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娟、夏柱智:我们回乡调研,发现老人对新冠的看法跟许多人想的不一样
最后更新: 2023-01-11 12:46:39【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海娟、夏柱智】
据媒体报道,2022年12月以来,各地经历了新冠感染高峰,近日,多地发布最新研判,已度过第一波感染高峰,发热门诊持续下降。
2023年元旦,我们回老家关注了一下农村疫情防控情况。这是距离省会武汉约150公里的农村,农民普遍外出打工,村里主要留下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而我们的了解结果,与上述研判基本一致,此外我们也获得了一些与大众想象可能不那么一样的认知。
农村度过了疫情高峰期
我们实地采访了附近4个村的乡村医生,发现疫情集中暴发的时间是在12月中旬,和省会城市武汉时间差不多,到12月月底,疫情高峰已经过了,村卫生室已回归正常状态。也因此,他们有时间接受我们的访谈。
疫情高峰是村医依据输液打针状况来估计的。正常状况下,张村卫生室吸引的患者比较多,一般每天打针不超过10个人,但在疫情进入高峰的12月17日,当天一共有173个人打针(并不全是张村本村人),为此村医请了1个人帮忙照料。而我们访问的另外3个村医报告说,最高峰的那一周,每天有50~60人打针(村医估计一个村大约有300人打针,占常住人口的1/5左右)。
村民在村卫生室输液(作者供图,下同)
打针的高峰从12月14日左右开始,持续了一周多。2023年1月5日,我们看到还有村民来打针,打针人数已恢复到平时数量。按照村医们的估计,95%的农民都感染了新冠病毒,也已基本恢复,我们元旦回到家乡,没有看到卫生室繁忙的景象。
据4个村医报告,村庄最近20天去世的人分别是0人(张村,1800人)、0人(坪村,1700人),2人(周村,1500人)、4人(军村,1400人)。其中,死亡人员绝大多数是有基础病的老人,大家将其作为“自然死亡”看待,和新冠病毒感染关系不大,也没有人测过抗原或核酸。全镇目前报告了一例不到40岁的年轻人去世的情况,原因是尿毒症,这是该乡镇最近20天去世的唯一年轻人。但是从医疗的角度,村医并不认为这是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村民们更不会如此认定。
村医还报告说,从村庄转诊的重症病人不多,一个村就那么几个。如果引发的基础病并不严重,村医就把病人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和县市医院,也是打针,不过那里很拥挤,没有床位、没有人照料,县医院也劝大家回到村里治疗。比如我的邻居,80岁了,有肺气肿,到市里医院拍片,双肺已经感染。市医院认为住院和在村都是打针,让她回村里治疗,医生上门服务。
问到“农村是否有普遍的恐慌心理?”村医报告说,“放开之前怕,开放之后不怕。”理由是:在放开之后,很快就达到疫情高峰,也没有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村民们也就很快没有了恐慌心理,回归到正常生活。
周村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曾经由于疫情关了好几个月,元旦期间又重新开放了。老人们表示,“大家都已经感染了,也都已经恢复了,没有必要再害怕了,可以继续正常地生活了。”周村还开始了夜晚的广场舞、舞狮舞龙训练,为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做准备。疫情过后,大家也终于可以过一个团聚的春节了。
大家开始为春节期间的节庆活动做准备
疫情防控,村医扛起了重担
村医是国家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在家乡的农村,村村都有“村医”,村医使用国家建设的卫生医疗室或自家房屋,为本村及附近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可以说,这次农村疫情防控,村医承担了主要的角色,为保障农村基本不缺药、农村不慌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村医是非常稳定的职业,也是令人尊敬的职业。我们访问的村医都是“夫妻档”,一般是村医问诊、开处方,其爱人负责配药、打针、护理等(也接受过基本的医疗卫生培训,具有相关资质)。
一个村庄的村医能够获得大约10-20万元收入,其中从国家获得的公卫服务、基药等补贴有2万元左右,可见村医大多数收入是个体经营所得。村医多接诊病人,就可以多获得收入,因此有很大的动力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但是,村医并不是完全为了收入才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长期在村的村医形成了一种责任感,他和这些农民是熟人、是亲戚朋友,从职业角度,他有照料这些留守人口健康的责任。也因此,相比于村干部,村医更能够得到农民的尊敬。
应对集中暴发的新冠病毒感染,群众相信村医,而村医也有能力应对。高峰期那几天,由于打针的农民太多了,村医非常劳累,不过即使自己也感染了,也在支撑,为群众提供服务。比如我们采访到的张村明医生,感染之后,睡了一晚上,服用了一副中药,第二天继续正常工作。她的爱人感染后发烧,忙了一天后晚上自己给自己打针,第二天照常工作。
村医在输液打针过程中,主要使用三类药物:一是抗病毒的,二是抗感染(炎症)的,三是加强营养的,都是平时最常用的。病人的打针天数不一,根据症状轻重判断,有的人一两天,也有人打了一星期。
农村打针的比例高,一是因为这已成为一种治疗习惯,比如发烧了,村医认为病情比较严重,需要打针;二是很多村民主动要求打针,他们认为吃药的速度太慢了,打针好得快。在这次疫情传播过程中,打针后治愈效果良好,减少了重症、死亡情况的出现,降低了疫情对农村弱势老人群体的冲击。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国台办:近期解放军演练是对台美勾连挑衅升级的严正警告
2023-01-11 12:34 台湾 -
两会时间·读图|2023年,上海立下哪些“小目标”?
2023-01-11 12:22 上海两会 -
30多位政协委员向政府部门提建议,为了哪些事?
2023-01-11 12:19 上海两会 -
聚焦2023上海两会|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3-01-11 12:15 上海两会 -
一分钟速读政府工作报告 | 9组数字透露2023年上海发展密码
2023-01-11 11:50 上海两会 -
聚焦|一键直达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3-01-11 11:45 上海两会 -
国台办:敦促民进党当局顺应民意,推动“小三通”全面复航早日实现
2023-01-11 11:30 两岸关系 -
让提案立得住、能办理、做得到
2023-01-11 11:13 上海两会 -
调查11省16村疫情:临近过年农村地区如何应对疫情?
2023-01-11 11:11 聚焦三农 -
文汇报社论 | 坚定信心,在通往春天的路上奋力奔跑
2023-01-11 11:10 上海两会 -
理解2023:新征程,上海能给人带来什么?
2023-01-11 11:06 上海两会 -
新的一年,在此许愿!@上海人,你的专属2023愿望清单来了
2023-01-11 11:01 上海两会 -
多地仍处于重症救治高峰,部分地区度过重症高峰期
2023-01-11 10:40 抗疫进行时 -
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来了!一图速览
2023-01-11 10:21 上海两会 -
上海确定2023年GDP增长预期:5.5%以上
2023-01-11 09:46 上海两会 -
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增长2万元
2023-01-11 09:21 共同富裕 -
上海市长:上海GDP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
2023-01-11 09:17 上海两会 -
-
上车前10分钟,甘荣坤烟还没点着,专案组就来了
2023-01-11 07:45 廉政风暴 -
我国西部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发电
2023-01-11 07:30 能源战略
相关推荐 -
毕节通报“记者被打”:3人被拘留,镇长被提名免职 评论 314“46.1%!在东盟这一市场,中国超越韩国跃居首位” 评论 120“全职儿女”和“掏空6个钱包买房”,哪个更啃老? 评论 441350余位专家高管联名:AI堪比疫情和核战,或灭绝人类 评论 653又来碰瓷?美军炒作“解放军战机南海拦截” 评论 397最新闻 Hot
-
毕节通报“记者被打”:3人被拘留,镇长被提名免职
-
“46.1%!在东盟这一市场,中国超越韩国跃居首位”
-
“全职儿女”和“掏空6个钱包买房”,哪个更啃老?
-
制造业PMI连续3个月下滑,什么信号?
-
“在华销售额每年以两位数增长,我们要重返中国”
-
“还以为真打起来了!”警报乌龙引民愤后,首尔市与中央政府各执一词
-
“我们寻求扩大对华接触,以解决面临的难题”
-
朝鲜发射失败后,韩国开始打捞:计划回收分析
-
曾指控拜登性侵的前助理寻求俄罗斯庇护:美国不安全
-
寻求结束孤立?阿塔最高领导人被曝首次与外国领导人会晤
-
俄大使质问美国:难道不明白?没人相信你们的口号
-
“中美需要真正的接触,安全经贸等纷争都是可解决的”
-
350余位专家高管联名:AI堪比疫情和核战,或灭绝人类
-
又来碰瓷?美军炒作“解放军战机南海拦截”
-
“这个世界受够了‘美国化’,要是中印能达成一致…”
-
欧洲与乌克兰正重拟“和平计划”,“以便争取中印等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