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云:建党百年,给年轻人讲述中国扶贫的全球意义
导读7月,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诞辰,海内外舆论在回顾建党100年的历程时,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亿中国人脱贫,消除极端贫困是无法绕开的成就。
消除极端贫困之后,中国还未停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验区,新的行动正在揭开篇章。而国际范围内,联合国在今年3月的报告称,估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约1.2亿人陷入极端贫困。不少发展中国家还在不断寻找减贫的方法。
从大学教授到河边村的“学生“,再到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各种国际机构大会的讲演人,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的多重身份,使得他的听众众多。
继上次采访经济学家林毅夫探讨中国扶贫实践的世界意义之后,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观察者网采访了李小云教授,请他为年轻的读者,以及海内外关心扶贫问题的读者,来谈谈中国扶贫的特性及其全球性意义。
由于在云南河边村的扶贫实践,李小云成了扶贫领域公众知名度最高的学者之一。我们的话题就是从他扎根6年的云南“河边村”开始的。
李小云教授初到时的河边村 图自中国农业大学网站
如今的河边村 图自央视网
【采访/ 高艳平】
从学者到学生:双重身份的碰撞
观察者网:您在云南河边村扶贫手记里谈到一点特别打动人:我从老师成了学生,从一个试图改造村民的人变成了被村民改造的对象,也从一个教育者变成了乡村的学习者。有做扶贫工作的学者也反思过,扶贫干部不懂农民,常常带着一种“救世”的心态去做扶贫。您从北京大城市的名教授,下乡到贫困村当“泥腿子”,这种心理上和实践行动上的变化是怎么样的?
李小云:我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但其实我自己的身份是非常多元的:我既是教授,又是实践者,我经常会在乡村里工作;有时候我又会穿着西装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给海外同行讲解中国的扶贫成就。
如果大家在网上搜两个关键词:我的名字加上河边村,就会发现在过去的6年中,我与这个村庄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北京人来讲,河边村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存在,大家打开地图看一下,在我们祖国大陆的最南边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勐腊县,靠近老挝边境有一个磨憨国家级口岸,“河边村”就在那个地方。
2015年我去这个村庄,当时仅仅是想去做个调查。但是到那以后被村庄的贫困和落后给震惊了:这个破落的瑶族村庄,村里头连一栋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也没有一个富人,我那几年在全国的其他地方还很少见到这样贫困的村庄。
村里的人给我定的身份是教授,他们觉得只要我能提点建议,他们就能致富。社会上也给我们“知识分子”和教授这样的期望,大家也就觉得我们能够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我们慢慢地也觉得我们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我自己到河边村的时候,就有一种“救世主”的心态。基层的干部也说,李教授你要帮我们,你是大教授。农民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这当然是一种信任。
所有这些信任和期盼,给我产生了一种虚幻的自信:我自己突然也真觉得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实际上,我慢慢发现,我们这些学者离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距离还是很遥远的。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社会崇尚知识,认为知识能改变一切,这并非有错。但知识改变一切并不意味着你本人就一定能改变世界。所以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在村里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地向村民学习,比如说改善村民住房需求是河边村扶贫实验的头等大事,我不得不学习关于房子的知识。我们在专业上将其称为发展性的学习,这是我在河边村扶贫实践中最大的收获。
贫困是现代化的缺失
观察者网:关于扶贫攻坚的各种报道,更多的是关注贫困人群的物质的提升,我感觉到您关注的往往更细,比如您说,“我们看到他们对现代化、对改善生活、对进入现代社会的强烈愿望、动力和激励,也看到他们在结构陷阱中挣扎,看到一些制度性的约束,等等,在这些方面的学习收获都很大”,怎么理解他们的挣扎?
李小云:我去河边村扶贫,正好赶上了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这样一个伟大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要解决贫困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的物质财富和城市之间差距的拉近。
贫困既是个绝对概念,无家可归无饭可吃的状态就是绝对贫困;但是贫困又是个相对概念。现代意义上的贫困是按照现代的福利标准来确定的。从物质角度来讲,贫困与否是个客观的指标。比如我们扶贫线的物质标准是很具体的:以2010年不变价格算是年收入2300元,到了2020年底就是4000多元年收入。为什么要有这个?因为贫困群体需要基本的收入购买相应的福利,其中包括吃穿不愁,医疗教育住房三保障。
在河边村6年的扶贫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了,但也产生了财富差异,而且先富和后富的差距在拉大。一部分居住在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体沉积在社会的底层,一方面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比较现代化的地区群体的差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观念、社会文化价值、社会关系、技能等各个方面都与现代社会的特点差异越来越大。
这种贫困,实际上是贫困群体的现代性的缺失或不足,所以这种贫困不仅是物质的,也是一种观念和精神认识层面的。
他们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他们懒惰,他们非常勤快。我到河边村,对他们的勤劳,以及每天的辛苦,都深有感受。河边村的人对出去冒险的人不是鼓励,而是冷嘲热讽的,说你“不安分守己”。我们知道“不安分守己”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贫困群体对接现代化的制度性缺陷。
所以我讲,扶贫也是完善我们自身制度的过程,通过制度完善使他们摆脱贫困。我们通过支持村民建设“瑶族妈妈的客房”来打造河边村的新业态,向村民的固定资产植入现代性,让河边村与现代市场相连接,从而推动村民的收入倍增;我们支持村里的年轻人建立合作社,对他们进行管理新业态、对接市场、服务村庄的能力建设,推动河边村人力资源的现代化转型;我们还帮助村里成立了儿童活动中心,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教育服务,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供制度化支撑。
所有这些都是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展开的,而这一过程则需要政府改善甚至改变很多原有的政策和规范。这就是所谓的增加有利于穷人的制度供给的问题。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郑州五号线9位遇难者信息确认
2021-07-24 08:20 河南暴雨 -
云南连续2日无本土新增
2021-07-24 07:3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香港立法打击恶意“起底”,英媒又拿“言论自由”说事
2021-07-23 22:58 香港 -
中方决定制裁7个美方人员和实体
2021-07-23 22:43 中美关系 -
-
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07-23 21:43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习近平:56个民族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1-07-23 20:54 新时代之声 -
“烟花”将于25日登陆,国家防总将防汛防台风响应提至III级
2021-07-23 20:45 极端天气 -
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李强今天与这些科创企业负责人座谈
2021-07-23 20:37 上海观察 -
南京本轮疫情已有确诊23例 无症状14例
2021-07-23 20:3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郑州机场航班逐步恢复:今日计划执行航班比昨日多一百多架次
2021-07-23 20:18 河南暴雨 -
江苏:东部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军职务被暂停
2021-07-23 19:5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河南强降雨致56死5失踪,京广路隧道救援清理仍在继续
2021-07-23 19:54 河南暴雨 -
黑龙江省发布嫩江干流洪水预报
2021-07-23 19:45 极端天气 -
河南老乡,解放军的空投来了
2021-07-23 19:33 河南暴雨 -
郑州主城区公众通信基本恢复
2021-07-23 18:39 河南暴雨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派工作组赴南京
2021-07-23 18:2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郑州女婴被埋1天1夜获救,母亲遇难时保持托举姿势
2021-07-23 18:01 河南暴雨 -
致26人死十堰燃气爆炸事故34人被追责:区委书记区长免职
2021-07-23 17:53 安全生产 -
刘结一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
2021-07-23 17:10
相关推荐 -
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评论 28德防长劝乌克兰:别听特朗普的,这是投降 评论 189超越DeepSeek,中国开源“集团军”重塑全球AI生态 评论 130伊朗港口大爆炸已致28死,与导弹燃料有关? 评论 73美国电商哀叹:关税不能这么高下去,太多人撑不过去 评论 118最新闻 Hot
-
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
美部长丢包案告破:被人用脚勾走的…
-
特朗普前首席经济顾问:我们最离不开的正是中国的产品
-
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
“没有中国烟花,美国明年怎么庆祝建国250周年”
-
特朗普:泽连斯基准备好了“割地”
-
美海军提议:日本可协助美军建造军民两用船
-
江西省国资委原副主任李键再次被查,曾因多次给苏荣送钱被通报
-
幸福航空突然停飞“五一”前全部航班,财务人员透露“没钱飞了”
-
“订单量暴跌,美国进口商巴望着和中国达成协议”
-
德防长劝乌克兰:别听特朗普的,这是投降
-
驱逐4岁患癌儿童,“边境沙皇”辩护:没啊,只是驱逐了他们妈妈
-
1.9万元港币现金遭调包,海南酒店方致歉
-
“就算美国从第三国进口,兜兜转转,绕不开中国”
-
申强履新靖江市委书记,前两任均落马
-
特朗普:泽连斯基现在更加冷静,更想达成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