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国出发,设想一种全球史的叙述方式
进入全球史研究,历史的主要诉求就开始变化了:不再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史为中心,而是以彼此影响的文明史为中心;不再以直线的进化和发展为重心,而是以互相的影响和交融为重心;不再仅仅强调各个国家的认同,而强调世界公民的意义,这个是历史学的重大变化。[全文]
-
十七世纪以后,“东亚认同”还存在吗?
十七世纪中叶,也就是自从大清替代大明起,朝鲜人对中国的感觉就和过去不同了。顺治十三年(1656),坪麟大君李窅出使清国的时候写《燕途纪行》,回忆二十来年前在清国当人质的屈辱,就把自己想象成身陷匈奴的汉朝人苏武……[全文]
-
看西方学者的理论,总让我怀疑:“他们说的是中国吗?”
尽管他们常常是带着西方人的居高临下,或者是把中国作为映射自身的“他者”,不过西洋那些顶级理论中,中国不再是可有可无。不过,当我读到下面一段文字的时候,却大吃一惊,突然让我起了一个疑问:“他们说的是中国吗?”[全文]
-
中国读者能从《哈佛中国史》中了解什么
这半个世纪以来,欧美中国学界撰写系统的中国通史并不多,除了卷帙浩繁而且内容专深、至今也没有全部完成的多卷本“剑桥中国史”系列和伊沛霞为入门者撰写的较为简单的一卷本《剑桥插图中国史》之外,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没有一部通贯上下而又分量适中的中国通史。[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