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少宇:中国是“先破坏,后治理”吗?
最后更新: 2021-10-11 13:36:39观察者网: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要能够产生全球性的影响,除了理念上的引领,也需要实践的证明。近20年来,中国在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后,取得了哪些成绩?
岑少宇:其实中国的工作起步要早于《生物多样性公约》,我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在1988年就已经通过了。我们的《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在1994年发布的,当时《生物多样性公约》才签署两年。总体上,我们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同时也在《公约》的框架下发挥重要的作用,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也许公众最熟悉的成绩,就是熊猫的“降级”,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这是中国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其实,还有一些动物也降级了。比如,藏羚羊数量达到30万只,从“濒危”降到“近危”;朱鹮数量增加到7000多只,从“极危”降到“濒危”;雪豹从“濒危”降为“易危”。
但也要注意到,它们都还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的“红皮书”里,种群数量仍旧不够大、生境依然脆弱。只有麋鹿在2006年降为“珍稀”,退出了“红皮书”。
这也说明了保护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现在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样宏大的新理念,有助于我们巩固成果,并继续推进这一事业。
当然,保护这些“明星物种”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惠及整个生态系统。中国已经新建了许多自然保护区,正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些工作普通人可能很少接触,有的只是新闻里的一句话,但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
很多当地民众成为了护林员、国家公园的管护员,在尽到保护的责任之余,还能在指导下,从事一些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将部分原住民留在核心区内,图片来源:央视
在精准的规划与管理下,生态移民与就地转型可以结合起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结合起来,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新路。
中国还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要覆盖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覆盖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
很多保护区面积、规模有限,有的受行政区划限制,有些彼此之间连通性不足。划定生态红线可以从功能、脆弱性出发,打破原有的一些局限。同时,对于公众而言,“红线”也更能唤起重视。
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陆地部分的面积大约达到国土面积的25%。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还成为了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15个精品案例之一。
在工程建设上,无论是高铁还是水电站的建设,都有越来越科学、严格的环评,对重点物种有相应的工程保障措施。
在法律执行上,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严格执法的报道,比如捕捉保护鸟类而被判刑的案例。而且,从公众的反应看,很多人已经从最初的不理解,转而认可严格执法。这显示出公众的生态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另外,还有许多不容易被人“看见”的成绩。比如2017年不幸去世的我们复旦大学的钟扬教授,援藏16年,在青藏高原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这就是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在青藏高原上的钟扬教授,图片来源:中国科普网
国家推动了一些基础的调查与研究网络建设,有效地推进了生态学的研究工作。比如,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全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组织下属研究院所,牵头建设红外相机观测网络;建设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等等。
红外镜头前的雪豹,图片来源:生态环境部
观察者网:确实,我们身边都能感受到生态的变化,城市里的鸟类都明显变多了,甚至有时还能见到刺猬、松鼠了。不过,现在的恢复,是否会被说成是“先破坏,后治理”呢?
岑少宇:我认为不能这样看。本身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概念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不能用现在的眼光苛求过去的人。
在环保运动兴起之前,确实存在只顾经济发展的情况,但生态保护的理念发展至今,尽管存在罔顾法律的黑心企业,你却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经济体,是单纯的“先”破坏,“后”治理,其实多少都是有约束的。谈发展已不可能完全不考虑保护,破坏、治理往往也是同步发生的,只是各经济体之间可能程度有别。
还有些问题,是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仍然有限导致的。比如在建设工程时,设计了配套的保护野生动物的通道或人工环境,但可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之后不得不反复改进。用“先破坏,后治理”来形容这样的现象也不恰当。
无论如何,回顾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史,总体而言,无疑已经在向好的方向偏转。
有的人或许会用“五十步”与“一百步”去形容现在的新兴国家与当年发达国家崛起时的发展模式。我认为,与其那样消极地思考,倒不如将变化视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对环保的高度重视,就是经过人类长期实践的积累,已经形成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有些问题上,人们可以推说科学证据不足,可以推说自己无能为力,但很难再公开表示“哪管洪水滔天”。这可以说是种“质变”。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这些消极推脱的思潮保持警惕,生态保护也会有反复。
比如,澳大利亚作为发达国家,制定了比较详尽的环保法规,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保护区与野生动物的管理办法,但如果思想松懈、投入力度不足,面对新出现的珊瑚礁白化等问题仍然可能应对不力。我的一位老师很早就因为对政策不满,认为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而愤然辞去了相关职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样的理念就尤为重要。它时刻提醒我们,人类始终是这个“共同体”里有机的一部分,与这个共同体一同演化,因此生态保护是一项永恒的事业,不能有任何的松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刚经历全球宕机,脸书一周内第二次崩溃
2021-10-09 09:09 大公司 -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2021-10-06 17:57 -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3人获奖
2021-10-05 17:59 -
-
“长八”总指挥:2030年前我国将发射4000颗卫星
2021-09-29 14:50 航空航天 -
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达51台
2021-09-29 10:51 能源战略 -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计划今年发射
2021-09-28 14:23 航空航天 -
中国人是如何让电视屏卷起来的?
2021-09-28 12:37 科技前沿 -
科大讯飞管理层调整:胡郁专注AI芯片、陈涛任言知科技副董事长
2021-09-26 23:25 上市公司 -
“腾云工程”空天飞行器模型亮相珠海航展!
2021-09-26 13:04 航空航天 -
跨越式突破!中国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人工合成淀粉
2021-09-24 08:30 科技前沿 -
荣耀Magic3系列再出王牌:多主摄融合影像技术
2021-09-22 21:49 大公司 -
“美对华发动芯片战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病态”
2021-09-20 08:29 -
-
车规级芯片,中国还有多大差距?
2021-09-16 23:56 新能源汽车 -
手机“中国芯”冲击10%市场份额!
2021-09-16 17:20 5G -
明天,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地球
2021-09-16 13:26 航空航天 -
90天!神舟十二号撤离空间站,刷新纪录
2021-09-16 09:32 航空航天 -
已运行30年,大陆首座核电站运行许可证又续了20年
2021-09-13 14:47 核电 -
古巴等六地小米手机被限制使用?知情人士:排查水货,已解封
2021-09-12 14:03 大公司
相关推荐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