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晖:从“黑糖浆”到“白砂糖”的技术革命
最后更新: 2019-10-05 10:12:03《糖霜谱》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浆熬就,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中,“甘蔗”一节先有云:“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随后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是将甘蔗“压挤取汁”之后——
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一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于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将好者止就用有窍眼盆盛顿;或倒在瓦罂内亦可。以物覆盖之,食则从便。慎勿置于热炕上,恐热开化。大抵煎熬者,止取下截肥好者,有力糖多,若连上截用之,亦得。
先说是“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而在煎熬法中重复道:“大抵煎熬者,止取下截肥好者,有力糖多。”这就说明,煎熬法就是煎熬沙糖的方法。其工艺说来相当简单:
把甘蔗汁于大锅内温火熬煮,熬到变为黑枣合(疑通“褐”)色;在一只大盆的底部凿一个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将煮好的稠浆倒入盆内,任其从小孔内一点点滴落,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澄清,分离糖蜜。最终,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质上比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这类饮料。留在盆内的部分才是质量好的沙糖,贮存起来,供随时食用。
《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的稠浆就是沙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正与《渑水燕谈录》中笑话透露的信息吻合。贺威、刘伟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莆田学院学报》二○一三年第三期)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而福建的液态糖产量极大,“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这一繁荣一直持续到元代。
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宋元人的蔗糖消费量规模不小,但主要是使用液态糖,而非固体糖,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沙糖。
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饧石蜜,远国储珍。”原来,至晚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出现了沙糖(饧)这个专称,它来自远方,稀少而昂贵,很显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没想到沙糖的历史如此悠久!赋中与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也就是说,在张衡的时代,两种不同形态的蔗糖制品同时从远方来到,进入上层社会的视野,也进入中国文化。
阿拉伯文献中的甘蔗插图
季老《蔗糖史》研究揭示,P.3303号敦煌残卷的背面有一段文字,内容是印度的甘蔗如何可以“造好沙唐(糖)及最上煞割令”,而煞割令就是石蜜,因此,这里抄录了印度制造两种不同糖品的工艺。其中沙糖的主要制作程序便是甘蔗汁熬煮后冷却,但是,相比《农桑辑要》,多了一个用细棍用力搅打的环节,通过搅打催化结晶与糖蜜分离。由此可见,沙糖并非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不仅历史长久,而且涉及各个产糖区,也涉及难以厘清的文明交流,是需要开展跨国研究的课题。
沿着历史上溯之后,让我们以宋代为坐标,再向下梳理。如前所述,《农桑辑要》显示,在元代,人们仍然在制造和消费沙糖。关于这一情况,有一条出人意料的佐证资料,那就是《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一则记载。这部书有多种版本,其中辣木学本有一段记录了温干(Unguem)发达的制糖业,说此地产品运往汗八里城,供应大汗的宫廷。然后是关于该地制糖工艺的讲述,亨利·玉尔的辑译为:
在这座城市归属大汗之前,当地人不懂得如何制作精糖,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black paste)。但在归属大汗后,其时正在宫廷中的一些巴比伦(意为埃及,下同)人前往该城,教会他们用某些树的灰精炼蔗糖。
慕阿德、伯希和辑译出的段落更为详细一些:
须知,在经大汗征服之前,那里的人不知道怎样把糖做得如同巴比伦所产那样精细、那样优质,他们无法让糖凝结并聚成硬块,只会在熬煮时加以澄取,于是,晾凉后的成品是糊状物且颜色乌黑(paste & black)。但在成为大汗的臣民后,宫廷中有来自巴比伦的人,他们前往该城,教当地人用某些树的灰对蔗糖进行精炼。
对于温干旧有的蔗糖产品,玉尔译为“black paste”,而其所据辣木学本的意大利原文则为“pal(s)ta(糊状物)nera(黑色的)”,穆、伯译本是“paste & black”,总之,是黑色的稠糊。至于辣木学本中所讲述的温干制糖技术,亦与《农桑辑要》一致,是煮过之后加以澄淀。所以,非常惊人地,《马可波罗行纪》保留了一条中国古老制糖技术的重要消息,由这一记录,再结合《农桑辑要》,就可以了解到,直到元代,一些重要制糖产地所生产的糖,仍然是黑稠浆,也就是说,是沙糖。
《农桑辑要》让我们清楚,熬沙糖法仅仅通过滴漏的方式去除糖蜜,手段过于简单。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制造固体糖的关键,一是让蔗浆里的糖分形成结晶,二是将蔗浆中的糖蜜与结晶分离,并把前者尽可能过滤干净,只剩下结晶部分,这剩下的结晶部分自然就成了固体糖。然而,熬沙糖法的滴漏方式显然作用有限,使得相当分量的糖蜜仍然留在蔗浆里。
- 原标题:宋人的沙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猜猜谁给《我和我的祖国》打分最高?是90后!
2019-10-02 08:25 国庆70周年 -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票房已破6亿
2019-10-01 19:19 中国电影 -
十一期间成为观察员有机会获得张维为签名版《这就是中国》
2019-10-01 12:05 -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寸土地 都是我们的挚爱
2019-09-30 21:38 -
20余位围棋冠军首次献唱《我和我的祖国》
2019-09-30 16:12 国庆70周年 -
国庆出游人次预计近8亿!最浪漫的安排是…
2019-09-26 15:29 国庆70周年 -
讲述女间谍打入巴基斯坦军队的电影,获国际印度电影大奖
2019-09-25 15:41 印度惊奇 -
“可爱的中国”之塔吉克族:绚丽的民族服饰 寒冷高原上最靓丽的风景
2019-09-24 19:42 -
“可爱的中国”之汉族:小剪纸绽放大异彩
2019-09-20 20:33 -
英国人说自己像香港的“保姆”,我外交官:你们得利还不够多吗?
2019-09-20 14:59 这就是中国 -
俄罗斯送来大礼,彩色的开国大典!
2019-09-18 18:04 国庆70周年 -
养活14亿人,中国为什么能?
2019-09-17 11:49 -
-
华春莹:确保网络安全,要防备的不是华为而是思科和苹果
2019-09-16 18:41 华为 -
“可爱的中国”之哈萨克族:听不完的冬不拉,数不完的民族传奇...
2019-09-15 15:17 -
撒拉族:在骆驼泉旁,感受“花儿”与“少年”的别样生活
2019-09-12 20:09 -
习近平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
2019-09-12 19:10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民主还是专制,这个范式已成为西方推动颜色革命的一种工具
2019-09-12 11:04 这就是中国 -
峨眉山景区:喊客拉客3次以上将被拘留
2019-09-12 08:16 中国游客 -
西方民族主义是好是坏?为何今天“见人就嫁”?
2019-09-11 07:26 文化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26“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181“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89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7“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