陶醉政坛了,商业帝国危矣” 评论 131又来!美国施压马来西亚:别让中国拿到手 评论 159“美国对华这么干,简直是全球贸易末日” 评论 233最新闻 Hot
-
“或许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是杭州?’”
-
全美哗然!绝密战争计划居然这样泄漏,特朗普都懵了
-
欧洲三国:USAID关门前先还钱!欠1500万呢,听见吱声啊…
-
“美国完全低估中国,以后可能只有追赶的份儿了”
-
美媒揪心:中国会像对服装家居那样颠覆科技行业吗?
-
不满对华“毒计”,全美各行业疾呼:回头是岸啊
-
“我们也遭殃啊,希望欧盟官员来中国好好谈”
-
“仅维持生存,以色列计划限制每个加沙人的热量摄入”
-
格陵兰岛最大银行劝美欧:投资我们,这是摆脱对中国依赖的机会
-
“别陶醉政坛了,商业帝国危矣”
-
被美国驱逐的南非大使:这是我尊严的徽章
-
“这幅肖像太丑了,民主党故意抹黑我”“这是共和党资助的”
-
“卢拉将访问中俄,但巴西并非要与美国对抗”
-
比利时外长:欧盟必须“以牙还牙”,打击美国痛处
-
“这都是政治作秀”
-
又来!美国施压马来西亚:别让中国拿到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