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烨:中国要避免重蹈美国经济“虚拟化”的覆辙
最后更新: 2022-10-20 10:53:08【导读】 当美国开始迫切地推动工业价值链各部分回流,在大基建计划上“抄中国的作业”;当全球化遭遇危机,众多新兴国家因没有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而陷入困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次显示出经济的韧性和底气。
今天的中国,能给特斯拉这条鲶鱼一片广阔的水域,美国却很难做到。实业强国,我们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本文是《实业强国:中国制造自强之路》一书的序言。这本书通过23个核心产业的故事,勾勒出中国实体经济这张大网的结构,求索中国制造的自强之路。
【文/沙烨】
大基建计划“向中国学习”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经的“世界工厂”美国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痛定思痛,反思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弊病。从奥巴马、特朗普到拜登,三任美国总统,力图重振美国制造业。
奥巴马的一系列政策,核心是减税和补贴。特朗普更具有对外的威胁性,除了减税,他还动用关税,挥舞制裁大棒,试图强迫生产线搬回美国。但事与愿违,贸易战非但没能让“美国再次伟大”,还反噬了美国制造业,铁路货运与出口的下滑是最明显的指标。
拜登将重心转回对内措施。虽然“与中国竞争”的目标是不变的,但他把希望寄托在基建投资上,签署了1万亿美元基建法案,宣称要修10万公里的公路,建1500座桥、50万座充电站。“与中国竞争”看来其实是“向中国学习”。如果说福耀玻璃的《美国工厂》纪录片展现了美国企业高管学习中国经验的浪潮,那么大基建计划则是美国政客对中国模式的一次照猫画虎。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在努力沿着制造业价值链往上爬。而占据价值链顶端的美国,无力将价值链继续升级,反而选择逆向补全自己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也就是拜登所说的“确保从航空母舰甲板到高速公路护栏的钢材,都是美国制造的”。
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下滑,而中国的科技创新却迎头赶上。1953—2002年的50年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率几乎是GDP年均增长率的两倍,在鼎盛时期,美国的研发投入可以占到全球的70%左右;联邦政府始终是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者,比例在57%~71%。但正如《实业强国》第一章所描述的,如今,无论是美国在全球研发投入中的占比,还是联邦公共投入在美国研发投入中的占比,都大大下降了,前者为30%左右,后者仅剩25%左右。发达工业国家开始走向存量知识再利用的创新,而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基础研究热潮退却,使价值链进一步产生革命性升级的空间变小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化的危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史学家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在2000年就富有远见地写出了《全球化的终结》(The End of Globalization)一书。他认为,自由贸易无法长久,全球化-国家化的周期就像钟摆,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涨的保护主义诉求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无论全球化的终结是否为必然的结果,人们对全球化的问题已经观察得越来越清楚。过去70多年,完成工业化、上升为发达国家的国家不多,其人口少之又少,全球化没有为世界多数人口带来福音,而国家解体则注定是苏联、南斯拉夫联邦等国家的悲剧。
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终究玩不转
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即便像乌克兰一样继承马达西奇公司、安东诺夫设计局、南方机械制造厂、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又称黑海造船厂)这一众世界顶尖技术企业,也会因缺乏配套设施,而终究玩不转。而像巴西、墨西哥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不能在国际分工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把工业建立在依靠大量外资企业的基础上,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将研发外包给印度等国的美国制造业代表波音所遭遇的困境,则与上述例子体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对称,同样证明了全球化的不可持续与对民族产业的伤害、崩解。不妨用“高收入陷阱”来形容如今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需要工业价值链各个部分回流的美国。
实体经济对数字经济、虚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比如,中国如果没有基建优势与物流便利,就没有电商的繁荣。但实体经济内部,不同产业链条上各环节与链条之间的分工协作,由此编成的一张张内循环或外循环的网络,却往往被忽视。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工业体系中的一颗颗明珠上,并讲述这些传奇企业的神话时,容易忘记整个结构的重要意义。正如马达西奇如果在中国,肯定和在乌克兰是不同的命运。离开了这个结构带来的产业集群协同效应,明珠也会黯然失色。重振美国制造业不是靠振臂一呼就能实现的。今日的中国能给特斯拉这条“大鲶鱼”这样一片“水域”,美国现在能吗?
当美国开始重新“拼实业”的时候,回顾并考察中国制造的自强之路,恰逢其时。本书用23个核心产业的故事,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实体经济这张大网的结构,从基础的原材料到高端的光刻机,都尽量帮读者抓住重点,看懂每个产业的运行逻辑。书中用有趣的故事和简明的数据,讲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
从2011年观察者网创立以来,一些富有家国情怀的理工知识人聚集于此,以甬温线动车事故的舆论争议为契机,从科学、技术和战略角度正面支持中国高铁发展,形成了“工业党”这样一个群体和话语阵地。关注中国工业发展,是观察者网的一大特色。在这里,除了有智库学者的发声,也诞生了科工力量这个垂直栏目。本书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组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长期积累的成果,愿和更多关心中国制造的有识之士共同切磋、探讨。是为序。
这本书讲述的是我国工业制造领域23个核心产业的故事,既包括粮食、石油这样的基础产业,也包括电动汽车、工程机械、光刻机、航天发动机这样的高端制造产业。书中从历史源头出发,厘清每个产业背后的历史脉络和发展逻辑,分析我们在哪个环节被“卡脖子”、在哪个环节已经领先,梳理在全球背景下我国各产业所处的位置及处境,并寻找出路、提出对策和建议。在23个产业的故事中,既有从一穷二白到全球领先的骄傲,也有仍然在被“卡脖子”的焦灼,本书生动讲述这些细节。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细节、关键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我国拼实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帮助每一位关心中国经济的读者理解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的真相,具有长久的阅读和传播价值。
- 原标题:“中国要避免重蹈美国经济‘虚拟化’的覆辙” | 沙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孙甜甜 
-
普京宣布乌东四地进入“战时状态”,拜登回应
2022-10-20 10:41 乌克兰之殇 -
问民众“你过得怎么样”,摩尔多瓦总理尴尬了…
2022-10-20 10:30 -
-
华春莹发组图,回顾“一带一路”9年来重大成就
2022-10-20 10:00 一带一路 -
贝卢斯科尼:俄乌冲突不怪普京,怪泽连斯基
2022-10-20 09:17 欧洲乱局 -
中方点名英国、欧盟、捷克:这才是你们应该做的
2022-10-20 09:03 中国外交 -
美联储“褐皮书”:通胀仍处高位,美国经济前景更为悲观
2022-10-20 08:55 美国经济 -
美国新增感染46501例、死亡620例
2022-10-20 07:39 美国一梦 -
乌克兰20日将在全国范围内限电
2022-10-20 06:58 乌克兰之殇 -
伊朗再次否认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
2022-10-20 06:52 伊朗局势 -
“为啥还在这?”“我是个斗士...”
2022-10-19 22:15 不列颠 -
她又补刀:是特朗普没种来!
2022-10-19 21:54 -
埃尔多安:已与普京达成一致
2022-10-19 21:17 -
普京:顿涅茨克等四地进入战时状态
2022-10-19 21:14 俄罗斯之声 -
俄外交部:没有关闭在西方国家外交代表处的计划
2022-10-19 20:25 俄罗斯之声 -
“拍摄顿巴斯真相后我被解雇了,因为不符合价值观…”
2022-10-19 19:17 -
英国9月通胀率重回10.1%,新财相发声
2022-10-19 18:15 不列颠 -
“以色列不会向乌提供武器”,乌外长:将发正式照会
2022-10-19 17:49 乌克兰之殇 -
“给我们投票,明年我给国会提交的第一个法案就是…”
2022-10-19 17:33 美国政治 -
朝鲜向韩朝缓冲区域开炮,中方回应
2022-10-19 17:20 朝鲜现状
相关推荐 -
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501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40“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60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108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2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
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
“中国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终结”
-
“接到指示,美情报机构加强搜集力度”
-
“双方出动125架战机,交火距离一度超过160公里”
-
门票价格从10元上涨到85元?西安碑林博物馆回应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
乌克兰央行行长:考虑放弃美元
-
美联储:就是不降息
-
法方证实:至少一架阵风战斗机被击落
-
特朗普:愿意出面
-
“敌人哀嚎,印军引以为傲5架战机,化为灰烬”
-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去世,享年88岁
-
戴维·珀杜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特朗普出席就职典礼
-
教皇选举首轮投票结果出炉:是黑烟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