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希望有一天,印度东北部的高铁能直达重庆……”
如果未来25年里没有外部国家的干预,其实亚洲内部能够做成许多的事情。中国革命的目标在于实现完全的脱贫,应该把这种精神从中国直接传递给整个亚洲大陆。[全文]
-
加沙陷入地狱噩梦,以色列为何如此“为所欲为”?
废墟必将不断堆积,绝望也将日益加深,而屠杀仍将持续。[全文]
-
莫迪强调“维持对华关系是优先事项”,这个表态很重要
在印度执政党内部有一派人持顽固的反华立场。这些人自1962年的边境冲突以来就存在于印度右翼政治势力中。但莫迪政府中的大量成员,以及在野的中间派、左翼政党都没有持根深蒂固的反华立场,他们希望改善中印关系。[全文]
-
“建国75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回头听一听毛主席说的话”
“即便五十年后,我们的国家发展起来了,我们也要像现在这样谦虚。如果到那时我们变得自负,看不起别人,那就不好了。即使再过一百年,我们也不能骄傲。我们决不能骄傲自大。”[全文]
-
一场“过气”的峰会,也是西方的黄昏
就连关于G7峰会的新闻报道也没有把重点放在领导人的主张上,而是更多地拍摄拜登恍惚的神情与会场优美的风景。所有新闻报道中都找不到对峰会提议的严肃分析,因为那姿态空洞、充斥着陈词滥调的公报中根本没有值得分析的内容。[全文]
-
国际刑事法庭申请逮捕令,以色列在加沙都干了什么?
以色列不愿意接受巴勒斯坦人作为政治主体,接受他们的要求和希望。这种不愿意使得以色列把自己置于种族灭绝的逻辑中,而这种逻辑本身无法找到通往和平之路。[全文]
-
欧洲正在自己的困境中梦游
究竟是唐纳德·特朗普还是乔·拜登赢得11月的美国大选已不再重要。无论结果如何,特朗普对欧洲国家军费开支的看法已经进入美国的主流舆论。北约自己的民调数据显示,欧洲民众对于削减社会福利、增加军费开支的做法毫无兴趣。[全文]
-
出路近在眼前,但西方却不允许我们选择这条路
显然,引发冲突的是全球北方,而2023年的调停和停火呼吁大多来自全球南方。目前有20亿人生活在受冲突影响的国家,数百万人因此陷入饥荒。但当我们站在这片记忆中的废墟上时,不应忘记还有一些颇有希望的迹象。[全文]
-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所作所为是“政治屠杀”
以色列试图用武力剥夺加沙的政治生活,强迫那里的民众接受武装冲突永久化的现实。当非暴力抗议遭遇暴力镇压时,要说服人们继续坚持这条道路而不是诉诸武力将变得十分困难。 [全文]
-
大英博物馆将盗窃文物称作“创意行为”,傲慢到极致
我想要问BBC的记者,至少看看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标准。如果这些文物确定是被盗窃的,就应该归还。BBC对此作何评价?从中国偷窃一个茶杯算是一种“有创意的行为”吗?如果别人从英国的博物馆偷窃文物又该怎么办?[全文]
-
“他是法国的棋子”
艾尔矿业公司85%的股份由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和两家法国公司所有,而尼日尔政府只拥有15%的股份。[全文]
-
打破西方舆论霸权,全球南方国家面临“三大战役”
在思想观念领域斗争,必须主动改变外国人对世界的看法。西方宣称中国正在“殖民”非洲,可这话到底什么意思?所以不仅仅是围绕信息,也应该在如何理解信息的框架层面开展斗争。[全文]
-
如果没有勇气,欧洲、日本将继续陷于附庸地位
美国纵容日本重新武装和德国扩军,以使这些“附庸国”助力华盛顿针对中俄及近来态度鲜明的全球南方国家,实施其狭隘的新冷战计划。尽管欧洲、日本的一些精英人物认识到本国的内部危机正因美国的外交政策意图而加剧,但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的文化、政治自信。[全文]
-
10年前,孟加拉国那场惨剧是如何发生的?
自从十年前的拉纳广场浩劫以来,萨瓦尔镇至少还有109座建筑倒塌,导致27名工人死亡(至少)。这些都是21世纪全球化的夺命工厂:专门为长工时生产流程建造的简陋住所,三流的机器,且工人的生活屈从于及时生产的要求。[全文]
-
竞争不过中国和南方国家,西方想出了各种办法
全世界有70亿人口,但我们生产了足以喂饱140亿人的粮食。宿命论或翻版的马尔萨斯主义,这些前民主时代的思想都是基于臆想而非事实,却在知识界和政治讨论中被频频谈及。[全文]
-
帝国主义“基于规则的秩序”之八大矛盾
世界目前正立于新时代的开端,我们将见证美帝国全球霸权的终结。由于多重内部矛盾冲突、历史性不公正,以及经济上的失效,新自由主义体系不堪重负,正在每况愈下。如果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世界将陷入更大的混乱。[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