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产主义者”、“越南的傀儡”,“历史人物”洪森准备走入历史
现在审判红色高棉的问题,是要让柬埔寨人民满意,还是让外国势力满意?我说过,我不能为了戴你的帽子、穿你的鞋子而改变我的头和脚的尺寸,而只能是你的帽子和鞋子的大小要适合我的头和脚。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让外国听我们的。[全文]
-
“奔向自由”之后:腐败何以成蒙古国的不治之症?
一个只有330万人口、内外环境安定、还坐拥金山的国家,为何治理得一塌糊涂?上世纪90年代初,在“奔向自由”之后,右翼的自由派执掌大权,带来从社会治理和环境污染的一系列问题。[全文]
-
对英联邦来说,活着也许比死了更难受
生活在大英帝国,以及它的继承者——英联邦之下,并非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国统治代表着奴役、暴力、强占、屠杀、特权和经济不平等。随着女王的去世,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在重新评估英联邦的意义。[全文]
-
澳大利亚联手立陶宛“抗中”,口气一个比一个大
澳大利亚外长玛丽斯·佩恩在发布会上强调“一位欧洲外长”的到来对澳大利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两国外长发表的联合声明更是称“佩恩外长热烈欢迎立陶宛在印太地区不断增长的足迹”,各家澳媒也纷纷高呼“澳大利亚在与中国的斗争中赢得新盟友”……[全文]
-
反华四年,澳大利亚背后是军火商撑腰?
国际军火商在澳大利亚学术机构和智库身上越来越大方,如今,该国所有提供国防政策“独立”分析的主要智库都是由泰雷兹、洛克希德·马丁和BAE系统等公司所豢养的。至少有32所澳大利亚大学与武器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合同价值数百万美元。[全文]
-
嘎吱嘎吱,这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解体的声音
这些智慧和美德,我们在“苏格兰独立”的台前幕后统统都没有见到,见到的只有阴谋算计和愚笨短视,只有政客们为了一己私利玩弄民主、独立等等貌似高尚的借口,置真正的国家利益于不顾。[全文]
-
澳大利亚想与中国和好吗?
走钢丝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和手腕,但澳大利亚决策者目前还没有到讨论能力问题的程度,他们还停留在上一步:我愿不愿意走钢丝?我想不想在抗衡中国的时候维持起码的合作?答案很明显……[全文]
-
怎么搞好周边外交?柬埔寨就是个不错的例子
正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所说,“如果中国不帮助柬埔寨发展基建,由谁来帮助?有些人只会出一张嘴,他们也享受这些基建带来的便利。”[全文]
-
“还有什么主意比对中国开战更好?”
这些呼吁的来源不可谓不广、声音不可谓不有力,在其他国家很少能听到如此多珍惜、改善双边关系的呼声,可以说多年来培育、巩固中澳友谊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遗憾的是,这些理智的声音在澳舆论场并不占主流,它们对澳决策者的影响力更是非常有限。[全文]
-
白俄罗斯爆发骚乱,波兰这是“人干事”?
以往“茉莉花”“郁金香”行动的策动者都是行踪诡秘,这次白俄罗斯风波的罪魁祸首却生怕不为人知。这个曾经的颜色革命受害者,正在变身成为加害者,其擅长的“信息战”和网军战术等也在提醒我们:并非只有大国能玩转颜色革命,“小地方”一样能掀起滔天巨浪。[全文]
-
对华太友好,小心抄你家
6月26日,澳大利亚的情报机关突击搜查了州上议会议员肖格特·莫塞尔曼位于悉尼南部的住所。此次行动由澳大利亚总检察长亲自授权,并首次公开引用了“反外国干预法案”。这件事被各大澳大利亚媒体大书特书,可他们能找出的“罪行”只是这位议员的友华言论。[全文]
-
“澳大利亚奴隶贩子跟美国不一样,他们是企业家”
“这些人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是企业家,他们试图扭转局面。今天,我们会说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可耻的,但在他们那个时代,人们不会这样看。”[全文]
-
论反华,澳大利亚媒体是真卖力
部分澳大利亚媒体已不再是普通的“反华媒体”那么简单了,而是已成为“五眼联盟”宣传机器中的一支“特种部队”,与美西方反华政治、情报势力高度协同、密切合作,专门在敏感时点抛出精心炮制的“炸弹”,作用非一般谣言可比……[全文]
-
沈良西又又又要回柬埔寨,想搞颜色革命能不能挑个靠谱的人?
作为一个流亡海外的反对派领导人,时不时搞出点动静,提醒国内民众和国外金主自己没在“睡觉”、顺便圈点钱,可谓是一种“标准操作”,并不值得奇怪。但“吃相”这么难看、“打脸”又打得这么快这么结实的,沈良西可算是独一号了。[全文]
-
眼看英国在“无协议脱欧”上一路狂奔
“无协议脱欧”显然非常可怕,可问题在于,很多英国老百姓并不觉得“无协议脱欧”有多可怕。他们对权威的声音充耳不闻,嗤之以鼻,甚至故意对着干。这才是英国政治(乃至整个西方主流政治)的症结所在:民众对专家学者和主流政客的信任早就已经跌至谷底了,他们说什么都不再相信。[全文]
-
替台湾出头,澳大利亚打的什么算盘
澳大利亚的组合拳并非单打独斗,而是在美国“印太战略”指挥棒下起舞。不止是澳大利亚,华盛顿及其盟友都已经结束了对西南太平洋的“战略疏忽”。去年7月,美国国务院宣布了1.13亿美元的新资金,用于扩大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参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