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晖:“香料之路”PK“丝绸之路”?是调料不是香料!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在迪拜的香料市场,专营店里陈列着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里曼丹、爪哇等地的沉香,香型不同,档次不同,价格不同,富有审美经验的顾客与店主现场焚香品评,讨价还价。就在最近一次的迪拜之行,我亲眼看到,老城一家印度人开的香料店里,一位裹着黑头巾、一身黑袍的阿拉伯中年妇女,由同样一身黑的女儿陪着,带着拉杆行李箱来买沉香,作为老主顾很厉害地还价,然后拉着一箱子香料心满意足地离开。因石油而致富的中东人如今消费沉香实在厉害,待客要焚香,吃完饭要用焚香熏头发以去饭味,出门前也要用焚香熏衣服和熏自己……所以会整箱地进货,就为了日常生活使用。
迪拜香料市场(图片来源:网络)
在我国来说,大致从晚清起,传统香文化经历了衰落期。周作人就在《北京的茶食》一文里讲道:
“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我不曾焚过什么香,却对于这件事很有趣味,然而终于不敢进香店去,因为怕他们在香合上已放着花露水与日光皂了。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
他知道“闻香”是一种享乐,也向往“精炼”的生活品质,可是终究消费不起,只好甘于前现代小市民生活“日用必需的东西”。
不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的全面复兴,传统香文化强势归来。二〇一一年,在迪拜一家的小香店,年轻的孟加拉店主就用震撼的语气反复向我惊叹:“这几年忽然有很多中国人来买沉香,而且买的都是最好的沉香!”实际上,无论在中国还是中东,有心人都在尝试把中国海南沉香推销到中东的消费者那里去。
也是在迪拜,我经历了因为译名错误引发的误会。我向一起逛老城的朋友提议去香料市场,而树立在街边的英文指示牌上标有“perfurm market”。我说,看,那里标了香料市场。朋友惊讶地反问:“你说的香料市场是指香水什么的呀?我一直以为你说的是卖胡椒、咖喱粉那类调料的地方。”我赶紧解释了一番,朋友听了马上催促:“你一定要写篇文章澄清一下!我真的不知道香料本来是指沉香檀香!”
迪拜的指示牌把香料市场标为“香水市场”,大概是为了照顾西方游客的理解力。实际上,中东的这类香料市场应该标为incense market,因为所经营的香料虽然也包括香水和香精油(attar,该词乃是阿拉伯词的借用词),但绝对以焚香为主。
在香料文化在亚洲与非洲始终活跃的情况下,在印度洋贸易中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香料贸易的情况下,把欧洲人的调料之路译成香料之路,无疑是荒谬的。我们亚非人民的香料,和欧洲人的调料,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即使在欧洲人奔忙于调料之路的年代,在同一片海域,欧洲人忙着买胡椒之类的调料带回家享受,中国人和中东人、印度人则不仅购买调料,也购买沉香等香料带回家享受。所以,给spice route以正确的译名,让大家明白那是调料之路,明白历史的真相,原本就是必要的。
至于所谓印度中东欧洲走廊,中东媒体一致看出了美国和印度的用心,全都议论,那条所谓的走廊,是针对“一带一路”倡议。
在中东世界,人们普遍把“一带一路”倡议看成是重新激活历史上的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并且为历史遗产重新焕发力量而激动。科威特《海湾时报》2023年9月11日发表《“海湾的珍珠”要像雄鹰那样重焕青春以高飞》,率先表达该国不准备参与印度中东欧洲走廊,透露本国“高层决策圈”的意旨是坚决开展与中国的合作。报道中就回顾历史,“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商贸关系上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丝绸之路时代,在那时,中国的丝绸翻山越岭来到阿拉伯半岛,而阿拉伯的香料(incense)、乳香(frankincense)和珍珠则运往东亚”——实际上中阿之间的贸易交流远早于文中所说的时间。
该报道原文截图
正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背书,莫迪们便也歪曲历史真相,伪造了所谓“曾经横穿中东”的调料之路。在如此背景之下,我们中国人在中文世界匡正译名,把错误的香料之路一律改正为正确的调料之路,就尤其必要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中国》越讲越精彩
2023-09-19 11:30 这就是中国 -
欧美艺人回归中国演出市场!西城男孩上海震撼开唱
2023-09-10 11:47 -
守正创新,东方卫视持续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
2023-09-09 18:17 -
博物馆非馆方讲解乱象调查:讲解员讲了一路野史
2023-08-02 07:31 -
白玉兰奖最佳男女主角公布
2023-06-23 22:20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不学习,关着门去讲东方故事,挺要命的”
2023-06-23 17:27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被问“配音表演”现象,段奕宏的回答亮了
2023-06-22 14:3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奈飞拍不出《三体》内核,但肯砸钱讲中国故事挺好”
2023-06-20 19:0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刚刚,奈飞版《三体》发布首个预告
2023-06-18 16:58 -
“香港人工很贵,超支超期就完蛋了,但是在内地…”
2023-06-17 17:4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舒淇是第一人选,不希望拍部女性电影去煽动性别对立”
2023-06-15 21:5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中国文博界泰斗孙机辞世,享年94岁
2023-06-15 12:35 考古 -
“我原以为电影都是好莱坞式的,后来发现…”
2023-06-14 16:14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为何没人看中文的?我们不应只追求内地几十亿票房”
2023-06-11 14:0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官方宣传片发布
2023-06-10 13:47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变革时代如何迎来幸福曙光?曹慰德:中国在走一条幸福的路
2023-06-07 14:06 -
数字赋能,全民共享!静安数字素养科普进校园!
2023-06-03 15:56 上海观察 -
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国际短片展映片单
2023-06-02 23:01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引发海外行业媒体关注
2023-05-26 15:1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白玉兰奖入围名单公布,《三体》《这就是中国》等在列
2023-05-26 10:4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相关推荐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6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0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28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要“帮忙”,印度拒绝了
-
“他想在大马士革建特朗普大厦”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