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戎:中华文明重在“天道”而非民族主义
关键字: 中华文明儒家中华民族儒学宗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十分赞赏中国的科举制,认为比欧洲各国的爵位领地世袭制更加体现出平等精神。1721年英国哈雷大学副校长沃尔夫在演讲中宣称:“在中国的典籍里,没有提到上帝和对他的信仰,也没有提到对上帝的爱与恨,更谈不上对上帝的信心。”他告诉听众,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集理性、道德、传统、常识于一体,影响了中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近两千年,这足以证明没有神权,人类依靠自己理性的力量也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世界上所有其他不相信上帝的民族都堕入偶像的崇拜,中国人唯一保持了自然所赋予人的力量。”不仅如此,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伦理哲学比《圣经》和西方的基督教更古老,而且完全可以与之媲美,甚至更优越。
在这种“天道”秩序中的中国皇帝,其角色与社会功能自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帝王。在对《社会通诠》译本所做的评议中,19世纪70年代曾留学英国的严复把中国帝王与欧洲帝王进行了比较:“读此则知东西立国之相异,而国民资格,亦由是而大不同也。盖西国之王者,其事专于作君而已。而中国帝王,作君而外,兼以作师,且其社会,固宗法之社会也,故又曰,元后作民父母。夫彼专为君,故所重在兵刑,而礼乐、宗教、营造、树畜、工商乃至教育、文字之事,皆可放任其民,使自为之。中国帝王,下至守宰,皆以其身兼天、地、君、亲、师之众责,兵刑二者,不足以尽之也”。
直至今日,国家官员们在中国社会仍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父母官”,在国内任何地区如果在经济财政、民生就业、物资供应、抢险救灾、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健、教育质量、宗教管理、社会保障、道德治安甚至环境生态等方面出现任何问题,中国国民都会指责政府部门的失职,而政府官员也会被问责,似乎官员们仍然“身兼天、地、君、亲、师之众责”。在西方国家中的政府,主要责任限于国防(“兵”)和执法(“刑”)。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道”观和民众对执政者角色功能的期望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我们在理解古代甚至今天的中国社会时,要认识到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本质性差别。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内部凝聚力、地区多样化和对外来文化的罕见包容度
正因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是非无神论的世俗性,既没有一神教文明那种强烈的“零和结构”的排他性,没有严格无神论的反宗教性,也没有基于体质差异的西方种族主义观念,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也表现出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宽容心态,甚至所谓的“华夷之辨”也仅仅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不是本质性的区隔,所以,中华文明对于内部文化多样性和各种外部文明都表现出罕见的包容态度,但也恰恰是这种宽松的包容态度,客观上降低了周边群体的心理距离感,增强了周边群体潜在的情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梁启超指出,关于中国传统中的“夷夏之辨”,完全不同于近代的“种族”(race)、“民族”(nation)或“族群”(ethnicity)概念。“春秋(指孔子的儒家经典)之号夷狄也,与后世特异。后世之号夷狄,谓其地与其种族,春秋之号夷狄,谓其政俗与其行事……春秋之中国夷狄,本无定名,其有夷狄之行者,虽中国人,靦然而夷狄矣。其无夷狄之行者,虽夷狄也,彬然而君子矣。”那么什么是“中国”?什么是“夷狄”?“春秋之治天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禁攻寝兵,勤政爱民,劝商惠工,土地辟,田野治,学校昌,人伦明,道路修,游民少,废疾养,盗贼息,由乎此者,谓之中国。反乎此者,谓之夷狄。”
就社会内部而言,这种宽松的包容度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思想的活跃和民间创造力的萌发提供了空间,使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哲学、史学、文学、医学、兵法、天文、科技、建筑、农耕、陶瓷、冶炼、丝绸纺织等领域出现了后世鲜见的“百花齐放”盛况。从中原各诸侯国“诸子百家”中衍生出儒学、老庄、法家、墨家等许多流派,许多学者跨流派互为师生,在交流与竞争中彼此借鉴、相互包容而不是强求同一,其结果反而促进了事实上的相互融合,这就是历史演进的辩证法。儒学通常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主脉,需要注意的是,儒学在其后续发展中不断吸收融汇其他学派的思想,始终处于演变过程之中。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涵盖辽阔地域的政治体系。为了推动管辖区域内的行政体制和文化体系的同质性,秦朝设立郡县,推行“书同文”,加快中原各地域之间的文化融合,逐步形成以统一文字为工具载体的中华文明体系。“由于表意性的文字书写系统能够脱离语音而使用,这极大地便利了使用不同方言乃至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之后的中国历史表明,虽然是帝国儒教为精英文化的统一提供了基础,但为这种文化的传布和绵延提供物质基础条件的却是表意性的汉语文字。”在秦代,“以形、意为主又适应各地方言的方块字被大家所接受,成为其后数千年间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纽带,产生了极强的凝聚力”。欧洲和世界一些地区发明了拼音字母,用以发展书写文字。由于各地区存在不同的语言发音,因此各地语音的差异在拼写中构成了今天许多不同文字的基础。
虽然与拼音文字相比,中国的方块字较难记忆和书写,但是各地人群一旦学习使用方块字,便能够克服语音差异而相互交流,并很容易被吸收进中华文化体系和进入中国的经济贸易体系。同时,中原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对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象形表意的中国方块字,有利于克服由于地域辽阔所带来的方言繁杂的障碍,成为几千年来始终畅通的思想文化交流的工具。只有具备这种重要的通信工具,才有可能建立一种跨地域的文化联系”。
与此同时,秦朝推行“车同轨”,统一货币与度量衡,有效地促进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统一经济体系的形成,秦朝的这些规范化的措施符合当时东亚大陆的社会发展趋势,推广传播了中原地区的思想体系、工艺技术、社会组织形式与文化艺术活动。汉代印刷术的出现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进一步推进中原皇朝管辖地域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统合。凡是实行了科举制的地区,不论其存在哪些族属语言差异,当地的精英人士都逐步融入中华文化圈。
- 原标题:中华文明重在“天道”而非民族主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评论 53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478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76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66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100最新闻 Hot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果然,英国被用来“立规矩”了
-
印度官员:印军正做出回应
-
印方:一高级官员在巴方炮击中身亡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
华春莹:你好呀,丁真
-
克宫回应:支持30天停火,但得妥善安排“细节问题”
-
特朗普:鲍威尔不爱我
-
“讲真,印巴打仗我们管不着”
-
普京:welcome,卢卡申科:现在都用英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