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30年美国利益往往就是世界的偏好,但现在不同了
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多极化,北大西洋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区,西方主导权走到了尽头,非西方世界在集体崛起。中国人思考所谓的“百年变局”,实际上是在鼓励自己要适应变化、推动创新、提供贡献。[全文]
-
谢锋大使履新首次讲话,透露众多信息
谢锋大使用英文作了简短演讲,译成中文约600字,字里行间都是干货,非常值得琢磨……可从这篇到位的简短讲话中透析一些中美博弈的未来动向。[全文]
-
中国保持独立性,比直接支持俄罗斯要珍贵得多
只能说明中国选择多极世界体系,不是选择站队俄罗斯,也不是选择西方。这种独立性比直接支持俄罗斯要珍贵得多。中国很强大,我认为中俄友谊的未来应该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尊重你们,我们尊重全球趋势,我们正在采取相应的行动。[全文]
-
俄罗斯会成苏联2.0,中国肯定会成“世界第一”
俄罗斯是根据现在的需要来运作的,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家,不像中国,中国从来都不觉得有必要向别人证明中国要说什么,喜欢他们或比他们更好。中国就是中国,但俄罗斯的情况并非如此。[全文]
-
访俄就是“站队”?西方这种逻辑毫无道理
中俄关系与乌克兰危机没有关联。有没有乌克兰危机,中俄领导人都会保持正常交往和互访。西方不少领导人都在乌克兰危机期间访问过俄罗斯,认为中国领导人访问俄罗斯就是“站队”的逻辑,毫无道理。[全文]
-
2023年,大国博弈“持久战”继续深化
百年变局的大幕持续拉开。世界各地发生诸多或激烈、或残酷、或积极的重要事件,都能在国际政治、经济、观念层面持续演进的重大变局中获得投射。近一二十年来西方作为火车头的动力消逝,欧美国家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经济政策方面持续“去西方化”。[全文]
-
与50多国记者争辩:中国想构建怎样的世界
“债务问题是否会对整个项目推进的质量造成影响?如何提高债务透明度?”“好像东部非洲受到特别的关注,非洲其他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也发现实际没有太多进展。你们怎么给我们提供支持?"……[全文]
-
中国智库需要什么样的斗争性?
中国媒体与互联网中出现的美国批判常常充满“火药味”,但“火药味”未必就是“斗争性”,反而不会引起足够的美誉度。[全文]
-
破除三大“神话”,中国学界如何平视美国智库?
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就公开承认,他们的目的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宣传。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则干脆把他们的学者称为“发言人”。这些美式“宣传”“发言”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旦被中国官方批驳或制裁,反而在美国各界博得大名。 [全文]
-
美国精英别老用“阴谋论”看中国
如果我可以和拜登总统聊一聊的话,我会说不要碰台湾。在台湾问题上,拜登不断地挑衅中国,提及台湾的次数比之前的总统都要多,这伤了中国民众的心。[全文]
-
普京警告未来10年“最危险”,深意何在?
未来十年,普京警告“最危险”。二十大报告中的说法是“世界进入到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拜登政府首次推出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上,接下来的十年将是决定国际秩序最为关键的十年,也是中美博弈的关键时期。三个大国关于“10年”的时间战略判断是有道理的。[全文]
-
俄罗斯想要解决问题,应该把中国视为范例
我们没有能力用和平方式改变或重组俄罗斯、没有能力用和平手段来达成与乌克兰和西方的和解。我们现在正等待西方因能源问题而崩溃或妥协。他们试图从能源短缺的危机中走出来,这也迫使我们从其他的维度去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把中国作为观察对象和范例。[全文]
-
后疫情时代,俄罗斯人也需要“重新发现中国”
在中国,几乎看不到俄罗斯现代电影、音乐、小说、艺术。同样,在俄罗斯,除了汉语教学,中国的电影、音乐、小说、艺术也几乎看不到。中国人需要“重新发现俄罗斯”,俄罗斯人也需要“重新发现中国”。 [全文]
-
走访近20个俄罗斯城市,亲身感受西方制裁带来的改变
他告诉笔者,最好能像中国那样既能对外博弈、捍卫自身利益,又能化解冲突、推动全球合作,这都是非常值得俄罗斯决策者学习的。[全文]
-
“世纪工程”大桥被炸前,我去了一趟克里米亚
从现场视频看,损毁桥距不算长,修复难度还不算高,事实上不到24小时就恢复通车了。但我的克里米亚向导吉玛已抑制不住愤怒,第一时间就回复说,这是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正面进攻,不是一起偶然事件。[全文]
-
“反普京力量集结”?说说我在俄罗斯感受到的气氛
俄罗斯外交部是我亲历过的最容易进的大国外交部。常识告诉我,至少是莫斯科处在“外紧内松”的状态,就像一个体育选手在高强度地比赛,很紧张,但肌肉、内心是放松的,这恰恰是比较好的竞技状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