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肉的翻身仗
某种程度上,两种“老腊肉”的遭遇是一样的:不被年轻人喜欢;被置于鲜肉的对立面;需要多一些阅历,生活上或者味蕾上,才能沉下心来体会“腊肉”的老朽之味。[全文]
-
地摊只有烟火,没有美食
在我们的实践中,如同运动,一波一波,今天是创业大潮,明天是互联网金融,如今是地摊经济,潮水过去,什么都不剩。没有时间的历练,所有美食的传奇都是泡沫。[全文]
-
砂锅菜的咕嘟声,最配饿肚子的咕噜声
天寒地冻的季节,房间里有一口不断升温的砂锅,锅里炖着肉和菜,等人有所觉察的时候,整间屋子都被热气和香味塞满,好不好吃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守着一口砂锅,零下二十度的冬天都显得不那么难熬了。[全文]
-
你对凉皮的力量,一无所知
如果做凉皮,请慢慢做,千万不要点开那些“不用揉面、不用洗面”的标题党营销帖子,天下,哪有不用揉面不用洗面还好吃正宗的凉皮。[全文]
-
吃羊肉的时候,不要说话
在冬天的北京,我们学会了吃羊肉不要讲废话。从猎猎寒风里猛地钻进暖和的室内,必须先吃上几口羊肉,懒懒咀嚼,让“动植物合起来的天地精华”在嘴巴里做个润滑,口齿才能恢复利索。更多时候是顾不上说话。[全文]
-
糖炒栗子,从未在北京的秋天缺席
锅里的黑砂裹挟着圆润的栗子摩擦出铿锵的“沙沙”声。这声音砸在过往路人的眼里、耳中、心上,更有弥散在整条街上的香甜味加持,没几个人能招架得住这种温柔的引诱,必须循声上前,把一袋热乎乎的栗子捧在手里才肯罢休。[全文]
-
大唐美食有多野?《长安十二时辰》太含蓄
《长安十二时辰》是部公认的烧(chán)脑(rén)剧,但大唐美食才只被张小敬们揭开九牛一毛。既然包括段成式在内的大唐吃货的目标是:吃遍所有能吃的!既然是动物,那就长安十二时辰挨个滋味品来再说,看看到底拼出怎样一盘“杂俎”来。[全文]
-
夏天人活一口“汽”,当年多亏了这些国货品牌
如果只允许带一件东西过夏天,北京人的标准答案恐怕是北冰洋,天津人则变成山海关,到了上海人那里是正广和,沈阳人是八王寺、广州人是亚洲、西安人是冰峰、武汉人是二厂,鞍山人是鞍钢…… [全文]
-
爆炒一时爽,一直爆炒一直爽
相比于西餐菜品需要恰到好处的温度,中餐炒菜其实是“偏热”,用高于舒适圈的温度和相对更重的调味,给人口舌当头一棒,微微烫口的炒菜趁热享受才是最地道的举止。[全文]
-
人是铁饭是钢,咱们食堂给力量
对于很多年轻劳动者,走出校门那一刻,也就告别了食堂。他们也许不知道,在从前,“吃食堂”居然也是种身份标志,意味着你是“国家的人”:整个国家就是一整道巨大火红的钢铁洪流的年代,连我国的领导阶级都是吃食堂的。[全文]
-
他们花几辈子,换来了川菜一世纪
川菜的百年历史,充满了抗争、曲折、接纳。在一代代厨师的锅铲瓢勺中,在直冲霄汉的火光炊烟中愈挫愈勇。那些享誉全球的邦菜哪个不是聚全国之力团结推广,最终赢下好名声。四川的那些“炊二哥”们深谙此理,勇猛精进,让那“百菜百味”千秋万代,不止百年。[全文]
-
要说酱菜是韩国的,这些老字号首先不服
某友邦恐怕要鸣不平:这酱菜且不说本就是我们发明的,而且我们做什么菜都是它的味道,居然都排不进世界top3?其实真是委屈:何冰在《芝麻胡同》中感慨人生就像这腌酱菜。说起来人家比咱像多了,不信看看友邦的历任总统,别管出身道路有多不同,结果…[全文]
-
你吃过的明星餐厅,倒了么?
从明星开店到网红餐厅,从全民奋起到佛性人生,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这就是这时代的大戏。我们梳理这些前尘往事,并非是八卦,也非猎奇,仅仅是整理过往。食物从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它除了饱腹充饥,还是一个永恒的旁观者,在餐桌上默默地关照着我们的时代。[全文]
-
进击吧!奶茶!
半杯粉末冲兑出来的廉价奶茶,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速溶”快乐,而如今的奶茶,经历一小时的排队,一小时的拍照精修,喝到嘴里,只剩虚张声势之后的疲惫。[全文]
-
《邪不压正》:姜文拍出了美人与美景,偏偏忽略了美食!
姜文把自己要买的一瓶醋说得神乎其神,说为了这瓶醋包了一顿饺子,我就一直翘首期盼后面能告诉我,这瓶醋怎么神了?结果,醋的戏份基本就没了。之后,除了一晃而过的豌豆黄、一片镜头几乎都没扫到的肘子,就没食物什么事了。啊,忍不住生气了。[全文]
-
武汉、重庆、成都、基隆、辽宁……夜市走一遭,人生没白撩!
汉口的都市女白领们,卸掉白天的妆容与疲惫,偏偏钻进洪益巷去找老街坊的热干面锅贴卤味,毫不顾忌吴长子的老板徒手抓鸭脖牛板筋,用大菜刀切好高声喊“板筋,来拿撒!”填饱肚子后,握杯冰凉的绿豆沙,去保成路夜市……[全文]
星期四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