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逸:成都49中事件反思——流量汹汹,真相如何与舆情赛跑
最后更新: 2021-05-14 08:29:54【视频/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今天加更的是一个让人感到沉重的话题,源于一次不幸的事件。5月9日,一位高中生在成都的一所学校坠亡。从那时起到13日的上午,随着详细的、全面的调查材料,包括监控视频的发布,为这件事情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在过去的5天、差不多120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一场可以称之为“茶壶里的风暴”。一场网络空间的风暴急速涌现,各种力量在线上和线下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互动。
这件事情因此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当下中国如何有效应对网络实施治理、如何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缩影。它让我们直面挑战,也让我们看到了中间蕴含的机遇、以及持续不断涌现的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在这里我想讲几点。第一,你看到了什么呢?借助于发达的碎片化社交媒体平台、信息的高速涌流,民众随时可以成为一片被动员起来的海洋。不管主动发起者基于何种意图,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动员的机制是基于人最朴素和美好的愿望。用比较正式的话来讲,这种愿望就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之所以投身其中,想寻找事件的真相,是因为一个朴素的认识:它涉及到了生命,涉及到了下一代,涉及到了孩子。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当出现了意外,无论是为人父母者,亦或者没有直接相关利益的围观路人,在内心深处总有那么一丝善良的冲动。我们想知道未来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这种情绪是人类共有的,也是非常美好的。但这种情绪往不同的方向上发展,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视频来源:川观新闻
于是,我们看到了第二点:情绪是可以被叙事引导的,而这个叙事中就涉及到了有效信息的供给。在事情发生之后,各方,包括家长、学校、当地的政府部门,大体上在5月11日,也就是72小时之内,完成了第一轮信息的发布。然后全网的各种新媒体对这一轮信息展开了自己的解读,而这种解读诱发了一波巨大的舆情。
在这个解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呢?首先,大家都在追逐细节,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去还原真相。第二,不同的行为体在网络空间采取行动的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当不同的群体进入舆论的场域,展开互动,甚至可以用“博弈”这个词来形容,产生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就冲上了热搜,随后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
因为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大家不仅有一个同步观察的过程,而且随着线下真实事态的发展,还能开启某种意义上的“上帝模式”对它进行复盘。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行为体介入了其中:有直接当事方、非直接利益相关方、甚至还有具有显著的、某些圈层动员能力性质的一些行为体。它和我们当下的流量经济的生态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在以往所谓的网络空间群体性事件当中,这是较为罕见的,是一种新的现象。
它所带来的流量的涌动、议程的塑造、对话题的推送传播、在境内外不同网络空间与场域中的震荡、对话题的碎片化精致加工,都值得注意。比如说,可能一开始一个消息是说当事人也许在监控中没有看到那一段或者某一个时段的视频。原话可能是:“我没有看到这段视频。”但是,就像大家玩的耳语传播接龙游戏那样,这句话传了几圈之后就变成了“视频已经被删掉了”。再往下的加工就是“之所以一开始两个小时不让进去,就是为了腾出时间去删掉视频”等。
你可以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类似信息。然而,成于互联网,也败于互联网。你可以很轻易地对信息碎片进行加工,但你加工过的所有信息碎片都会留下痕迹。这种加工有些可能是出于义愤,想彰显自己的正义感;有些,不是很客气地说,或许是一个吸引流量的有效工具;再有些,基于过往的经历、表达的内容、以及在境内外网站的互动,你会发现就是客观意义上的别有用心的势力。也许他人在境内,但是心向往境外。这些共同汇聚到了一起,形成了一波浪涌。
第三,至关重要的特点出现了。让子弹飞一会需要时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恰恰是一个需要珍惜的资源。各种力量都在为时间赛跑、与时间赛跑,以争取跑在时间的前面来塑造议程。某些情况现在还有待继续深度挖掘,也许未来我们能获得更多的详尽材料。但从中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的聚合不仅是线上的聚合、线下的聚合、还有一些力量,比如之前在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关闭过程当中引发风波的某些人在大陆的“朋友”,他们将此事视作某种机会。
于是,在5月11日的晚上,我们看到了令人震惊的视频。为什么?因为视频里不是常见的聚集。说实话,群体性事件大陆网民也见得多了,我们这次又看到了熟悉的剧目。用美国研究社会抗争运动的学者Charles Tilly的话语来说,就是那种有标志、有符号、有一致性的口号、有行动能力、有分工、有冲突、有对抗、精心塑造的drama。
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确凿的信息去获取视频当中出现的每一个个体的真实身份,但是我们从这个场景感受到了熟悉的味道。
2019年在香港,我们看到过类似的场景;在更久远的过去,我们看到全球各地“享受”过来自某一个国家空头的普世价值“礼包”的地方,多多少少也出现过类似的场景。但是,这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既不是黑色的,也不是白色的,而是灰色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个过程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当有些力量将这样一个冲突性事件所诱发的民众正常的情绪导向一个负面的方向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里面涉及到三个行为体。第一,当事方,尤其是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以学校为代表的直接当事方。对于他们来说,面临的考验是极为艰巨的,因为内部正常的运行流程所需要的时间必须和舆情的发酵进行赛跑。如果让网上塑造虚假信息的行为体跑在了前面,议程就会被劫持,事情就会被扭曲。但是客观上,这种线下的流程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说要让子弹飞一会儿。这个时候谁为他们站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去正确地争取时间?我说得很清楚,不是袒护,不是包庇,是“正确地争取时间”。
有两类行为体:一个是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对抗那些疑似,或者显著不怀好意的力量的那些媒体;另一个是网民。网民也要选边站,你站哪边?你可以追求真相、可以要求正义、可以提出所有的不满、质疑。但是提出这些不满和质疑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完善它,让它做得更好。
没有记错的话,5月9日的事件出现后,11日上午出了两份声明:教育系统有一份声明,警方也有一份声明,但这两份声明引发了广泛的批判。批判也有不同的方式,很多人喜欢那部神剧《让子弹飞》,里面有一个经典的场景:两把枪一把顶在自己头上,一把指向对方。一般认为,这可以解读为非常著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不是自杀,批评也不是杀人。它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同志,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涉及到什么?治理体系需要配合。什么叫配合?对于媒体和在中间扮演各种角色的活跃网民而言,这里有两个选择。
你需要对官方发布的信息进行解读。官方发布信息是有很多限制条件的,涉及到隐私、能力的有限、走程序需要时间等一系列因素。有两种解读的方法,第一种是建设性的批评,告诉他们这里面有哪些地方是写得不对的、写得不对的地方如何进行完善、下一步应该在哪些方向给出进一步的细节。或者媒体可以走访,官方没有提供的信息媒体能不能补充完善?
我至少看到了一家媒体后面发了不少批评的东西。我对这家媒体本身立场也不是特别认同,但是它至少去采访了当地的医院,搞清楚了在网上争议的一个焦点,就是救护车接到救护电话的呼叫时间、赶到现场的时间和离去的时间并不存在延迟。事发之后20分钟到了现场,发现没有生命体征后回去,并不存在见死不救的问题。
监控显示救护车19时06分到达坠楼现场紧急施救
很多媒体对前面两份通报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有没有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帮助去澄清一些事实?以确保给线下的调查流程争取更多的时间?在未来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思考的问题。
当然有人会说,这样的媒体行为需要当地的配合、支持,需要治理体系内给予媒体活动以相应的空间。显然这应该构成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进一步系统性完善、更新和提高的重要工作方向和努力目标。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我驻印大使:中企正加紧生产4万台制氧机,争取尽快交付印方
2021-05-02 11:0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东京奥运测试赛:中国女排3比0完胜日本队
2021-05-01 20:20 -
日增超40万例,莫迪跑去祈祷
2021-05-01 15:1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汤蓓:新冠病毒溯源,该做的中国政府都做了
2021-04-27 09:13 中国论坛 -
澳方撕毁“一带一路”协议 外交部:澳方自身信誉严重受损
2021-04-22 15:43 中国外交 -
中国考虑派维和部队?美国防部这回答…
2021-04-20 22:01 美国政治 -
未婚才能演,合理吗?
2021-04-20 19:43 -
71集团军某合成旅穿戴新单兵作战系统演训
2021-04-19 16:52 习主席带领我们强军 -
FBI前翻译暴露了:我们想要再打造一个台湾
2021-04-12 22:58 中美关系 -
“世界将为之颤抖”,记者到场一看…
2021-04-12 16:41 美国一梦 -
BBC“自曝”式提问,华春莹笑了…
2021-03-26 17:05 -
华春莹: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超越美国,而是超越自我
2021-03-26 16:38 中美关系 -
华春莹拿出照片:中国美国,到底谁在强迫劳动?
2021-03-25 16:03 中美关系 -
华春莹笑问BBC:你是觉得美英的确该被制裁,对吗?
2021-03-23 17:19 中国外交 -
西藏军区直20高原复杂地域飞行训练
2021-03-21 08:30 -
中美安克雷奇第一次外交交锋,拜登政府完败
2021-03-19 23:47 中美关系 -
“当总统哈里斯和我......”
2021-03-19 16:38 美国政治 -
-
决定大国兴衰靠政治领导力,而非政治制度
2021-03-11 08:19 观学院 -
相关推荐 -
洪森:北约正走向亚太,令人担忧 评论 38财政部:多地现财政紧平衡,整体来看健康安全 评论 113今年香会现场:中美如何“交手”? 评论 157乌军开始“反攻”了?俄国防部称击退“大规模进攻” 评论 242“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通过产品验证鉴定 评论 380最新闻 Hot
-
洪森:北约正走向亚太,令人担忧
-
“乌克兰在俄境内建立特工网,这就是他们干的”
-
今年香会现场:中美如何“交手”?
-
沙利文放风:期待在“某个时候”拜登能与中国领导人会晤
-
新加坡防长:日本得做点啥,让中国放心
-
涨价8%以上!土耳其将再次提高黑海海峡通行费
-
英国首相访美期间,要为他“拉票”?
-
“美国严重短缺,向中国药企紧急求助”
-
他点赞的“反变性”电影遭限流后,推特安全主管辞职
-
5G对华依赖度降不下来,“制裁”华为代价有多大?
-
印度耗资百亿卢比的大桥又塌了
-
乌军开始“反攻”了?俄国防部称击退“大规模进攻”
-
他倒打一耙,叫嚣中国“侵略”美国
-
“中国是最重要贸易伙伴,德国在亚太这么干,是在走钢丝”
-
“20余国情报官员在新加坡会晤,包括中美”
-
波兰武装组织宣称“参与袭击”俄边境,波官员紧急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