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兆光:设想一种全球史的叙述方式
古代中国人有一个习惯,总觉得我是华夏,是黄帝后裔,族群是从老早老早就慢慢滋生,你是帝喾的子孙,他是颛顼的子孙,就连那些“蛮夷”也被算成蚩尤的子孙,反正都是从黄帝那儿来的,这样大家都是一串儿。这个历史想象是司马迁干的事儿,因为他在大一统的西汉时期写《史记》,所以就把中国各个地方、各个文化的人都写成一个同气连枝的大家族。《史记》构成早期华夏族的统一叙事,可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可能各种族群的来源是很复杂的,文化的流动、民族的交融又是很厉害的,并不是都出自黄帝,而“我以我血荐轩辕”只是文学的想象。
日本历史学的传统,和中国不太一样。2020年,我在东京大学待了八个月,跟日本学者经常聊天。日本历史学者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绳文时代的日本人是东南亚人,弥生时代的人是东北亚人,最早的日本人是东南亚来的。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隔着茫茫大海,东南亚人怎么大量跑到日本来,成了日本人的祖先了呢?这我们不去管它。事实上,我们看到稍晚的日本史料里确实记载了六七世纪日本和东南亚的往来:比如654年,就有来自今印度南部和今泰国曼谷附近的几个人,从海上到达日本筑紫也就是九州的福冈。
而且日本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还说,最早期的绳文人跟东南亚人有共同的地方:皮肤黑、双眼皮、个子比较矮、湿耳屎。但弥生人是从东北亚通过朝鲜过去的,跟中国有很大关系。这些人个子比较高,皮肤比较白,是单眼皮,是干耳屎。这两种人在不断的混杂中形成现在的日本人。日本学者认为,东南亚人和东北亚人交融形成后来的大和人是在公元前3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末期。那么,我们是否低估了那个时候人类的航海能力,他们居然能够远渡重洋到达日本,并且最后定居下来?
更有影响力的一个说法是,日本学术界曾经提出,在五六世纪的时候,日本人还经历过一场大变化,实际上后来的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场大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变化呢?就是日本人很大一部分来源是骑马民族,日本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骑马民族国家》,作者是著名学者江上波夫(1906—2002)。他在5世纪前后的日本陶器上,看到和草原国家陶器一模一样的印纹。因此江上波夫认为,在六七世纪日本古代国家形成之前,日本经过一次骑马民族的洗礼。因此,日本人是东南亚人、东北亚人加上骑马民族叠合形成的。
6世纪出土于长野県茅野市宫川疱疮神冢古坟的子持高杯(图片来源:东京国立博物馆)
大家可以想想,在日本人的形成史上就可以看到,实际上人类的移动能力相当强,早期人类是有很多互相联系的。
我们再举一个晚一点儿的例子。我在第六季的结语里提到过札马鲁丁的地球仪,这个地球仪记录在《元史·天文志》里,叫“苦来亦阿儿子”,大概是西域人的语言。札马鲁丁的地球仪比现代能看到的所有地球仪都早,而且文献记载得非常清楚,说以木头做成圆球,然后画上三分陆地,七分是水,而且画了小方井就是经纬线。那么,大家想想,札马鲁丁制作这个地球仪的时候,南宋都还没有灭亡,在13世纪60年代。可是这个时候,难道说西方那么先进的宇宙知识就传来了吗?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地球仪比这个晚两百年,藏在纽伦堡,是德国的一个制图员做的。这个地球仪东半球有陆地,西半球还是一片海水。所以我就在想,这个叫札马鲁丁的波斯人,他从哪儿来的这些知识?他的知识是不是阿拉伯传来的?阿拉伯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地球这个观念了吗?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世界知识的传播,是不是理解得少了点呢?
好,下面我们重点讲一个例子,就是朝鲜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这个地图非同小可,绘制于明建文四年(1402)。这个地图是根据两幅元代地图画的,可是这两幅元代地图里有什么奥妙呢?
现藏于龙谷大学图书馆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图片来源:网络)
大家看这个地图,尤其是要看左边。地图里有非洲,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倒三角形,虽然画得不准确,画得小了,但是倒三角形的状况是很清楚的,有人说有水面的部分是非洲南部的大湖区,这个是猜测。但它的上半部加上像鼻子一样的阿拉伯半岛,画得很准确。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也都画得很清楚。更让人吃惊的是,上面还有罗马、巴黎。
这个地图引起特别大的轰动。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郑和还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但这个地图是1402年就画成的,而且这里很多地名都可以一一对证。比如说罗马它写成麻鲁,巴黎写成法里昔。有人还追问,它是怎么知道非洲是倒三角形的?那个时候欧洲人还没有绕过好望角,所以这个地图现在成了一个巨大的谜。这幅地图现在收藏在日本京都的龙谷大学,有人就猜测,这个地图可能是壬辰之役中被日本人从朝鲜抢走的。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是京都帝国大学教授小川琢治(1870—1941)临摹的一幅。小川琢治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一个儿子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1907—1981)。
这幅地图告诉我们,古代有很多知识在到处传播,古代有很多的人把各种知识往世界各地传。其实,全球早就有联系,只不过你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记载。这种例子,你要注意的话,会越来越多。比如说,你如果去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撒马尔罕大使厅有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壁画,你相信不相信?而这个壁画恐怕还是唐代的,现在还在呢。
1965年,苏联考古队在撒马尔罕阿夫拉西阿卜23号遗址房间内发掘出粟特国王拂呼缦的大使厅壁画。据研究,北墙壁画是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龙舟图,描绘的是唐王朝皇室生活场景(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我们举最后也是最晚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全球联系的广泛。我们在第六季节目里提到,荷兰人格劳秀斯写了《海洋自由论》,大家都知道,这对后来的海洋法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全球史上的大事。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宗主持下,把世界分成两边儿,一国管一边儿。可是崛起的荷兰人不干了,凭什么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瓜分海洋,我也来了。这个格劳秀斯就写了一个《海洋自由论》,意思就是说海洋对所有的商贸开放。
可是大家要知道,格劳秀斯为什么要写《海洋自由论》,事情的缘起在哪里呢?发生在东部亚洲的南海上。当时的葡萄牙人跟中国做生意,在一条名为“圣卡塔琳娜号”的船上搞了好多东西。这条船从中国开到马六甲,被荷兰人抢走了。荷兰人把这条船押到阿姆斯特丹拍卖,因为海洋是自由的,我抢来就抢来了,对吧?结果这个时候,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就不干了,要跟你打官司。格劳秀斯就为了这件事儿写了《海洋自由论》。大家可以看到,对欧洲至关重要的《海洋自由论》,当然后来还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都跟格劳秀斯有关。格劳秀斯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缘起是发生在东方的一件事情。
所以,大家千万记住,我们讲全球史的目的,就是要说明从很早很早开始,我们人类就是互相有联系的,全球化时代之前我们就共享一个世界,是同一个地球上的人。所以我一直在强调,历史学本来有两个目标,可是我们现在只重视一个目标。我们过去讲历史最主要的是什么?叙述民族国家的历史,建立民族国家的认同,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培养爱国主义。可是,我们也许忽略了历史学也有另外一个理想,就是告诉你,人类是互相联系的,人类共享一个地球,你应该有世界公民的意识,这就是全球史的意义。
所以,在这个“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节目里,我们就特别强调这种全球联系。
3.全球史与世界史有别:超越帝国、国家和族群
现代历史学形成的时候,最开始都是书写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那怎么样描述自己国家之外的历史呢?我们现在就来讲一讲,全球史为什么和世界史不同,为什么全球史是超越帝国、国家和族群的历史。
以国家或者王朝为中心书写历史,这个传统很早,但是全面写世界历史这个传统很晚。在传统的中国历史学里,主要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周边的历史是放在附属地位的。所以,我有一个看法,就是从《史记》以来,中国历史学就开创了一个“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传统。你看司马迁写《史记》,主要写的就是传统中央王朝自古以来的历史,他也写匈奴、大宛、朝鲜、南越、西南夷,但这个周边的世界都很小,着墨也不多。在中国的历史书尤其是正史里,这是一个传统,对外国历史的描述都不是那么充分,而且往往是陈陈相因的。
但是到了晚清,西洋的坚船利炮来了,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这个时候就开始变化了。那么,给中国带来世界史传统的是什么人呢?首先是西洋传教士,比如说早期的郭实腊,在1838年就出版了《古今万国纲鉴》。后来,马礼逊也写了《外国史略》,1880年上海申报馆还出版了日本人冈本监辅(1839—1904)的《万国史记》,这就把西方近代的世界史带到中国来了。
近代西方的世界史传统是什么?大家知道,西方的世界史也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个传统,以欧洲近代国家为中心,把各个国家的历史合成万国史。这个传统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很大,后来中国的世界史都是这么写的、这么教的。比如说世界通史,就是在一个时代里,把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或者什么,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叙述过来。这种传统经由林则徐、徐继畬、魏源也传到中国来了,像林则徐的《四洲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和魏源的《海国图志》。到了晚清学制改革,中国的大学、中学里教的世界史,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形式,慢慢就形成我们后来的世界史传统。这样的历史写法,在一些学者的描述里叫作满天星斗,就是你看到一个辽阔的天空,天空里有一个一个的星,合起来就是一个宇宙。
但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史越来越兴盛,全球史则是台球撞击型的,有人把历史比成一桌台球,一个球打出来,满桌的球都在滚动,历史上彼此影响,互相撞击。如果说,过去的世界史是满天星斗,现在的全球史是台球撞击,所以在全球史里,互动、影响、联系、碰撞就成了历史的主要面向。所以,进入全球史研究,历史的主要诉求就开始变化了。第一,它不再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史为中心,而是以彼此影响的文明史为中心;第二,它不再以直线的进化和发展为重心,而是以互相的影响和交融为重心;第三,它不再仅仅强调各个国家的认同,而强调世界公民的意义,这个是历史学的一个很大变化。
所以,包括我们的这个“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强调物质、商品贸易的往来,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人民包括海陆的移民,战争怎样造成人口和族群的移动,宗教是怎样传播,包括传教、朝圣和信仰的互相交错,自然包括疾病、气候和灾难如何影响了人类的历史。我们特别强调的,就是全球的互相联系,重心就在于讲联系、交通、融汇。也许有人会问,这跟过去我们的中外交通史有什么不一样?大家要知道,中外交通史主要讲互相之间的往来。我们现在的全球史重点讲的是什么?是往来之后的结果。我经常打一个比方,就是过去的中外交通史,是描述人谈恋爱的,现在的全球史是描述人谈了恋爱生了孩子,而那孩子是怎么回事儿。这是我们跟过去的中外交通史不太一样的地方。所以,大家看很多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事儿,看上去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实际上你仔细追溯,有可能会发现它们来自遥远的地方。
- 原标题:葛兆光:设想一种全球史的叙述方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德力格尔 
-
首次公开!侵华日军731部队再添新罪证
2024-05-04 10:51 日本战犯笔供 -
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3-11-04 19:11 申遗竞赛 -
河北滦平发现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内容与史料记载高度吻合
2023-08-16 14:29 考古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8周年
2023-08-15 06:52 -
为什么梁启超不看好的社会主义,最后拯救了中国?
2023-03-20 08:04 -
甲午战争沉舰发现大口径炮弹,辟谣“炮弹掺沙”
2023-03-04 17:03 考古 -
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爱去希腊搞发掘?
2023-02-23 08:46 -
中国历史上的“叶文洁”,比小说要让人头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两次破防,勤恳务实的嘉庆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岁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这套“传统手艺”,让人想到鲁迅的一句话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发布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刘统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审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宫廷比明代更节俭?宫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
清代选秀女就是选妃?其实皇帝更在意的是“防汉化”
2022-10-19 08:43 -
为了“去中国化”,日本考古还出过这样的大乌龙
2022-10-03 08:29 -
清代盛行“厚嫁”,对女性是福是祸?
2022-09-19 08:02 -
日本拍历史剧,就不用忌讳历史虚无主义?
2022-08-29 08:14 -
从世官世禄到有爵无官——古代爵位制的演变
2022-08-01 17:38
相关推荐 -
“船、箱双双告急!两个月后更糟了” 评论 73韩船企利润大增,中国被撼动? 评论 122俄乌刚谈完,这五人又凑一块急call特朗普 评论 139美企“哭诉”:中方审批严格,我们没库存了 评论 280最新闻 Hot
-
台“邦交”危机再起?“不意外,转向或已近尾声”
-
“船、箱双双告急!两个月后更糟了”
-
克宫:“普泽会”有可能,只要…
-
小米汽车回应“部分SU7前保险杠形变”
-
恶意传播涉刘国梁不实信息,杜某川、汤某被处罚
-
韩船企利润大增,中国被撼动?
-
美军高官急眼:中国在拉美居然整了10个,没人管…
-
无法一一谈判,特朗普放话:将被单方面加税
-
湖南怀化舞水河近期出现大量死鱼,当地回应
-
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白宫急了:这是政治决定
-
俄乌刚谈完,这五人又凑一块急call特朗普
-
美国开始筹备阅兵了:预算3.24亿,6600名士兵参加
-
孙杨、潘展乐将同台竞技争冠
-
英伟达:下季度,给中国最新特供版
-
美企“哭诉”:中方审批严格,我们没库存了
-
特朗普:想访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