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蒂芬·沃尔特:美国垄断了巴以和平进程的主导权,但均以失败告终
【文/斯蒂芬·沃尔特,翻译/观察者网 郭涵】
当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各自悼念死者、焦虑不安地等待有关那些失踪者的消息时,对许多人来说,将冲突爆发的责任推卸给对方是一种下意识的选择。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希望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哈马斯,后者无疑要对以色列平民遭受的可怕袭击负直接责任。至于那些更同情巴勒斯坦主张的人则认为,这场悲剧是以色列数十年来强占巴勒斯坦领土、长期残酷打压巴勒斯坦民众的必然结果。
另一些人则坚信,双方都要承担许多责任。任何认为一方完全无辜、另一方应负全部责任的观点,都已经丧失了公正判断的能力。
争论哪一方的过错最大将不可避免地掩饰其它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仅与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之间的长期冲突有松散的关联。然而,即使在当前的危机时刻,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这些其它因素,它们的影响可能会在当前冲突停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
取决于论者的立场,可以从多个角度追溯巴以冲突的起因(是西奥多·赫茨尔1896年的《犹太国》一书?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1936年的阿拉伯起义?1947年的联合国分治计划?1948年的阿以战争还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但我会从1991年开始说起,当时美国成为中东事务无可争议的外部力量,并试图打造一个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区域秩序。
在这一大背景下,至少有五个关键事件或因素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两周发生的悲剧。
第一个事件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及其影响:马德里和平会议。海湾战争以震惊世人的方式展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和外交技巧,消灭了萨达姆·侯赛因对中东地区力量平衡构成的威胁。随着苏联濒临解体,美国牢牢占据了中东事务的主导地位。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时任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以及一个经验丰富的中东政策团队抓住机遇,在1991年10月召开了一场和平会议,邀请到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埃及、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约旦/巴勒斯坦联合代表团。
1991年在马德里召开了讨论巴以冲突问题的和平峰会
虽然这次会议没有取得具体成果,更不用说最终达成一份和平协议,但它为正式构建一套区域和平秩序奠定了基础。如果老布什能在1992年赢得连任,他的中东政策团队将有机会继续推进未完成的工作,最终可能取得引人遐想的结果。
然而,马德里会议也有一个致命缺陷,它埋下了许多在未来会引发麻烦的种子:伊朗没有被邀请参会。伊朗对自己被排除在外的反应是组织了一次“拒绝主义者”势力之间的会议,并与巴勒斯坦方面——包括哈马斯与伊斯兰圣战组织等此前被伊朗忽视的团体进行了接触。正如特里塔·帕西(Trita Parsi)在其著作《背叛的联盟》一书中指出:“伊朗自视为区域大国,期待会在事关中东局势的谈判桌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马德里会议“不仅仅被视作要讨论巴以冲突问题,也是塑造中东地区新秩序的决定性时刻”。德黑兰对马德里会议的反应主要是出于战略考虑,而非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此举试图向美国和其他国家表明,如果那些国家不照顾伊朗的利益,伊朗就会破坏他们建立地区新秩序的努力。
事实正是如此,自杀式爆炸袭击和其它极端主义暴力行为干扰了《奥斯陆协议》的谈判进程,也削弱了以色列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支持。随着时间推移,和平依然显得遥遥无期,伊朗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哈马斯与伊朗之间的联系则日益密切。
第二个关键事件是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与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这两件事的致命联系。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决定同巴以冲突之间没有多少关系,尽管复兴党政权下的伊拉克曾以多种方式支持巴勒斯坦人的事业。小布什政府认为,推翻萨达姆政权将解决伊拉克藏匿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提醒对手美国的力量有多强大,在更宏观的层面打击“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并为整个中东地区启动激进的民主化转型铺平道路。
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代价高昂的伊拉克泥潭和伊朗战略地位的显著提升。沙特与其他海湾国家对这种改变区域力量平衡的结果感到震惊,将伊朗视作共同威胁的看法开始以重要的方式重塑地区关系,包括导致一部分阿拉伯国家改善同以色列的关系。对美国操纵“政权更迭”的做法产生的担忧同样鼓励伊朗追求发展潜在的核武器能力,这导致伊朗提炼浓缩铀的能力不断提高,所面临的美国和联合国制裁也越来越严厉。
回过头来看,第三个关键事件是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影响深远的决定:放弃了2015年与伊朗达成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并转而对伊朗采取“极限施压”政策。这一愚蠢的决定产生了几种不幸的影响:伊朗得以重启核计划,并相比过去更加接近拥有实战化的核能力;美国的“极限施压”政策导致伊朗开始袭击波斯湾和沙特的石油运输及加工设施。此举向美国表明,试图强迫伊朗屈服或者推翻其政权的尝试并非毫无代价或风险。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这些事态的发展加剧了沙特人的担忧,并增加了他们对发展本国核工业基础设施的兴趣。如同现实主义理论预测的那样,对伊朗日益增长的威胁的看法促使以色列和几个海湾国家之间启动了悄无声息但意义重大的安全合作。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上海市长龚正会见日本凸版光掩模有限公司社长二宫照雄
2023-10-26 07:44 -
中国和哥伦比亚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2023-10-26 07:09 观察者头条 -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活动在朝举行
2023-10-26 07:09 -
李强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2023-10-26 06:56 中俄关系 -
终于选出…迈克·约翰逊当选美国众议院议长
2023-10-26 06:54 美国政治 -
内塔尼亚胡:以色列正在为地面行动做准备
2023-10-26 06:54 巴以恩仇录 -
黎以临时边界多地发生交火,黎真主党已有超40人死亡
2023-10-26 06:54 -
在以方咬定的“关键证据”上,美媒发现了不对劲…
2023-10-25 23:24 巴以恩仇录 -
“即便美国是盟友,我们也忍不了!”
2023-10-25 23:04 美国一梦 -
“拜登政府正为最坏情况做准备”
2023-10-25 20:17 巴以恩仇录 -
两国元首宣布,将中哥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2023-10-25 20:04 中国外交 -
哈萨克斯坦辟谣:哈没有开设任何“北约中心”
2023-10-25 20:04 -
第四位,美国共和党推出众议长新候选人
2023-10-25 19:52 美国政治 -
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活动在平壤友谊塔举行
2023-10-25 19:39 中国外交 -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访问阿联酋
2023-10-25 19:29 巴以恩仇录 -
“沙特拦截了飞向以色列的导弹”
2023-10-25 19:21 巴以恩仇录 -
“美方‘高度确信’加沙医院遇袭是巴勒斯坦火箭弹所致”
2023-10-25 17:35 巴以恩仇录 -
以色列跟联合国杠上了?
2023-10-25 17:34 巴以恩仇录 -
中国集装箱船有嫌疑?外交部回应
2023-10-25 15:54 -
已有2100多名在以中国公民安全顺利回国或离境
2023-10-25 15:51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52“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7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32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8“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又作妖,美议员要提案强制英伟达芯片植入定位系统
-
“普京接受了邀请”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