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善波、吴帼宝:回顾香港三年防疫,躺平了吗?
5. 对香港应对疫情政策的分析
香港在百年前曾有过处理鼠疫的经验,但目前的政府在抗疫上的经验非常有限,特别是面对一个全新的病毒Covid-19。因此疫情2020年初在内地爆发之后,香港的基本政策就是跟随内地的做法。这种政策的主要动机就是香港要尽快争取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因此需要满足内地的要求,达到“清零”。
内地对疫情采取“动态清零”的严格政策,“外防输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包括来自港、澳、台的入境人士采取严厉的管控办法。香港有巨大的动机要跟随内地的做法,争取“清零”,才能让几十万惯常往来粤港的港人,以及大量内地访港的游客及商务、公务人员恢复正常活动。这一政策在开始的两年基本上是成功的,在这段时间内的四次爆发,相对都不严重,每天只是几十个案,最多也只是过百,基本上在一两个月内就回归平稳,即每天不是“清零”,但只有几个个案,这后来被确定为符合“清零”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中央准备在今年年初恢复两地的正常通关,但因为香港疫情随即大爆发,不单通关被叫停,香港的防疫政策亦被迫作出重大调整。
香港第五波爆发的教训,是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的高危群组重症很多,导致香港的医疗系统崩溃,病床不够,救护车不足,病人的死亡率升高。政府随即将鼓励老年人打疫苗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但成效有限。随后又出现儿童感染死亡的个案,因此鼓励父母让儿童打疫苗,也成为当前的一个工作重点。因为大量个案的出现,原来的管控措施已出现落实上的困难,政府被迫大幅度调整各种抗疫防疫政策。
政策大变的另外一个理由,是7月新政府上台后,经过两年多的打击,商界(特别是与旅游业有关的行业)大力鼓动舆论,向新政府施压,要求放松对外来人士的入境限制,导致了政府一连串的松绑行动。政策改变的前提,当然是根本性地改变了两年多来的政策考虑的重点,也基本上放弃争取与内地正常通关。
恢复与内地正常免隔离通关,是香港的迫切需要,对民生及经济都有重大影响。由香港进入内地困难的问题,疫情开始至今一直未获得解决,政府对此并没有话语权。香港政府认为在香港不可能引入全民强制检测的举措。没有这一基本手段,就谈不上“清零”。最后认命,虽然口头并不承认,接受做不到“动态清零”的现实。
疫情后的香港街头。图片来源:ICphoto
新一届政府决定放弃争取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先对外放松入境限制。直到中央发布了“新十条”后,内地抗疫防疫的态度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在各种措施陆续被放松后,社会对与内地恢复免隔离通关亦有了新期望。这方面流言很多,情况仍在发展中。
第五波爆发的一个教训,是外防输入的失败,后果可以很严重。这次失败引致新病毒变种Omicron(奥密克戎)进入香港。因其传染力强,迅速引发每天数万个个案的情况,这会是目前香港及内地在新政策——对外开放,对内放松管控的情况下,需要面对的一个危险及问题。
香港政府处理疫情的另一问题,是缺乏危机意识,缺乏整体的计划和长远的应对规划。处理的手法基本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时反反复复,表现得毫无章法。
第五波疫情爆发时,出现大量病人在医院外露宿等候入院的情况,而多间养老机构出现的大爆发,令大量没有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死亡。对于染疫而居家隔离的市民,全无准备,支援自然亦严重不足。疫情初期叫停堂食的政策,导致大量上班工作的市民,要坐在路边吃盒饭,引起社会猛烈的批评;在接种疫苗服务需求不足时,随意削减疫苗接种站,跟着又引入“疫苗气泡”的新政策,推动市民接种疫苗,结果随即出现接种服务不足的情况,政府又要匆匆狼狈地增设接种站。这些都是政府缺乏危机意识及整全计划的例子,造成市民不满的重要原因。
香港三年来的抗疫防疫政策,包括新政府近半年来的对策,虽然不算是个抗疫防疫的好典范,但是其中有些做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香港首先取消了对入境航班不合理的熔断机制。内地11月宣布的“20条”也跟随了这个做法。新一届特区政府比较做得好的地方,是在一些具体的、不合理的措施上,迅速拆墙松绑,如取消对由内地入境人士的各种限制及要求。内地在这次爆发前,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对从内地入境的人士根本不应该有任何限制。
6. 两地政策上互动的情况
疫情的头两年,香港基本上是努力跟随内地的抗疫防疫政策。但因为社会条件不一样,香港无法执行全民强制检测,也不可能执行像内地那样严厉的大范围封控政策。因此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调整,如只隔离确诊者及其家庭,对周边范围的居民,也只进行一次强制检测,不限制活动。
直到内地“新十条”之前,香港基本上是跟随内地的做法,在遇到做不到的情况时,则作出调整。但到新政府7月上台后,在商界及舆论的压力下开始转向,对疫情基本上放弃管控,但并没有放弃一些检视及跟踪的措施。
香港特首李家超宣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放宽社交距离限制(图片来源:ICphoto)
上月在内地发生的情况,使两地的疫情处理手法出现对调。内地大量引进香港7月后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容许确诊者在家中自我隔离,鼓励使用抗原检测,但内地不要求当事人像香港那样上报。内地不单止出入禁止要求查验核酸捡测(这香港原来就没有),更是完全放弃使用健康码。应该说以前是香港跟内地,从这个月开始,是内地学香港,而且走得过了头。最后的结果如何,除了已见到的情况外,尚待观察。
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两地的新政策都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香港放松境外人士入境的限制,结果是外人来港并没有多大的增加,与正常的情况仍然相差很远。激活的是港人到外旅游,对本地的经济活动,除了旅行社外,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有害。外国人不愿意来港的理由,很可能是在确诊阳性后,仍有隔离的要求。这情况在内地已不出现。因此,商界仍然呼吁要放弃全部强制性的防疫措施,实际上争取躺平,对这争议仍然未有定案。
内地大幅度放松防疫措施,期望恢复社会及经济活动的常态,但出现的结果是群众怕感染,足不出户,街上及商场空空如也。这情况可能只是短暂的现象,到爆发的情况平淡后,市民的生活及社会的经济活动会恢复如常。
7. “清零”、“动态清零”、共存与躺平,几个基本概念的澄清
内地及香港在互动的情况下,走向新的防疫对策,先后将工作重点由管控,防止扩散,转移到处理重症,压低死亡率。这一改变引起了各方的议论,国家是否已放弃执行了三年的“动态清零”政策, 用“躺平”的态度应对疫情了呢?香港早已放弃争取动态清零,内地在“20条”后,这个词也不再提了,如何理解新政策的整体意义,首先要为这几个常用名词的定义,作出澄清及规范。
“清零”,后来调整为“动态清零”,是因为一些人对清零的误解,以为清零就是不会再出现个案,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国家仍与外间有多方面的往来,无论是人,还是货物、运输器械。外防输入不可能万无一失,因此外防输入是一个长期工作,因此清零实际上是动态清零。
但目前香港的做法,已不再寻求清零,但这也不一定是“躺平”。有观点认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并没有真正躺平的抗疫防疫政策,因为多多少少政府都有相应的举措处理疫情,这是个歪理。想抹杀这争议重要的根本分歧,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与病毒“共存”这说法。
在西方国家采取躺平的政策下,新冠病毒很可能会长期存在,不断出现变种,有些是越来越没有杀伤力的,也有可能是更恶劣的。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如果成功落实动态清零政策,国家全无个案,现实是也要同病毒“共存”,因为病毒广泛存在我们国家以外的地方。如何共存,仍是一个难题。
所以是否共存不是一个问题,鼓吹共存的人,实际上是认为动态清零不可行,或成本太大,应该放弃,改为采取躺平的对策。躺平政策实际上就是没有对策。准确的说法,就是当局应对疫情,不是没有政策,如劝导群众打疫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检测等,而是基本上,对群众不采取任何强制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躺平”与“不躺平”是有根本性分别的。
8. 一些问题的分析
抗疫防疫的政策,本质上是个政治性的决定。是根据科学、医学的事实及道理,及其引申出的各种抗疫防疫措施、要求,以及对这些措施会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反响的评估,在这个基础上,对两者作出的一个平衡、取舍的判断。这基本上是一种政治决定,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判断。
在全球抗疫防疫的战线上,也形成一个政治矛盾。各个国家采取不同的办法,但结果是互相影响。这些差异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制度竞争,国与国之间能力的比较,族群、文化优劣的比较。我们不能否认在国际层次上出现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媒体上非常清楚地看到这种斗争现象。
在内部,抗疫防疫政策造成的矛盾也不少。除了对政策的不同意见外,也涉及一些本来就对政府不满的人,利用这事作为发泄的借口。更实在的,是防疫防疫涉及一群利益由关者,如制药公司、医学用品供应企业,均直接卷入这些争议之中。用这个药物,不用那个药物,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因素使得有关防疫抗疫措施的讨论,常常并不建基于简单的道理及事实上。
这些矛盾在信息的平台上,常常出现激烈的消息战。真实的、有诚意的讨论,争议不少见,但虚假、有倾向、有利益背景支持的消息、资料、论述也不时出现,混杂在各层次的讨论中,使得很多时候讨论未能向健康的发展,也在大众中引起不小的混乱及不必要的分歧。
9. 前瞻与走向:几个基本问题:
(1) 应对病毒变种
本港及外地感染个案大增,病毒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让变种病毒出现的机会大增。这不单是指香港的情况,在不少与我们来往多的国家和地区,均采取躺平政策,出现病毒的新变种层出不穷,全球各地的风险也成为内地及香港的风险。香港及内地如果完全放松外防输入的政策,输入外来的,或自身出现变种的风险大增。病毒不断变种是一个自然现象,新变种的传播力和杀伤力会增加或会减弱,也完全是偶然的结果,无法预料和推测。
(2) 后遗症
在感染新冠病毒案后,出现后遗症是个问题,虽然仍然未有一个很清楚的结论。根据世卫及其他国家的观察及研究,感染者痊愈后,不少人都出现各种各样的后遗症(长新冠),长新冠的情况尚未完全清楚,但有些症状可以非常严重,如脑部能力退化、呼吸功能出现问题等。让病毒广泛流传,即使当下的流行病毒株不会造成过多的重症及死亡,但病者痊愈后出现后遗症,仍是社会要面对的一个不明确的风险,将来或会对医疗系统带来重大的压力,这个问题不能轻视。
(3) 信息战线
因为对病毒的认识,仍然有一定限度。各种情况也不断变化,有关的信息非常混乱。加上疫情不断变化,政府宣布的措施亦不断有变,更有人蓄意制造混乱,不时发放假消息,或无根据的说法。在这抗疫防疫复杂的环境中,群众非常难适应,对自己面对的一些情况难作出明智的决定。故此,一个权威又及时的信息来源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的情况,各地都做得不太理想。
(4) 常态化的准备
对疫情的进一步发展,有两个极端的不同说法。一个是病毒杀伤力会变得越来越小,疫情会常态化,变成另外一种类似流行性感冒的季节性流行病。这是一种可能,但并不是必然。更加大杀伤力的病毒变种,也有出现的可能,这纯是一个偶然、随机的事件,不可不防。
无论如何,对这病毒的管控常态化,都要有一个准备、预案,抗疫防疫政策不能只是见一步行一步。在这方面的工作,内地与香港的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10. 结语
新冠病毒疫情的出现,直接冲击到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环境及社会情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面对的病毒只是同一种,大家的经验有很多可以互相参考,互相学习的地方,但过去三年里,现实情况看来并不是这样。香港与内地同在一条船,两地关系密切,在这问题上,无论是现在,或是面对的将来,都需要有更大的互动及合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同志逝世
2022-12-26 06:51 -
转阴后为什么总觉得累?专家:身体约2-3周才能恢复
2022-12-26 06:51 抗疫进行时 -
杭州警方通报“女子赠药遭踹门”:受赠方以道歉信方式致歉
2022-12-25 22:29 -
上海警方:4人非法销售抗原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22-12-25 20:53 依法治国 -
上海:聚焦医疗救治关键环节和重点人群,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
2022-12-25 19:47 抗疫进行时 -
专家:与公众感受脱节的数据已无现实意义,应公布疫情本身数据
2022-12-25 19:23 抗疫进行时 -
新疆伊宁坍塌事故18人暂时失联,已确定具体位置
2022-12-25 18:33 安全生产 -
国羽功勋教练王文教病逝
2022-12-25 17:44 -
女子称赠药给邻居,对方不满延误踹门辱骂
2022-12-25 17:33 抗疫进行时 -
长沙开启上门核酸采样后爆单,发文致歉
2022-12-25 17:16 抗疫进行时 -
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张金哲院士逝世,享年102岁
2022-12-25 16:18 -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叶轮机械气动力学专家王仲奇逝世
2022-12-25 16:09 -
浙江:日新增阳性人员数已破100万
2022-12-25 15:28 抗疫进行时 -
“阳”过多久能打“第四针”疫苗?专家:6个月
2022-12-25 14:51 抗疫进行时 -
逃离深圳教师岗的985毕业生:等不到公租房,请不到带薪假
2022-12-25 14:46 -
自来水测抗原现两道杠?北京自来水集团辟谣
2022-12-25 14:24 抗疫进行时 -
新疆一金矿坍塌18人被困,应急管理部派出工作组
2022-12-25 14:06 -
杭州:120日均出车900余次,为去年同期3倍以上
2022-12-25 13:46 抗疫进行时 -
广州:出殡业务原则上延至明年1月10日后申办
2022-12-25 12:47 -
云南:购买退热类药品及抗原,需实名登记
2022-12-25 12:35 抗疫进行时
相关推荐 -
“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83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104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97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74最新闻 Hot
-
“共和党人气坏了,但碍于特朗普只能保持不安的沉默”
-
美媒放风:特朗普考虑大幅下调对华关税,或降至50%-65%
-
“纯关税壁垒最粗暴,欧盟快和中国谈吧”
-
总计7亿欧元,欧盟对苹果、Meta“罚酒三杯”
-
“俄乌都得在领土上让步,再不同意美国就退出”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美国着急放风“即将与日印达成协议”,其实只是…
-
通用电气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