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2020年11月11日-12日,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举行。
-
各国会出于担忧把产业链撤回本国吗?事实是……
他们在中国开展的投资,如果转移回本国会受到一些政治压力。并且这些企业在中国盈利了,因此想继续在中国的业务,但他们希望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预期和人才政策上能够给予更多支持。
-
如何应对美国围剿?答案是制度性开放
一个经济体想在国内组成一个最有竞争力、最高水平零部件匹配起来的产品,一定会进口其他国家的,这是全面全球化一个必然的表现。总有人说中国大量进口信息通讯技术来证明中国技术不行,实际上中国信息通讯技术出口大于进口。
-
中国以“开源精神”突破了政治和经济“孤立”,科技也一样
中国一直推行开放、包容、透明的政治议程,尊重政治多元,此为政治开源;中国一直试图突破封闭、排他的国际体系,一带一路、亚投行对被全球化1.0排除的国家敞开大门,此为经济开源。从单一到多元,从排他到包容,从普世到普惠,这是历史潮流下的全球化2.0。
-
“绝不允许美国限制中国发展权利”
美国的社会制度在发展中暴露出许多固有缺陷。我们国家也还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改革开放、需要向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学习。美国也不是一个明天就会轰然倒下的庞然大物,和美国合作利于中国的发展繁荣,但是我们绝不允许美国限制我们的发展权利,其实也根本限制不住。
-
1000年前,谁最“全球化”?
现阶段全球历史关键的点,是从一个观察者角度看是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你可以坐飞机到任何一个地方,你可以在一天时间里从纽约到北京。时间和空间都已经大幅度被压缩,以前你坐船需要几个月时间的旅行忽然变成了一天的时间。这个是现代全球化阶段的明显标志。
-
以10%工资就能雇中国精英,美国人怎么办?
通常情况下,这些远程移民所收取的劳务费比美国和欧洲同行低10多倍。只需支付略高于中国平均工资的薪酬,美国公司就可以聘请到中国会计精英——一群最聪明、最勤奋的人。换言之,基础工作将由一流的外国工人来完成,而不是二流的当地人。
-
“我们必须让市场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资本家服务”
企业应该做的是创新致富,但人们还有另一种赚钱的方式,即推动政府修改规则,牺牲其他人利益以致富。美国投入了20%的GDP用于医保,但中国欧洲的预期寿命都比美国长。美国医疗行业的寻租行为两倍于世界上其他地方。他们没有促进健康,而是赚了很多钱。
-
如果你想让我用华为,价值观的差异就变得很重要
当中国只向我们兜售浅层产品时,从政治上讲,我们不在乎中国是独裁主义者、共产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还是素食主义者。那不重要,因为你只是卖给我们浅层产品。但当中国可以向美国提供深层产品时,一切都不一样了。
-
国家实力是疫苗最后的安全阀
发达国家订购超出其人口需求的疫苗做法,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不道德”。对于保障疫苗生产、促进厂商创新,竞争式订购是必要的。疫苗议题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背后利益、道德等因素错综复杂,最终的最终,还是落在“国家实力”四个字上。
-
法国为什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戴高乐时期,法国还是一个主权完全独立的国家,萨科齐之后,法国没有一个真正独立的总统,都是跟着美国走。原本因为特朗普总是牺牲欧洲利益,法德都要联合起来了,但现在拜登上台,欧洲恐怕连这点动力都没有了。
-
全球化不再是资本主义的,因为中国来了
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通过加入由资本主义国家创建的经济体系而实现了经济起飞,并有望在未来不远的将来,超过资本主义的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本身就令人感到惊愕。更重要的,中国有可能会对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对缓解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作出特别的贡献。
-
刺激内循环,我们2008年以后就做过了
2009年,我们的外贸订单遭遇断崖式下跌,当时我们就出台了经济刺激计划,不仅维持了经济增长,而且提升了增长质量。而且以往我们是嵌入到别人主导的全球化中,现在我们开始主动塑造外部经济环境,改善全球发展格局。
-
后工业化理论有问题,尽管很符合全球化理想状态
少数发达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是可行的,但全世界不可能以第三产业为主,不能放弃实体经济,并且要加强实体经济。全球化和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是配套的,但这种状况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问题。
-
RCEP为欧盟敲响“警钟”?反而促进中欧谈判
RCEP为欧盟敲响“警钟”?欧洲即将联美抗中?实际上,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已进入倒计时,之后将是更重大的中欧自贸协定。RCEP其实正面推动了中欧谈判。任何话题在欧洲都会有各种“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无需过分解读。
-
经济外循环从哪儿开始?
疫情导致了供应链断裂,社会经济出现问题,很多国家民众把问题归结到全球化,号召反全球化,右翼势力也开始上升。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推动全球化的发展,除了开放合作没有更好的选择。自力更生不是封闭,而是强调提升自己的治理与创新的能力。
-
日韩澳为何敢不顾美国,签了RCEP?
当前世界的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规模,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扁平化的世界经济体。因此,当前的进程是形成一个“大陆规模”——比现存的民族国家大,但没有以统一的方式涵盖全球经济。RCEP的签署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道理,最终将惠及整个世界。
-
-
资讯 Information more
-
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开幕!附完整日程
2020年11月11-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官产学研各界精英,就百年变局下的全球化发展以及中国在全球化新进程中遇到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深入研讨。[全文]
-
九大圆桌研讨会聚焦全球化发展
11月12日,2020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九大圆桌研讨会在线下举行。[全文]
-
杜占元:全球化经过深度调整,将呈现6大新特征
后疫情时代的新型全球化将会经过一次深度调整,可能会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全球化过程完全有可能由一个自发的过程向一个更加自觉的过程发展。[全文]
-
哈佛教授:全球化并没有让美国中低收入人群变富裕
13日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举行经济峰会,其中一场分会场围绕“全球供应链”展开讨论,主题为“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何去何从?”,其中,哥大哈佛两位教授都提及了美国国内反全球化的原因:中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收入差距拉大。[全文]
-
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习近平2017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全文]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文章强调,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文章指出,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文]
-
戴姆勒: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标准协同
(观察者网·大橘财经/编辑 周远方)去年戴姆勒在大中华区的奔驰车销量是67万辆,这个数字是相当于第二名美国和[全文]
-
“疫情面前,中美联手,世界有救”
尽管新冠疫情的爆发非常突然,全世界都没有经验可循,但武汉依然从疫情的灾难中突围。武汉,不仅给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帮助我们控制住疫情,客观上,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份真实的参照。[全文]
-
朱光耀:G20应紧急行动起来,通过政策协调加强多边合作
11月12日,CCG顾问、财政部前副部长朱光耀在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强调了恢复和强化G20功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全文]
-
国网能源张运洲:已在9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投资运营骨干电网
国家电网公司在过去近20年里面,在海外开展投资并购、产能合作和电网的互联互通等业务,已经在9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投资运营了骨干的能源网公司。在促进绿色发展,助力当地的集团转型、负责运用海外资产实现互利共赢、坚持共享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