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慧萍:德国从战争下的时代转折中“惊醒”,明白军事是硬伤
最后更新: 2022-10-17 11:58:15观察者网:德国国内生态还是有其特殊性,比如以前面提到的能源政策为例,其实早在战争之前德国就在率先提出能源改革,全力推进清洁能源等,但战争的突然发生让能源转型的过渡阶段变得非常尴尬,现在又不得不重头讨论煤电,这难道不会让德国政府执政的基础发生动摇吗?毕竟有很大一部分选民可能就是出于这些原因投票的。
另外,关于俄德关系,最近看到一个蛮有意思的说法是,在德国内部可能左右两边的群体对俄罗斯的态度没那么激烈,右翼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而左翼则有一些同情,这也导致德国社会在看待俄乌问题上会比较分裂,不知您在观察德国社会的政治生态时是否有看到这种现象?
伍慧萍:我先说第一个问题,德国的能源转型政策是比较理想化、比较激进的,现在等于在现实面前碰壁了,印证了德国这套过于激进的能源转型方案在当下的政治安全形势下是行不通的。
所以,德国只好回到已经被自己否定掉的路子上去,退煤退核等计划暂时都必须搁置,包括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最终也是要被淘汰的,最多是过渡时期的解决方案,但现在能源供应紧张,政府被迫到处“找气”。
德国“去煤”“去核”的做法,跟法国等欧盟国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它的气候保护目标设定过于理想化。比如,绿党执掌的经济部,一方面强调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合作,拓展新能源开发,像氢能等,但另一方面,在跟其他国家地区签订能源合作项目时,天然气也还是很重要的一项,它现在也毫无办法,只能违背自己过去的一些设想,在中东、南美、欧洲本土四处“找气”。
第二个问题,德国内部的确有左翼、右翼政党,且仍具实力,比如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相对会更加同情俄罗斯,认为要理解俄罗斯在安全方面的诉求。过去很多德国人认为欧洲的安全格局是离不开俄罗斯的,但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主流政党已经彻底改变这个想法。
尽管如此,德国内部在看待俄罗斯的问题上还是有差异,而且这一点也会折射到德国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左翼党力量相对比较强的德国东部各个州,其实还是主张要缓和跟俄罗斯的关系,最近有一些民众示威游行希望取消对俄制裁。
当地时间10月6日,默克尔称应严肃对待普京的讲话,图自德媒ZDF
观察者网:您提到这点,正好最近几天,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终于出来讲话了,大概意思是相互要有回旋余地,不能排斥普京和俄罗斯等等。
伍慧萍:需要看到的是,就在俄乌冲突后,德国国内不少人想要清算默克尔,指责她对俄罗斯的绥靖政策,批评她在能源上过于依赖俄罗斯,力推“北溪-2”项目,包括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中的对俄立场。但我觉得像默克尔这样的思路代表了德国政治中的另一种意见,认为仍然需要跟俄罗斯对话,尽管和俄罗斯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你必须接受它存在的这个事实,并通过妥协和对话去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听任事态激化,最终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观察者网:既然讲到默克尔了,就不得不说最近发生的“罗生门”事件——“北溪1号”管道被炸,目前事情仍未调查清楚,但无疑是“火上浇油”,您怎么看这起事件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伍慧萍:对欧洲来说,更多的还是能源依赖性问题,以及如何度过这个严冬的问题。目前有不同的猜测,有指向俄罗斯的,有指向美国的,也有指向波兰等东欧国家的;从破坏程度来看,应该是一个国家行为体才能做到的。
我个人认为,北溪1号管道被炸不会对欧洲能源供给产生直接影响,更多的是搅局。其实北溪1号和北溪2号两条管道,后者从来没启用过,当然里面是充气状态,前者早在9月初就已经断供,所以我觉得背后事主可能的用意是希望通过这一突发事件或者说挑起事端来进一步激化事态,逼欧洲表态;但不管是哪一方搞的破坏,大概率是国家行为体,以搅局的方式来破局。
观察者网:前面谈到德国在军事防务层面的转折,比较好奇的一点是,德国政府究竟是怎么平衡自身的独立性以及与北约之间的关系?
伍慧萍:德国今年以来在军事和防务方面的表态的确有很大调整,尤其是在2024年之前国防开支要达到GDP的2%。这一点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德国一直跟美国据理力争,比如说对外援助这些也要算到军事国防开支里边,但现在就不提这些了。此外,德国联邦议院还批准了一项总规模达到1000亿欧元的特别国防基金法案,用来应对俄乌战争,再比如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等等,其实这些行为都已经打破了他们过去竭力想要限制的东西,对二战以来德国奉行的军事克制文化是极大颠覆。
现在德国在国家安全战略上的指导理念正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希望增强自身国防能力。即便在冷战时期,德国都认为应该聚焦发展经济实力,在安全上则更多地依靠美国,但在当下这个大国博弈时代,尤其是在将整个欧洲牵连进去的俄乌战争刺激下,它开始意识到自己连本土安全都没有足够实力来保护。所以,对德国而言,增强军事实力,是时代的要求,当然也正是所谓的“时代转折”在德国的一个具体体现。
甚至德国民间社会的安全观、对俄态度也有较大转变,对于提高军备、发展军事硬实力,目前还没有听到太大的反对声。
至于对北约的关系,德国跟法国还是有些区别。法国主张欧洲需要独立的防务,更多地是强调欧洲的独立性。但德国就不太一样,其主流政治都是非常亲美的,包括安全问题,哪怕欧洲人要建立自己的欧洲军队或者德国发展本国军事实力,德国仍然认为北约在欧洲的安全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德国是希望在欧洲战略自主跟与北约维持军事、价值观同盟的关系之间找到平衡。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国家发改委: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2022-10-17 11:57 喜迎二十大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构建同大国实力相符的国家储备实力
2022-10-17 11:43 喜迎二十大 -
国家发改委:有人认为中国要搞自给自足,这是误解
2022-10-17 11:31 喜迎二十大 -
“飞豹”战机前舱无女飞?她改写了历史
2022-10-17 11:10 长空铸剑 -
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首场记者招待会
2022-10-17 10:00 喜迎二十大 -
万吉尔:让蒙特利尔与上海的“友谊之花”绽放,让人与植物的联系更紧密,是此生最想做的事 | 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41)
2022-10-17 09:55 老外话中国 -
10月18日二十大新闻中心将举办两场集体采访
2022-10-17 09:19 喜迎二十大 -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182+534
2022-10-17 09:09 抗疫进行时 -
二十大新闻中心今天将举办第一场、第二场记者招待会
2022-10-17 08:06 喜迎二十大 -
北京昨日新增本土13+2
2022-10-17 08:03 抗疫进行时 -
上海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2例
2022-10-17 07:53 抗疫进行时 -
新华社评论员: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2022-10-17 07:26 喜迎二十大 -
中共二十大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雄心
2022-10-17 07:21 喜迎二十大 -
全人类第二次!“怀柔一号”卫星探测到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
2022-10-17 07:13 航空航天 -
台风“纳沙”影响南海和东南华南沿海,两部门部署防御工作
2022-10-16 22:42 极端天气 -
二十大代表分组讨论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
2022-10-16 22:09 喜迎二十大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这些海外企业家和员工讲述身处中国企业、观察中国的真实感受
2022-10-16 20:59 老外话中国 -
台湾地区有关政党和人士祝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22-10-16 20:48 喜迎二十大 -
李家超:二十大报告“一国两制”论述精辟,是推进香港发展的定海神针
2022-10-16 19:57 喜迎二十大 -
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2022-10-16 19:22 喜迎二十大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