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之元:中西方经济“新常态”的比较与互动
关键字: 新常态习近平新常态供给侧供给侧改革中国在今年G20的首脑宣言里特别提出,要继续推动2014年澳大利亚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时所提出的宏观经济与供给侧改革方案,以力求达到2018年全球增长目标。2014年澳大利亚倡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20个国家都同意了,而且每一年有一个各国之间对达到2018年目标进程的相互评议(peerreview),并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这20个国家的评议。
它的目标是到2018年世界的真实GDP能比IMF的增长预测模型所预测的增长率额外增长2.25个百分点。请注意,不是当年增长2.25%,而是说,如果各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18年,全球的经济增长将比没有进行供给侧改革时的模型预测值再增长2.25个百分点。这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些大方向,但同时强调各国的自主性,各国自己提出进行什么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IMF协调,各国有一个相互的评估,这是G20在2008年开始有首脑峰会以来的最重要的方案。
这里面特别明确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我猜测,中国2015年特别提出 “供给侧改革”这个词,很可能是因为2014年参与G20峰会,而且中国也明确同意这个方案,并做出了承诺。2014年在澳大利亚峰会上各个国家提出自己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方案,中国有50多页的方案,美国只提出16页方案,各国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方案,并不要求各个国家一样。
比如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是一种供给侧改革,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可能需要提高农民工的待遇,给他们更多的集体谈判权利。而法国的供给侧劳动力市场改革则不同,法国劳动保护太过强了,缺少灵活性。中国现在要建立企业的集体谈判制度。而法国原来的劳动法是要求整个行业进行集体谈判,一个企业无权进行集体谈判。法国现在改革是说可以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企业里进行集体谈判,这可能是对法国的劳动力市场过于僵化的改革。
但是中国职工和本企业的集体谈判都很难,行业的集体谈判还完全不在议程之内。这些政策在G20里都叫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例子有助于说明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提法确实不是来自于里根,但我也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就是来自G20澳大利亚峰会,只是一个猜测而已。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的争论不是特别明显,但实际上认真看报纸,就能看出来还是有不同的意见。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是2016年5月9号《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访谈,他认为要彻底放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他直接用了“高杠杆是原罪”。强调要比较强力地化解过剩产能,强力地处置僵尸企业,并且认为当前究竟是通胀还是通缩还不能下结论。但对这个“权威人士”的观点还是有不同意见。
例如,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认为当前的问题很明显是通货紧缩和经济持续下降,并面临结构性调整。“供给侧改革”短期内会产生失业和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因而需要提高“有效需求”来刺激经济。他认为,我国资本产出率不断提升,增加有效需求的最佳方式为“消费”,但这是长期目标,短期还是要扩大投资来应对经济增速下滑,而增加投资的最佳方式是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基础设施供给。货币政策应该适应财政政策的需要,应以降低国债收益率作为目标。
余永定的观点和《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观点强调的侧重点还是有比较明显的不同,但也不是绝对矛盾的。值得注意的是,习主席9月初在G20杭州峰会的讲话有一个更加完整全面的表述。他今年5月份在中央党校的讲话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表达“供给侧改革”。但是,他在杭州G20的主旨发言和开幕式致辞中,比较明确地说统筹兼顾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
关键的是,他强调,“要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这和以前的表述有了微妙的区别。我们去产能有的地方可能过了头,比如煤炭价格现在上升得很厉害,因此澳大利亚的煤炭企业现在获利非常大。在政策的提法上,不再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而是用“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我觉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微妙的调整。这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很难做到,但至少在表述和对问题的认识上更加全面和深刻。
我再补充一下:有的学者认为G20其实没有什么用,只是变成各国首脑的照相机会。G20没有投票,一般被认为是所谓国际“软法” (soft law),不是硬法,不是联合国。但我认为,由于G20参加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它在思想传播方面的意义很大。如果确实能说明中国供给侧改革不是里根的回声,而是有G20背景,这在思想上是有意义的。
习主席说要“短期政策和中长期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这是很大的挑战。凯恩斯有一句名言:“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它的重点是短期的需求管理。他说“长期是对当前事物的误导”(But this “long-run is a misleading guide to current affairs”)。他接下来说:“如果经济学家在狂风暴雨的季节只会说当风暴过去以后海洋又会变成平的,那么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太简单太没有用了”。
- 原标题:崔之元:中西方经济“新常态”的比较与互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7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68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01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7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评论 1306最新闻 Hot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
担心美国施压,在华德企:希望新一届德国政府确立平衡立场
-
“以方计划会越过另一条红线”,欧洲6国外长发布联合声明
-
印空军:今起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进行演习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
拜登卸任后首次受访:特朗普太掉价了,美国不代表掠夺
-
哥伦比亚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方回应
-
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
首批145%关税中国货船抵洛杉矶港,美业界预警…
-
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又使坏,俄方怒斥
-
俄方宣布:8月底,普京将访华
-
特朗普又要给波斯湾改名了
-
英国快和美国谈成了?条件是…
-
改道、停飞,各大航司又遭罪了
-
巴军方公布回击细节:两国战机均未侵入对方领空
-
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