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图尔特·班纳:互联网时代财产权的终结
关键字: 互联网财产权著作权音乐采样信息免费随着财产权价值一落千丈,它将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技术记者与投资人爱思瑟·戴森(Esther Dyson)论证道:“明显的经济事实是,即使你能向它们收费,复制件的价格也将一路走低”,因为当制作和发行复制件的成本如此之低时,复制件的供给将超过需求,后者受到消费者拥有的有限时间的制约。因此,“生产内容的产业必须创造出销售复制件以外的方法来赢取利润”。
在财产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里,为什么还会有东西被生产出来?有些东西(也许数量还很多)可能因非金钱的原因被生产出来。尤查·本克勒预测“非市场的、非财产的动机和组织形式在原则上将对信息生产系统更为重要”。抱有商业动机的生产者将不得不销售持续的服务,而不是传统的产品。
《连线》(Wired)杂志创始编辑凯文·凯利(Kevin Kelly)建议道:“有价值的东西将变成由复制件引发的、在网络中结成的关系本身。当复制件的数量有细微增长时,关系的价值就如乘坐火箭般上升。”在纳普斯特最流行的时候,记者罗伯特·莱特(Robert Wright)设想着音乐家可以如何利用这一商业模式。莱特说:“乐队可以在网上免费发布他们的音乐,然后通过在演奏厅或小型俱乐部表演获得收入。但是,你会问,什么样的人会被吸引来从事音乐事业呢?那些热爱音乐的人,那些为数并不少的真正的艺术家。
在一个没有著作权的世界里,吉米·亨德里克西斯(Jimi Hendrixes)和埃里克·克莱普顿斯(Eric Claptons)照样继续玩爵士乐。”音乐产业已经有成功的范例:感恩而死乐队允许歌迷免费录制他们的演唱会,并通过销售演唱会门票获利。莱特总结道:“作为平衡,我期待后著作权时代能使名声和收入在音乐家中间更均等地分配——并且,在这个进程中,使这些东西与音乐的品质成正比。这有什么不好呢?”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被理解为中央集权化的军事—科学设施,但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科学的社会学完全改变了,计算机成为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继承人。【4】关于互联网财产的讨论充斥着欢庆共享、贬低私人权利诉求的乌托邦伦理。那些夸张地预测“财产死亡”的人可能已经将他们关于“什么即将发生”的期待与他们关于“什么应当发生”的偏好混淆在一起。但是,在网络世界里将没有财产权,或者至少财产权将大量减少,这种观点并不仅仅为那些天马行空的思想者所持有。它为许多清醒的法律人和学者们所共享,他们看到周遭的财产权摇摇欲坠,于是从新的网络化世界的本质中寻求解释。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确定,互联网意味着财产权的终结。联邦法院法官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Frank Easterbrook)指出,没有人能够预知如何最好地治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些信息通过免费的方式分配是最佳的,但有些则最好通过付费的方式来分配。伊斯特布鲁克建议道:“如果你以财产权为起点,你可以通过协商实现免费分配。而如果你以无财产权为起点,那么当付费分配是最优模式时,你就很难采取最好的解决方式。”
法学教授尤金·弗洛克(Eugene Volokh)承认,互联网上的信息可能是无体的、变动不居的,但“没有理由认为作品的动态性与原有的著作权原则存在冲突。著作权法的基本思想——补偿作者以使其得到创造的激励——既适用于静态作品,也适用于动态作品”。当商务部召集一个“知识产权工作小组”(Working Group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来解决相关问题时,小组的结论是,稳定的财产权对新作品的创造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商务部报告称:“现行著作权法仅需根据技术进步做出适当调整,以在汹涌而来的技术面前保持法律上的平衡。”财产权在互联网环境下广受嘲讽,但也许解决方案是进一步加强著作权。律师彼得·胡伯(Peter Huber)嗤之以鼻:“因为‘全世界工人团结起来’或者因为‘信息想要免费/自由’,所有界定边界的法律就将消失,这种预测绝对是错误的。”
也许,财产权将以难以预测的方式变革,在有些领域变得更强,在另一些领域则有所减弱。也许,过去使复制变得更加便利的技术变革,在不久的将来将使阻止复制变得更加便利,从而使著作权人能够像在他们所习惯的有形世界中那样主张在虚拟世界中的相同权利。所有人都同意,技术变革将对财产带来影响,至于这种影响是什么,人们却少有共识。
信息也想索要高价(原文为“Information Also Wants to be Expensive”。)
采样的黄金时代——或者黑暗时代,取决于您的立场——刚开始不久就终结了。第一个关于采样合法性的法院判决是1991年由凯文·达菲(Kevin Duffy)法官所撰写的。凯文·达菲法官是由尼克松任命的58岁白人法官,他对新技术带来的艺术可能性没有明显的兴趣。
这起案件涉及说唱艺人比兹·马基(Biz Markie)的歌曲《再一次孤独》(Alone Again)。这首歌包含了爱尔兰歌手吉尔伯特·欧沙利文(Gilbert O’sullivan)的《再一次孤独》(自然版)(1972年,这首歌在美国连续六周成为最畅销歌曲)中的一段极易识别的钢琴和声。达菲一开始就写道:“汝不应盗窃。”这也定下了下文的基调。下文彻底批判了这位法官所称的“对法律和他人权利的漠视”。
在回应“采样在音乐界是常见和被认可的实践”这一论点时,达菲表达的仅仅是震惊:“这一著作权侵权诉讼的被告竟然试图让本庭相信,在音乐界,盗窃现象是猖獗的,因此他们的行为也是可以被原谅的。”他总结道:“这一论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然后将该案移送美国司法部追究刑事责任。《再一次孤独》被禁止发行。比兹·马基将他的下一张专辑命名为《所有采样都已被消灭!》。
这只是由一位初审法官所作出的一个判决,不过,随后的案件都得出相似的结论。2005年,一个联邦上诉法院判决认为任何未经允许的采样,不管多少,都是对著作权法的违反。流行音乐已经改变了。音乐家们再也不能在一首歌里纳入数十首歌的采样,因为从大量著作权人那里获得许可既难操作又成本高昂。他们开始只在一首歌里使用一个来源的采样。在辉煌时期,采样曾经成为一种新的拼图式音乐,但现在它沦为对早期歌曲中为人熟知的片段的简单复制。如果说这是技术与传统财产观念之间的战争,那么,财产权取得了第一场战役的胜利。
- 原标题:财产权的终结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最后更新: 2018-03-29 09:15:32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54“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31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389“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27“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205最新闻 Hot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
微软总裁瞎操心:不让员工用DeepSeek
-
特朗普:美国与乌克兰达成稀土协议
-
特朗普祝贺:历史性时刻,美国的莫大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