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之元:中西方经济“新常态”的比较与互动
关键字: 新常态习近平新常态供给侧供给侧改革GDP、GNP的说法是凯恩斯及其学生米德和斯通创立的,只有在宏观经济学里才有GDP、GNP的说法,联合国1948年才向各个国家推荐,在1948年以前是没有每年、每个季度发布GDP之类的事的,这是宏观经济学建立以后才有的。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已经不同于微观经济学了,因为如果每个市场都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来达到供求平衡,也就不需要“宏观经济学”了。宏观经济学恰恰是说微观经济学有“组合谬误”。
在他1936年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里,凯恩斯一开始就有一章专门反驳“萨伊定律”。萨伊定律就是里根“供给学派经济学”的前提,就是说“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其实是微观经济学的思路,即从单一市场看问题,例如一种观点认为失业就是因为工资太高了,把工资降低就可以解决失业。实际上中国不久前也有一场关于工资是否太高的辩论。
而这一辩论还是从劳动力这一单一市场出发的。而宏观经济学是要研究总体的,研究多个市场的相互作用,失业并不是单一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凯恩斯认为,削减工资并不能解决失业,因为工资削减,收入就减少,消费者支出也会下降,那就改变了厂商和家庭对于未来需求的预期,导致自我强化的总支出的下滑,反而加剧失业,这就是“组合谬误”。
这个例子说明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不同于“微观经济学”的本质,不应仅仅从单一市场的供求平衡的价格机制来分析经济整体问题。凯恩斯的经济学核心就是“未来预期”,对未来的预期决定现在的支出。凯恩斯用一个概念叫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什么叫“动物精神”?我们决定做什么事儿,就是一种自发的冲动去行动,而不是说呆着不动。这种要干事儿的冲动,不是作为一个加权平均的量化利益再乘以概率这样计算的结果,而是动物精神,取决于“预期”,这是凯恩斯很核心的概念。
比如说我们看一个数据,私营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增加了两万八千个,在上届政府2013年全国私营企业才有一万多个,私营企业一下扩展了一倍,但是私营企业的投资却明显下降。很多人把这个理解为私营企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实际上主要不是这个原因。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实际上是预期不稳定导致私营企业投资不足,这不仅仅是中国,前面我提到格林斯潘也说美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下降,回不到危机前的水平。所以,凯恩斯认为是对未来高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信心不足引发的投资和就业的下降。凯恩斯强调政府投资的引导信心的作用。不认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话,会把“总需求”认为就是消费,实际上“总需求”是投资加上消费,还有政府的支出,还有整个的外贸的进出口之差。
“总需求”在凯恩斯那里是整个国民收入核算的概念。芝加哥学派,比如弗里德曼他们批判凯恩斯的一些具体的宏观经济学思想,也不是说都没有道理,但是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实质是从凯恩斯开始的,而这是全世界各国都通用,包括中国。这个“总需求”的概念本身就是总支出。
因此,投资当然是总需求的概念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消费是“总需求”。所以,比较重要的是国家发改委、交通部联合发出的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2016到2018年,这个我觉得其实起到一个很重要的提振信心的作用,这个三年行动计划是扩大总需求的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最近微信上传的一张图就是关于高铁规划,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提振信心的行动计划。
现在的经济危机促使西方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和政府的高级官员反思他们的政策。很好玩的是克鲁德曼,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2009年在“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为什么经济学家错得如此严重。他将“宏观经济学家”分为盐水经济学家(salt water)和清水经济学家(fresh water)。清水经济学家是从弗里德曼到卢卡斯的芝加哥学派和明尼苏达学派,他们从非常完美的市场竞争条件出发,像清水一样。
小罗伯特·卢卡斯(左)米尔顿·弗里德曼(右)
克鲁德曼自己还有斯蒂格利茨等人则是盐水经济学家,这些人基本上来自MIT、哈佛,他们比较强调“不完全信息”,盐水没有那么清。在芝加哥学派看来,“总需求不足”在他们框架里是不可能的,因为价格总是会把供给和需求加以调整到平衡。所以,芝加哥学派还是微观经济学思路,完全没有理解凯恩斯的“组合谬误”的问题。
卢卡斯是一个清水经济学家,他认为大萧条是一个“大假期”,按照卢卡斯的理论不可能出现长期的大萧条,因为他认为长期的非自愿失业是不可能的,长期失业一定是自愿失业,自愿失业变成长期的假期了。这好像很荒唐,如果没有受“清水”经济学模型的训练的影响是不会这么想问题的。卢卡斯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03年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在主席致辞中他说关于防止萧条的核心问题早已经被解决了。
两个月前刚刚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罗默(Paul Romer)本来是卢卡斯的博士生,现在是纽约大学教授。Romer在今年9月份的一篇文章里明确的反对他以前的导师卢卡斯,这就比较有意思,而且他认为卢卡斯代表的宏观经济学本质上还是微观经济学。他说这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弦理论,爱因斯坦曾想建立“统一场论”,把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引力都统一起来,这个努力没有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物理学家搞出了一个弦模型,它完全是数学模型,和物理的实验和观察没关系。罗默说卢卡斯搞的清水经济学就类似于物理学的弦理论,数学很漂亮,但是和现实没关系的。
卢卡斯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基本上都是无效的,因为市场可以自动的调节平衡。同时,人们都可以预期到政府的作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是完美的对策,因此政府政策都无效。卢卡斯承认,有时市场偏离平衡也可能出现,但其唯一原因是所谓的外部冲击,是完全外生的震荡。所以,罗默以一个反例来反驳卢卡斯,他用了沃克尔(Paul Volcker)反通胀的例子。
沃克尔是格林斯潘之前的美联储主席,他主要通过比较高的短期名义联邦基金利率,就是美国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来遏制通货膨胀。这个政策在卢卡斯的框架里应该认为是没有用的。罗默给出的这两张图的意思是说,沃尔克1979年就任美联储主席,他一下把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5%,原来是接近于零,这之后通货膨胀明显下降。罗默说,如果你没有受到卢卡斯的影响,你会认为这就是沃尔克的货币政策导致的结果。但是在卢卡斯的框架下,通货膨胀下降不是沃克尔政策的结果,他非要来设想有一种外部的冲击可以解释通货膨胀的下降。
罗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仍然相信“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这种教条,那么面对上面第二张图的数据,你只能认为尽管沃尔克的美联储想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但是他们什么也没有做;而是有一种外在的想象的冲击(imaginary shock),正好在恰当的时间,也正好以足够的量提高了联邦基金利率,以至于使得沃尔克的美联储里的人,相信是他们自己的政策造成的。如果大家没学卢卡斯的宏观经济学的话就会认为通货膨胀的下降显然是政策带来的,学了后反而对一些直观的关系的观察能力都丧失了。
谈完“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导致的“组合谬误”问题,我们最后来谈谈哈恩的“寻求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的提法。哈恩(Frank Hahn)是一个很著名的经济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他和阿罗有很多合作,阿罗是美国比较左翼的经济学家,也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哈恩在2003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这个文章是他初步的探索,他认为卢卡斯宏观经济学是荒谬的无意义的,因为卢卡斯模型里有一个代表性的个人,在这个模型里,个人都在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每个人的偏好没有差别。哈恩认为宏观的数据应该对人的微观决策有影响,这本来是显然的。
微观经济学里有一个excess demand,即“过度需求”的概念,哈恩认为“过度需求”函数里应该有宏观变量作为它的元素,包括价格指数,失业率和GNP。因为这些东西影响了它的预期。所以,微观应该有宏观基础,因为价格指数、失业率都影响你对未来的预期,所以,这是现实的投资或消费决策的关键。
卢卡斯的模型里,微观的行动是按照所谓“拉姆齐最优化”,这是一个英国数学家拉姆齐的公式。哈恩不认为这是值得推荐的,因为微观经济学中的个人大多数在做决策时很多情况下都是短视的,对未来的信息是不明确的,所以刚才提到的发改委三年交通行动计划可以起到整体的引导信心的作用。
哈恩说他自己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的说法需要不断的实验来完善,经济学的理论化本身也应该是一种实验。这和我们整个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和思路是一致的。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西方经济学的反思,和我们国家的“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提法其实都有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今天讲的题目集中在宏观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的中西方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方面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还非常多。谢谢大家!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实验主义治理”,ID:CLS_PRAG)
- 原标题:崔之元:中西方经济“新常态”的比较与互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特朗普想给中国下“毒计”,自家人却先遭殃了 评论 28“对华干邑出口下跌60%”,法国外长计划访华 评论 152一场数学竞赛背后的中俄科技与教育合作 评论 44澳大利亚有心追赶,“但中国控制着价格” 评论 63普京一脚把球踢回去了,特朗普这次接得住吗? 评论 9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想给中国下“毒计”,自家人却先遭殃了
-
“对华干邑出口下跌60%”,法国外长计划访华
-
“外资创纪录半年抛售近290亿美元印股,资金流向中国”
-
特朗普大喊要清理DEI,连这些都被美军删了
-
“美俄周日继续谈,细节决定成败”
-
股价近乎腰斩,特斯拉高管已抛售1亿美元股票
-
一场数学竞赛背后的中俄科技与教育合作
-
埃尔多安主要政敌被拘,土耳其金融市场剧震
-
“向中国学生关闭大门会削弱美国领导地位,别弄巧成拙”
-
为应对美国钢铁关税等打击,韩国想了个法子
-
澳大利亚有心追赶,“但中国控制着价格”
-
普京一脚把球踢回去了,特朗普这次接得住吗?
-
8万页!“有人要失望了”
-
加沙女孩:妈妈,我想死,在天堂能长出头发
-
“中国此举令人惊讶,底气来自‘猪肉长城’”
-
万斯开喷:这玩意专“毒”西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