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一带一路”令中国获利也是实实在在的
关键字: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研究一带一路智库一带一路故事中国故事【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五场预热讲座,分别邀请了前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知名“一带一路”研究学者王义桅、赵磊、王文和柯银斌就“一带一路”的方方面面分享了看法。现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教授题为“40国宣讲归来看一带一路”的演讲实录整理如下:】
王文:谢谢陈晓晨博士主持,辛苦我们人大重阳国际研究部、学术合作部一起承办的人大重阳“一带一路”系列讲座,场场都是爆满的。轮到我这一场,时间做了一些调整,我还以为没有人来,没想到还是满座,实在是令人感动,这也折射了大家对“一带一路”的热情。
今天我刚刚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一整版的文章,《十个亲历故事透析“一带一路”》。上周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上也发了一篇稍微学术的论文《50国归来看“一带一路”看中国发展未来》。两篇文章都复印发给大家了,里面有的内容,我就不照本宣科了,(笑)而且晓晨给了我任务,只让我讲30分钟,我就用三大点感受分享我最关键的“一带一路”调研感受:
第一,“一带一路”提升了中国学者的身价,中国知识与思想实现了输出的状态。
我们人大重阳国际研究部主任陈晓晨博士也去了好多的国家,我俩是院里出国最多的。还有贾晋京、相均泳博士刚刚从日本、科威特回来,还有杨清清主任、陈晨晨研究员、程诚博士研究员今年上半年还去了南非、俄罗斯、印度等。近年来,我们院有时候全院会议都很难凑人齐,每个人都在北京的日子不多,因为都受邀请出国,讲述中国故事与一带一路。我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也受邀去了几十个国家。粗算一下,院内研究人员在过去三年总计去了近50个国家。
更重要的是,去了那么多国家,多数都是对方掏钱,买机票、衣食住行,基本都是邀请方掏钱。因为“一带一路”,中国学者的身价开始有了。(全场笑)这是过去很少有的。我们每次出去讲“一带一路”,都有许多人来听,有一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1400多位欧美听众。我一上台,没见过这架势,腿都有点发抖。(笑)所以,中国学者要感恩“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让中国思想实现了史上罕见的知识输出。
一周前,菲律宾邀请我去讲述。我时间紧张,但对方说,愿意出商务舱,我都不好意思拒绝啊。(笑)我们这些学者挺可怜的,现在“八项规定”出国都得经济舱,好不容易有人给你出商务舱,那就去吧。(笑)
所以说,中国崛起造就了中国新知识,中国知识的国际普及化造就中国学者的身价。有朝一日中国学者讲课,不只是为拿到一个商务舱机票的待遇而感到兴奋,还能够得到高额的出场费,那中国学者就真的崛起了。(笑)这与金钱无关,而是折射着中国思想的标价。中国学者崛起,代表中国思想和中国知识的崛起,那个时候,中国崛起才算迈过了非常大的软实力门槛。
现在,“一带一路”让中国逐渐成为知识输出国家,外国人想与中国合作,又不知道什么是“一带一路”,于是,我们可以教他们(笑)。
“一带一路”倡议之前,基本上是这样的局面:一些外国学者来,中国得承担他机票,好吃好喝招待着。中国学者去对方,你自己还得掏钱。更糟糕的是,一些有名的西方教授,来中国还要出场费的。比如,那位写“黑天鹅”的塔勒布教授,演讲费高达12万美元,而且还要头等舱。许多著名西方教授的市场价都有5-10万美元左右。这让中国学者汗颜啊!
不过,人大重阳过去在国内办了七场G20智库论坛、一带一路论坛,邀请了近千位外国学者。绝大多数都是让对方自己掏机票、支付酒店,因为中国的重要性,到中国来开会得到有用信息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多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也都这样做,这些都得益于中国崛起的时代,时代造就人大重阳的崛起,实际上造就了中国智库的崛起。
过去四五年,思想产业的中外交流出现了逆转。越来越多的老外想到中国来开会,他们不会再提出要机票的请求,越来越少了。中国学者出去开会,都会提出你买机票,你不买机票我不来了。未来,我相信,迟早有一天,中国学者的身价会越来越高。这是中国身价,说明中国知识是有标价的。这个标价是中国学者劳动的体现。
这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市场需求,是国际知识与思想市场的需求反映。国际市场决定,“一带一路”造就了一个全球的思想市场,而思想市场推动中国学者的崛起。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一带一路”研究缺乏鲜活的中国故事。
这个不足是我的自我批判。目前,绝大多数“一带一路”研究是框架性的、理论性、非叙事性的研究,有大量的空话、虚话。现在据说有700多万篇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文章和相关论文,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在用“引领”、“公共物品”、“全球治理”等来描述“一带一路”,这并不是错。但没有叙事,都是形容词,就会显得很不足。
我受此启发,自己带个头,讲了十个故事,后来《人民日报》领导看到了,得以刊发。“一带一路”是一门调研出真知的学问,是脚底板下走出来的学问,不是理论到理论、学术到学术、书本到书本、模型到模型的学问。今年2月我在《人民日报》上发文,主张未来要有“一带一路学”,主张有血有肉的叙事。
我简单讲两个故事。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9“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23“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202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53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8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这是在邀请中国抢走我们的科学家,太可怕了”
-
白宫:特朗普力挺赫格塞思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
“美国牛肉太贵,换澳牛,味道一样”
-
特朗普、普京、泽连斯基等发文哀悼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
“拜他所赐,美国变成了流氓国家”
-
“特朗普会输,但中国不会轻易给他台阶下”
-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宫平面图遭万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愤怒:再砍10亿”
-
“我们被美国梦骗了,精英把我们出卖了”
-
“美国太自满,恐在这三方面落后中国”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长在“家人群”也发了
-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
中方出手,日欧车企“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