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洋:作为大国,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对美国说……
现在,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过程也非常坎坷,最后怎么运营还是一个大难题。台积电可能要不断地从台湾运技术人员去,但这不可持续,涉及家庭等很多问题。美国的年轻人不愿意也不会去工厂里头守着机器,这对于美国年轻人来说不可忍受,他们要是有能力去做台积电要求的工作,就一定会选择去硅谷、华尔街,或者医药三角(北卡罗莱纳三角研究园,是全美国第三大生物科技集中地)。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所建工厂
所以现在的情况仍然是世界的制造业在向东亚转,这个趋势没有改变。东亚的份额越来越大,不仅是中国,还包括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此外还有东南亚。
下一步,中国的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对于世界的影响会非常大。就像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口了大量的汽车,其他国家突然发现路上跑的全是日本车。今后一段时间,可能大家发现路上跑的全是中国车,他们就会感觉这样是有隐患的。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如果从纯理性的角度,按照经济学理论,全世界就应该分工;按照国际分工秩序来说,中国就应该这样,因为中国是后起之秀,一开始有成本优势,现在技术和产品质量都提升上来了。当然,这只是理性的看法。但没有多少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完全理性,大家都是有情感的,一旦带入情感,就很难理解和接受中国的崛起,包括中国制造业占世界那么高的比例。
上一轮的全球化也包括了世界版图的重新划分。比如苏联解体后,十几个国家独立,这是件非常大的事,可以看作是世界的一次重新建构,相对自由化的力量得到加强。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人认为不应该这样,所以从2008年开始,一些国家有了新的想法。中美之间的情况也是这个道理。
如何理解中美关系?
中国兴起之后,对美国会形成挑战。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个挑战。虽然这种看法未必是理性的,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决策,很难做到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地缘政治和经济是相关的,不可能出现地缘政治方面紧张、经济方面却非常热闹的局面,必然伴随着调整。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rapprochement(“破冰”,友善关系的建立),此后两国通过进一步接触,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一个所谓的“蜜月期”,后面又进入了二十多年的“理性交往期”。
在“理性交往期”这段时间,美国认为只要继续和中国接触,中国就会变得越来越像美国。但是到了2010年之后,美国突然发现,好像不是这样。一些美国人认为中国非但没有变成他们的朋友,而且似乎变成了对手,甚至敌人。这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巨大变化,这个变化从2010年左右就开始了。到特朗普时代变得更加明显。
2010年左右,这个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就是“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201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泰国曼谷的东亚峰会首次提出“重返亚太”的构想。此时,入主白宫不久的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在为亚太政策重新定调,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试图维护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在“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希拉里扮演着关键角色。
总之,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当时还比较温和一些,后来到了特朗普时代就明确下来,要与中国竞争。所以,我个人认为中美关系不太可能一下子回到过去的“蜜月期”,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未来二三十年都不太可能改变。两国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会面临竞争关系,包括经济、地缘政治,等等。
但我认为,只要中国主动去管理竞争,不让竞争变成对抗,就不是一件坏事,说不定还会是有利的竞争,因为竞争可以逼着中国去做一些尚未涉足的重要领域,比如高端芯片。一旦我们做起来了,反倒有可能让美国失去很多机会。当然,只有中国对两国关系的主动管理还不够,也需要美国保持适度的理性。
如今中国经济的势头已起,不可阻挡,美国要跟一个新崛起的大国竞争很可能会力不从心。美国产业空心化太严重,相当于一个空的东西与中国实的东西在竞争。显然,美国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
美国逼着盟国选边站,盟国未必会跟着它。事实上盟国告诉美国,它们在经济上不想选边,这也迫使美国理性下来。最近这一年来的中美关系,就走向了相对理性交往的时期。
如何校正中美关系?
怎样能够让中美关系朝着良性竞争的方向去发展呢?
首先,两个国家都应该在理性交往的基础上想象未来。尽管大家不可能完全抛弃情感,但是回归理性才能使两国关系稳定下来,否则大家都带着情绪,就不可能稳定下来,互相指责就是吵架。
其次,要建立新的规则。美国认为WTO让自己吃亏了,要重谈。其实这就让中国有了一个制定下一轮规则的机会。在多边机构里,中国要发挥作用难度非常大。现在美国送上一个机会,是双边的,美国必须先跟中国谈。中国就应该积极把握这个机会,重新制定新的规则。打个比方,夏天的规则不再适用,但我们可以去参与制定冬天的规则。
接下来要从具体事务着手去推动中美之间的融合,不能只讲大道理。2023年1月,我们去美国时拜访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老先生。他说,我跟你们中国人打交道这么长时间,你们中国人爱讲大道理,而我们美国人是从具体的事务着手,这里就不合拍。我听完之后觉得老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不能老去讲大道理,讲大道理就变成了争论。
从具体事务着手,中国能做些什么?比如美国现在要再工业化,其中一个计划是发展新能源产业,而新能源产业恰恰是中国的优势,那么,我们能不能推进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到美国设厂、投资?我觉得此事可为。2023年,美国加州州长访问了中国,我相信如果他能吸引我们的企业去加州投资新能源会很高兴。
2023年10月25日,北京,美国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右)访华(图源:视觉中国)
在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的战略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变化,我甚至也不期待它会取消那些关税。中美之间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平衡,比如它征收高的关税,中国对美国的直接出口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会绕道出口。比如我们的很多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其实还在出口美国。若把这些算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未必下降。
世界分工是有道理的,背后必然有经济逻辑,美国要想跟中国完全脱钩是不可能的。有人说在技术领域会形成两个平行体系,我认为这也不可能,因为要建两个平行体系就意味着要有两套标准。
美国曾试图做个5G联盟,结果宣布后很久也什么都没做出来,因为5G技术离不开华为、中兴。若没有华为和中兴贡献的诸多标准,美国做不成。所以,我不认为会出现两个平行体系,但我们也不能期待美国把那些出口管制取消、把关税取消,这也不太现实。
如何修炼大国姿态?
中国要学会做大国,从过去的人口大国、经济小国,到现在的人口大国兼经济大国,有三点是必须修炼的。
第一,要有全球眼光。全球眼光是中国要想象着自己在为整个世界负责任,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参与制定规则特别重要。
第二,对待西方一定要有平视的态度。平视意味着既不要总是抱怨和指责对方,也不俯视和抨击对方,而是对等的,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学会去理解对方。比如,美国说自己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吃亏了,中国不能总是反问这怎么可能,甚至严厉指责美国在说谎。我们完全可以大度地说:我理解你,全球化确实给美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收入分配、移民等问题。如果这样说,是不是就站在了更高的道德高地?是不是会让人家更舒服?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一定要学会理解不同的国家。
第三,既做好内政,又做好外交。我们以前说外交和内外有别,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内政就是外交,外交就是内政,大国尤其如此。美国的内政就是外交,因为其内政对世界有巨大的影响;同样,美国的外交对自己人也有巨大的影响。中国要做一个世界大国也必须学会这一点,内政和外交不可能分开。
中国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大国,必须学会站在全世界的聚光灯下。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3日,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第四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举行(图源:视觉中国)
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中国的战略选择很重要,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因为这是一个更广阔的市场;还有些人认为我们还是要加强和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合作,因为最主要的资本和技术掌握在他们手中。我认为中国在这两方面都应该加强,尽管跟美国有竞争关系,但仍然可以共同做一些事情;和欧洲有很多地方实质上是可以合作的;发展中国家有广阔的空间,现在看来,中国的企业走到哪里,都可以把我们的软实力带到哪里。比如,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现在越来越习惯于说中文。经济影响力所到之处,文化必然会跟上。
编外:人生分享
关于人生与成长,回首来时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有两本。
其中一本书名叫《六人》,这本书是一位德国人写的,有中译本。《六人》是讲西方戏剧小说里头的六个主人公不同的生活,其中包括唐·吉诃德、唐·璜这两位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这本书介绍的其实就是六种人生态度。
提起唐·吉诃德,我想起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9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我说:“如果同学们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那就做个唐·吉诃德吧!没错,唐·吉诃德显得鲁莽、笨拙,总是被人嘲笑。但是,他乐观,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他坚韧,像勇士一样勇往直前;他敢于和大风车交锋,哪怕下场是头破血流!”我讲这些,是因为看到一些年轻人萎靡不振、安于现状,所以鼓励他们迈出校门之后,要勇于去做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者,做一个推动中国进步的人。这次毕业典礼的演讲,是我收到的反馈最多的一次。有些毕业生告诉我,他们读完之后热泪盈眶。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击中了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渴望。
另外一本书是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让我脑洞大开,并促使我又去读了很多关于中国政治史方面的书籍,改变了我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看法。
我对中国未来最担心的地方在于:我们的孩子变得不会思考。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要检讨,教育不是规训。教育如果出了大问题,就必须改。我听说有些小学为了应付所谓的小升初考试,一个月才上一次体育课,这是错误的做法。
我很少和学生去谈他们的人生,要谈也是结合他们的学术来谈。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一定要把职业作为志业来做。职业是讨生活的手段,而志业就是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投入其中,乐在其中,你要让你做的这些事情成为你事业的一部分,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这样才会做得带劲儿。否则就会觉得这个职业是一个负担,而不是自主要求的。
我讲的这些人生,都包含着我对文化的理解。
- 原标题:姚洋:变局时代的大国战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乌官员称:上半年将摧毁克里米亚大桥,已拥有大部分手段
2024-04-04 08:42 乌克兰之殇 -
法防长向俄方保证:乌克兰和西方国家没有参与
2024-04-04 08:35 乌克兰之殇 -
伊朗两地军事总部遭恐袭,3名士兵死亡
2024-04-04 08:09 -
沙利文因骨折推迟访问沙特
2024-04-03 22:50 -
靠制裁战胜中国?他直言“行不通”
2024-04-03 22:15 中美关系 -
俄外交部:拉夫罗夫近期将访华
2024-04-03 20:54 中俄关系 -
中俄举行联合国和安理会事务磋商
2024-04-03 20:34 中俄关系 -
法国成孤勇者?“马克龙曾说:我们单抗俄军,不连累美国和北约”
2024-04-03 20:27 法国见闻 -
印外长再批尼赫鲁:他那时讲“印度第二,中国第一”
2024-04-03 19:53 龙象之间 -
一位美国制造的“美国小姐”
2024-04-03 19:01 美国一梦 -
美国警告伊朗:不要借机报复我们
2024-04-03 17:52 伊朗局势 -
莫斯科音乐厅恐袭后,俄参军入伍人数激增
2024-04-03 17:34 俄音乐厅恐袭 -
特朗普再提“血洗”:他们不是人,就是动物
2024-04-03 17:21 美国大选 -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日韩经济关系
2024-04-03 16:26 -
“3月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强劲,特斯拉虽夺回销冠但…”
2024-04-03 16:19 新能源汽车 -
美方敦促中方停止支持俄罗斯?外交部回应
2024-04-03 16:05 中美关系 -
美方要求韩方限制对华出口半导体技术?外交部:望韩方做出正确判断
2024-04-03 15:47 三八线之南 -
外交部回应菲律宾涉仁爱礁言论:菲方应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2024-04-03 15:43 南海局势 -
洪森当选柬埔寨参议院主席,中方:热烈祝贺
2024-04-03 15:43 -
对耶伦访华有何期待,将讨论哪些具体议题?中方回应
2024-04-03 15:43 中美关系
相关推荐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71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79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1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6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9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