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晖:“香料之路”PK“丝绸之路”?是调料不是香料!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香料之路
那么,人类历史上是否有“香料之路”呢?还真有,那就是“乳香与没药之路”。
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我们今天一想到阿拉伯半岛,就是沙漠和骆驼以及落后的游牧民。然而,阿拉伯半岛的地理其实颇为神奇,其南端一带,即今天的阿曼、也门一带乃是乳香、没药、麒麟竭等香料与药物的天然产地。因此,从古代埃及、波斯一直到罗马帝国,都需要从阿拉伯半岛南端进口乳香与没药,也因而得以大量消费香料。于是,从公元前的漫长岁月起,以也门和阿曼为起点,沿红海边缘的陆路交通线,一直到达耶路撒冷,形成了纵贯半岛的“乳香之路”(Frankincense routes)。2000年,乳香之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阿拉伯世界更喜欢将那条古老贸易路线称为incense routes——香料之路。可见,人类历史上确实有过香料之路,只是那条路线穿越阿拉伯半岛,与欧洲人后来的调料之路没丝毫关系。
基督教兴起之后主张禁欲,禁止信徒焚香,而西罗马帝国崩溃,也让欧洲失去了消费奢侈香料的能力,这就让乳香之路失去了欧洲方向的市场。此后多个世纪,欧洲的上层社会一直没产生焚烧乳香等树脂型香料的习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唯一的例外是在天主教的教堂里会焚香,而新教把这条做法也给禁了。相应的,欧洲人在用香上主要依靠香水和香油,用玫瑰花、薰衣草之类蒸馏香水或者压榨香油,成本低多了,上层社会能够承受得起,由此形成了西方的香水文化。
传统的香水制作工具(图片来源:网络)
对阿拉伯半岛的香料之路来说幸运的是,在汉朝,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确立起来,并且日益繁荣,于是,乳香之路融入丝绸之路,在传统的北非、西亚与印度之外,更增添了中国的市场、亚洲内陆的市场。从汉到宋,中国人把乳香当做香料,直接焚爇,或者与其他香料合在一起,调制成用于焚熏的复合香品。不过,从宋代开始,乳香退居为中药材,原因在于沉香等树脂型香料的发香效果远胜于乳香,产地又接近,于是从中国南方到印度的各种树脂型香料成了传统香文化的主力。
乳香之路与丝绸之路简图,紫线为海上丝绸之路,红线为乳香之路,黑线为陆上丝绸之路。
“调料之路”与欧洲殖民主义
说回到欧洲人的调料之路,那是“大航海时代”开辟的航路,欧洲人驾着帆船绕过非洲好望角,北上到达印度洋,最后一路前往中国南方的海岸线,采购包括调料在内的各地亚洲产品,再原路回家。
在欧洲人跑来之前,印度洋和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热闹了至少两千年,不仅一直延伸到非洲东岸,还延伸到东海的日本、琉球和朝鲜等地。然而,欧洲人一来,便开始在印度洋和南海搞殖民活动,强行控制印度洋各地的贸易路线与贸易中转地,作为二道贩子在亚洲与非洲强买强卖,展开侵略与掠夺,古老的印度洋贸易生态随之遭到了破坏,被迫进入西方人的殖民贸易体系。
印度正是欧洲印度洋殖民活动的最大受害者,先是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侵略,又在1850年代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变成“英属印度帝国”。按当代印度人的说法,在遭受英国殖民之前,印度本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地方,恰恰是英国殖民者的掠夺造成了印度的贫穷。
阿拉伯半岛与海湾周边地区同样遭受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与压迫,不过那里的人们更有反抗精神。葡萄牙人曾经试图控制非洲东岸的贸易路线,但阿曼苏丹国在十七世纪晚期把他们驱逐出去,建立了从阿曼一直伸展到今天肯尼亚拉姆岛的统治。直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和德国殖民势力才摧毁了阿曼苏丹国。
阿曼苏丹赛义德·伊本·苏尔坦,在位期间驱逐了葡萄牙殖民者,经营香料贸易
所以,从来不存在一条从印度穿越中东到达欧洲的调料之路。欧洲人搞大航海,目的之一就是绕开中东的庞然大物奥斯曼帝国呀!至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香料(incense)之路,则与欧洲人的调料之路没有分毫关系,如今印度雄心勃勃地“复兴”调料之路来PK丝绸之路,不仅是异想天开,也是在美国的领导下“重温”当年欧洲人在印度洋的殖民与掠夺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又当了一把“包衣”。
网传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线路,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与这条线路重合的调料之路。
为什么中国必须对“调料之路”正本清源
即使在欧洲人闯入印度洋之后,在亚洲与北非的很多地方,古老的香料文化仍一直延续着,并且延续到了今天。于是,印度洋上的香料贸易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今天,在中东与北非,焚烧沉香与檀香,制造与使用各色香水与香油,在有财力的家庭,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迪拜,多哈,马斯喀特,大马士革等地,都有传统的香料市场。实际上,各地的巴扎里,以及不同城市的大街小巷,一般都有传统香料铺。叙利亚著名诗人卡巴尼便如此吟唱:
“我一旦置身于香料市场
便忘了莲娜丽姿的香调
忘了可可·夏奈尔
大马士革,你对我做了什么?
你怎么就改变了我的文化,我的审美品味?”
中东人与中国人一样,特别看重沉香,因此沉香是中东香料市场和香料店的经营主项。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中国》越讲越精彩
2023-09-19 11:30 这就是中国 -
欧美艺人回归中国演出市场!西城男孩上海震撼开唱
2023-09-10 11:47 -
守正创新,东方卫视持续探索融合发展新业态
2023-09-09 18:17 -
博物馆非馆方讲解乱象调查:讲解员讲了一路野史
2023-08-02 07:31 -
白玉兰奖最佳男女主角公布
2023-06-23 22:20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不学习,关着门去讲东方故事,挺要命的”
2023-06-23 17:27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被问“配音表演”现象,段奕宏的回答亮了
2023-06-22 14:3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奈飞拍不出《三体》内核,但肯砸钱讲中国故事挺好”
2023-06-20 19:0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刚刚,奈飞版《三体》发布首个预告
2023-06-18 16:58 -
“香港人工很贵,超支超期就完蛋了,但是在内地…”
2023-06-17 17:4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舒淇是第一人选,不希望拍部女性电影去煽动性别对立”
2023-06-15 21:5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中国文博界泰斗孙机辞世,享年94岁
2023-06-15 12:35 考古 -
“我原以为电影都是好莱坞式的,后来发现…”
2023-06-14 16:14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为何没人看中文的?我们不应只追求内地几十亿票房”
2023-06-11 14:06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官方宣传片发布
2023-06-10 13:47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变革时代如何迎来幸福曙光?曹慰德:中国在走一条幸福的路
2023-06-07 14:06 -
数字赋能,全民共享!静安数字素养科普进校园!
2023-06-03 15:56 上海观察 -
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布国际短片展映片单
2023-06-02 23:01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上海国际电影节引发海外行业媒体关注
2023-05-26 15:1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
白玉兰奖入围名单公布,《三体》《这就是中国》等在列
2023-05-26 10:45 2023上海电影电视节
相关推荐 -
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评论 56“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评论 109“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评论 164“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评论 89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评论 68最新闻 Hot
-
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
中方出手,“肯尼亚完全转向中国”
-
信中国还是信特朗普?CNN直播吵起来了
-
俄方定性:恐袭
-
加速!被欧美阻击,中国车绕道非洲
-
“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
被中方约谈后,沃尔玛找补:积极响应号召
-
“为了和平,我们可能不得不放弃部分领土”
-
巴防长警告:可能爆发“全面战争”
-
“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
“西方企业从中国买零件,运到全球组装,太蠢了”
-
“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
暴跌72%!5年来,中国取消美国猪肉订单最大规模
-
“美国开始找台阶了,中国没停手”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
日本也不跟,“拟抵制特朗普联手遏华贸易的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