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呼机爆炸给我们最大的警示不是技术,而是底线究竟多低
暗杀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体现了以色列相关部门和组织的价值观和逻辑:他们并不相信人民战争,他们认为斩首就能真正削弱敌人。对以色列而言,只要有美国政商精英支持,全世界的指责、批评和呼吁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全文]
-
有什么能让巴以双方都接受的选择呢?
为了实现永久和平,无论将来这片土地上存在几个国家,双方都需要被视为平等的人。双方需要重新探讨对现代乃至古代历史的理解,重新探讨一种相处方式,建立共同的未来,共同的梦想。[全文]
-
以色列费心把我和阿人“隔开”,我却把孩子送到阿拉伯幼儿园
希伯来大学某些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要“保护”的,与其说是外国学生的人身安全,倒不如说是大家的思想认识和自身形象吧。他们希望我们呆在那个文明、和谐且充满学术氛围的泡泡里,不要去刺破它,因为泡泡外面的世界真实而粗糙。[全文]
-
何以“从恩人到死敌”,何以“反以不反犹”?
在2017年底特朗普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且考虑废除伊朗核协议之后,以色列总统内塔尼亚胡对其盟友献上了溢美之辞,将其与圣经历史传说中及锡安主义运动历史上的几位外族大恩人相提并论,分别是:居鲁士大帝、贝尔福及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全文]
-
苏莱曼尼被暗杀,为何伊朗不信以色列的“免责声明”
西方有些学者认为,伊以关系的恶化源于萨达姆政权消失伊朗对自身评估的改变。他们声称,伊朗开始视自己为地区当仁不让的强国,以色列则成为伊朗扩张势力的眼中钉。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地缘政治背后的深层历史矛盾。 [全文]
-
我在西岸地区,亲眼看到以色列人如何“执政”
犹太复国主义与其说是复国、是古代历史的延续,不如说是民族主义浪潮的一个变种。用2500年前的历史复国,说他有道理就有道理,没道理就没道理。许多人都是从成王败寇、强者通吃的角度分析,但没有什么天然正确的历史事件。[全文]
-
特朗普给巴以浇油之际,聊聊我去过的巴勒斯坦古城
除了暴力事件外,2011年我第一次去希伯伦时,看到老城阿拉伯市场有一部分被一层铁丝网遮住,上面盖着生活垃圾。当地人告诉我,居所地势更高的犹太定居者经常向巴勒斯坦市场投掷杂物,于是巴勒斯坦人不得不用铁丝网将垃圾挡住。令人苦笑——希伯伦城中的物理“隔离”已经发展到了立体阶段。[全文]
-
以色列总理的“自古以来”靠谱吗?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否认犹太民族与“圣地”圣殿山长达“四千年”的联系,其荒谬程度不亚于否认长城和中国的联系。两者真能这样比吗?[全文]
-
圣经故事进课本,真有那么可怕?
无论对于信众还是对于非信徒,对圣经的“祛魅”都是一件好事。就好比一个孩子,你越不让他做什么,营造神秘的氛围,他就越容易对其念念不忘乃至奉为神明。让中学生在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学习圣经文学,是“祛魅”的重要一步。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现代学术圣经研究已经发展了二百多年以上的年代,更有幸生活在一个圣经文化圈以外的强势文明当中,这让我们更有条件以一种平和而尊重的眼光去看待圣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