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慧萍:欧美总是指责中国对欧“分而治之”,但这恰是他们的手法
最后更新: 2024-05-08 22:22:24观察者网:其实,除了国家安全战略之外,朔尔茨还提到未来会有一个详实的对华战略,在目前的各方博弈中,会在短期内出台吗?最近明镜周刊对此有一个评论:“去风险化”是一个动听的词,但要上升为战略,需要弄清中国的风险到底在哪里,什么样的反制措施更合适;从国家安全战略的涉华内容到可能出台的对华战略,您怎么评估德国的对华政策?另外,对于“去风险化”本身可能成为一种风险,德国内部是怎么评估这个问题的?
伍慧萍:其实前面谈到对国家安全战略的整体印象时,我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回答,我的印象就是整体内容比较平淡,更多是粗线条的框架性内容,它是一份原则性指南,而不是具体操作手册。
这个战略是各个部委、各方力量妥协下的产物,经过多轮修改,跨部委协调,所以表述比较谨慎、温和,包括涉华问题也是如此,通篇没有提到敏感问题。
战略明确提出德国对中国的三重定位,其中第三重“制度性对手”早在2019年就开始提,但现在则是更加强化。
但这里要指出的是,德国并不是吸收了美国的说法,第三重的新定位最早就是德国人提出来的,是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也就是德国经济界的说法,接着慢慢变成欧盟版本——2019年3月份被纳入欧盟最新的对华战略表述,所以确切说,是德国的对华认知影响了欧洲。在这次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则是具体变成“去风险化”概念。
所谓去风险化,德国人很早就在提,因为他们的认知是对中国的依赖性太强,必须降低依赖性,换一种表述就是去风险或降低风险。现在,这个概念成为德国和欧盟对华政策的基本指导性原则,甚至连G7也开始使用。
至于新的中国战略到底什么时候出来,恐怕德国人也说不准时间,主要原因是各部委之间的分歧。事实上,早在去年,德国媒体就已经曝光基本文本,但至今仍迟迟不出,说明政府内部对于具体表述仍存矛盾。
当然,尽管都用“去风险化”概念,但德国的对华定位跟美国的对华定位还是不一样,美国把中国作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但德国乃至欧盟还是三重定位,并反复强调是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对中国的认知非常矛盾,一方面看到了制度竞争,意识到了他们所认为的风险,毕竟双方的政治互信还是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从2016年开始中国就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也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不可能脱钩,只能选择“去风险化”这一表述。
俄乌冲突客观上又在背后“推了一把”。德国人、欧洲人发现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太强,导致现在很被动;当他们复盘比较俄依赖和对华依赖,发现对华依赖远远超过俄罗斯,是一种全面性的依赖,于是得出一个在我们看来不太正确的结论,即需要降低对华依赖,并将此作为指导性原则。
未来德国、欧洲会陆续出台具体限制措施,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了,比如对中企的投资审查,再比如限制德商在华投资、收紧政府投资担保,出台供应链法等等,去风险化的工具还是不少。德国在去风险化的框架下发展多元化战略,即不仅跟中国做生意,也要考虑跟其他国家拓展经贸合作关系。
德国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6月19日发布声明,在完成最终投资审查程序后,该公司与中远海运就汉堡港“福地”集装箱码头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当时正值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访问德国。资料图
观察者网:其实在外界看来,道理都懂,但问题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的成本、风险掌控,德国政府是怎么评估的?另外,他们反复提“经济安全”,从经济角度来看,很多时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并不一定完全跟政府想要的方向一致。有德国智库提出,德国应进一步弄清如何定义“经济安全”,有必要广泛考虑,但不应过度;对于企业行为应有所容忍,宏观经济和企业会有不同看法,等等。事实上,最近德国和欧洲经济表现并不理想,这套原则性概念在其内部认可度会不会受到质疑?
伍慧萍:这一点其实已经没什么太大后撤空间了,目前在德国及欧洲政界已经达成共识,即在经济、贸易等领域保持对华接触,不寻求脱钩,但是政策制定者越来越认可存在国家安全风险及制度性对抗,国家安全意识日益增强。德国国家安全战略强调整体国家安全观,认为国家安全不仅涉及到传统的军事、国防等,也包括经济、教育等非传统安全领域。
这意味着,整体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转折,经济界也难逃影响;今后欧洲、德国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国家安全因素的考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过去一年,中资入股汉堡港一波三折。最近德国政府批准对英特尔补贴100亿欧元在德国东部建芯片厂,试想如果是中资并购德国芯片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英特尔在德国投资是不存在国家安全风险的,这背后是中德之间仍旧缺乏信任基础。
德国政府的这种政策导向对企业界会产生深远影响。李强总理访问德国出席中德政府磋商,他在跟德国经济界会谈时提出,防风险是必要的,但防风险与合作并不冲突,而且应该把防风险的主导权还给企业。李强总理的这段发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引导德国的民间和企业,能够客观看待风险问题及单向依赖性高的担忧。
观察者网:那么德国民间、企业界对这些呼吁的反响如何?其实我们看国内报道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德国经济界对中国市场、包括与中国政府的交往还是比较频繁、甚至可以说友好的,尤其是跟其他欧美国家相比。未来中德之间会不会出现经济领域比较热、政治层面比较冷的状况,抑或二轨外交活跃的情况?
伍慧萍:目前德国政府的政策引导很明显,对企业界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中国仍旧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去年势头也还不错,但今年第一季度,无论是德国从中国的进口还有对中国的出口都有所减少,一定程度上是政府指挥棒在发挥作用。
在这种政策引导下,大企业由于长期深耕中国,资源比较多,更加熟悉中国市场,所以目前在华投资势头还比较好。之前有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德国在华直接投资占整个欧盟在华直接投资的85%,说明德国大企业对在华投资仍持有较大信心。但中小企业就明显比较谨慎,它们对中国市场环境不太熟悉,即便原本有投资意向,受到当下政策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放弃来华投资。
这种政冷经热的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经济界希望推动、至少是维持中德之间的合作基础,这里面需要我们做更细致的工作,不断地阐释相关政策,引导他们辩证客观地看待依存度的问题。
整体而言,中德经贸合作是目前中德之间最重要的一个稳定因素。我们希望通过政治高层的战略沟通,政府磋商机制和战略对话的进行,一定程度上提增强政治互信基础。
在二轨外交方面,除了应当加强经济界、高校、智库的交流之外,还可以在德国地方政府层面多下功夫,这是当前环境下,我们应当重点去争取的力量。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我们这些操作不得人心,所以拉美国家才更愿意找中国合作”
2024-05-08 22:03 美国一梦 -
“美禁令未必有效,57%含新疆棉样品被标仅用美国原料”
2024-05-08 21:48 -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2024-05-08 20:59 观察者头条 -
两名乌军军官涉嫌企图暗杀泽连斯基被捕,美俄回应
2024-05-08 20:44 乌克兰之殇 -
美撤销部分企业对华为出口许可证,商务部回应
2024-05-08 20:19 华为 -
习近平同武契奇共同会见记者
2024-05-08 20:17 -
泰国新卫生部长上任首日:重新考虑大麻合法化政策
2024-05-08 19:53 禁毒战争 -
习近平宣布中方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首期6项举措
2024-05-08 19:22 中国外交 -
两年资金外流30亿美元,乌克兰农民为逃税竟出这些“奇招”…
2024-05-08 18:40 乌克兰之殇 -
-
两国元首共同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
2024-05-08 17:55 -
以代表威胁:若联大通过,美国将停止资助联合国
2024-05-08 17:00 巴以恩仇录 -
习近平检阅塞尔维亚仪仗队
2024-05-08 16:53 -
习近平:相信这次访问必将开启中塞关系崭新的历史篇章
2024-05-08 16:45 -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2024-05-08 16:18 中国外交 -
“黑手党式恐吓”,美议员向国际刑事法院发威胁信被曝光
2024-05-08 16:08 -
习近平抵达塞尔维亚大厦前广场 出席武契奇总统举行的欢迎仪式
2024-05-08 16:08 -
阿塔否认巴基斯坦指控:已向中方保证,与恐袭无关
2024-05-08 16:04 巴铁 -
习近平将出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的欢迎仪式
2024-05-08 15:54 中国外交 -
中方将公布与菲军方的通话录音?外交部表态
2024-05-08 15:51 南海局势
相关推荐 -
起诉!“加州州长向特朗普发起最直接的法律挑战” 评论 21“白宫承认‘中方没打来过电话’,我早就知道…” 评论 141“如果美国不认真对待,会被中国彻底碾压” 评论 122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评论 143“长期来看,特朗普关税或将增强中国国内经济” 评论 165最新闻 Hot
-
跨性别女性算不算法律定义上的女性?英国判了
-
“也有想把工厂迁回美国的,但零件还得从中国买”
-
“现在是2025年,不是1939年,谁敢拦我?”
-
起诉!“加州州长向特朗普发起最直接的法律挑战”
-
“白宫承认‘中方没打来过电话’,我早就知道…”
-
欧盟威胁武契奇:去了,入欧就没戏了
-
又要跟马斯克杠上了?OpenAI布局社交网络
-
“如果美国不认真对待,会被中国彻底碾压”
-
“买到就是赚到”,特朗普家族出“股神”?
-
第一通电话打给中国,“不然我们像傻瓜”
-
想得真美!美国被曝计划用关税谈判来孤立中国
-
麻省理工“明星科学家”,加盟北大
-
中国按下“暂停键”,“波音重大挫折”
-
“中方反制后续来了,而特朗普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
“‘川建国’在美国作妖,倒逼中国崛起”
-
“我们花了22年在中国打造这一切,全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