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2万亿美元海外净资产,投资收益却为负值,该如何调整?
外汇储备的“武器化”超出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外汇储备安全性的最坏估计。原来,中国外汇储备的价值不但会因美国的通胀、美元贬值和国债价格下跌或违约而遭受损失,而且会因地缘政治原因而在瞬间灰飞烟灭。[全文]
-
我们用高成本借来了没收益的美国债,接下来怎么办?
当债主,在当前的地缘政治条件下是十分尴尬的。[全文]
-
对中国金融安全而言,俄罗斯遭制裁是一次兵棋推演机会
卢布买石油这种政策对稳定卢布汇率在短期会有一定作用,但也就仅此而已。最终决定卢布汇率的是俄罗斯的国际收支状况。2021年俄罗斯经常项目顺差为1200亿美元,外汇储备6300亿美元,海外资产1.62万亿美元,净资产4400亿美元,可见国际收支状况很不错。[全文]
-
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对中国海外资产安全性做通盘考虑
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好本国储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国际收支要平衡,海外资产负债要平衡。特别是不要持有过多美元资产。资产负债要平衡,要有反制能力,不要当无法保护自己债权的净债权人。[全文]
-
关于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十四点看法
我特别赞成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哲学:我也搞不清楚结果会是什么(当然大方向是清楚的),反正先试试。这种开放式思维方式是很成功的。事实是:有些决策者可能不懂经济学,但他们管经济比懂经济学的人管得好。[全文]
-
即便没有市场扭曲,市场选择也可能不是最佳
市场必须有,且应该成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起决定作用。但市场并不是一切,国家必须发挥它的作用。在中国,政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应该继续发挥必须发挥的作用。[全文]
-
中国应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速
我们不知道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到底是多少;只要存在通缩压力、剩余产能,就应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争取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速。若先入为主认定中国经济已进入5%或4%的阶段,并据此制定政策,最后可能真的只能实现这一增速,即所谓预期的自我实现。[全文]
-
三季度数据出来,还要不要“中国式QE”?
10月19日,我国主要经济数据出炉,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实现4.9%,且消费、居民收入增速等指标也由负转正。尽管这份成绩单可谓全球最佳,但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需求乏力的隐忧。在余永定等专家看来,为了使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全文]
-
应为四万亿计划正名,财政赤字率3%不是金科玉律
尽管计划存在缺陷,经验教训必须记取,但必须看到,没有这个计划,中国经济不可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但不知从何时起,财政赤字率不得超过3%成了金科玉律。有什么道理?不知道,大概是教科书说的吧。[全文]
-
“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美国正在用美元淹没全球
美联储救得了美国金融市场,但却救不了美国经济。一切取决于医学科学是否能够战胜COVID-19。当美联储开始无底线地印钞时,所有传统规则、理论禁忌都被颠覆。中国需要思考清楚如何保护自身利益。[全文]
-
我反对脱钩,关键在如何扛住被美国踢出全球价值链
我反对脱钩,但问题是中国能否扛得住被美国踢出全球价值链。如果先做出一个政治判断或者一般性结论,例如为了坚持全球化,我们一定要拥抱或者一定要自力更生、不怕脱钩,这有悖政策制定逻辑。先考察不同产业链的具体情况,再考虑做出何种反应,才能维护我们的利益。 [全文]
-
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有的人就来讲“概率”
萨默斯从概率论的观点来看中国经济,这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即使中国经济还在继续高速增长,也并不违背他所谓的“回归中数”。萨默斯没有说,到底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和机制,中国经济增速一定会降到百分之三点几。我不需要你给我讲概率论,你要讲具体机制。[全文]
-
面对美国攻势,我们的希望在人民币国际化
我们的希望在于人民币国际化,原来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推动方式有问题。现在机会似乎来了,美元信用在下降。大家知道美元上写一句话"IN GOD, WE TRUST",但大家已经不太trust它了。[全文]
-
若人民币汇率由7变7.01也不是大事,不要自己吓自己
为什么管理部门及很多银行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极端的资本管制措施?这里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的汇率基本不动。要维持汇率稳定,潜台词是不能突破7,7是一个心理关口,只要到7就要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干预,让它不要突破7。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全文]
-
有些东西我们不能让步,比如中国未来发展机会
谈判之所以能取得结果,有一条非常基本的道理,就是贸易战没有赢家,伤敌一千必自损八百。中国应有理有节在WTO规则内进行合理反击,此前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以战止战,而并非中美之间紧密的经贸关系,相反,我们希望维持这种关系,之所以反击,也是为了维持这一关系。[全文]
-
央妈还会担心人民币贬值吗
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的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在当前情况下,货币政策必须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财政政策应该负起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责。私人投资只有在看到公共投资为企业赢了创造了强烈的外部效益之后才会跟进,加大投资力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