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燕菁:地方政府要尽快开始自救
4.理解“收费”的本质
近日国务院向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发布通知,要求12个债务状况严重地区的地方政府推迟或暂停一些由国家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这将会导致化债城市的所有经济部门因为缺少流动性变得更加困难。在增量受限的情况下,这些城市自救的唯一办法,就是盘活存量资产。任何一个资产,只要有一个稳定现金流,就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这就是所谓的“盘活”。
“盘活”的第一步就是“收费”。显然这是一项没有政府愿意干的“脏活”,在经济衰退的周期更是如此。按照教科书,经济下滑时政府更应当减税、免费,而不是与民争利。这些观点在非信用货币的时代肯定是符合常识的,但在现代经济里,这样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首先,现代货币都是税收驱动的。市场之所以接受主权货币,乃是因为人人都要交税。没有了税收,主权货币就是一张废纸。经济衰退时减税,反而会恶化货币发行能力。其次,现代货币是在贷款时创造出来的,反过来,也会通过还款的过程被消灭。政府的信用主要来自其收入流,税费收入越低,信用就越少,通过贷款创造的流动性也就越少。
那么是不是税收越高越好?当然不是。如果南宁市仅仅增加停车收费,并不会带来收入的增加,只是将社会的收入转变为政府的收入。真正创造货币的一步,乃是用25.5年收入作抵押融资72亿。通过出让25.5年的收入,南宁市政府获得72亿的融资。相当于每增加1元收费就可以创造20元的货币,这些货币进入市场,经济规模也随之翻倍增长。现代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货币增长。货币扩张,经济就扩张;货币收缩,经济就收缩。只有通过银行放大的“收费”,才具有越收费,越扩张的反直觉现象。
另外,政府通过改变税收的支出结构,也可得到类似的扩张效果。假设经济增长阶段,政府收入100元,支出100元,是平衡预算;在经济衰退时,政府收入减少到90元,逆市加税肯定阻力巨大。但这时政府如果通过“过紧日子”,把支出压缩到80元,同时拿出节省的10元通过抵押进行贷款,比如抵押10年,就可以创造100元货币。增量流动性进入市场,全社会收入的增加就会超过支出的增加。当然,压缩政府支出还是新增收费,也是一个权衡问题,毕竟减少公共产品(比如教育、公交、环卫)的支出,社会的痛感也是很强烈的。
去年多地发布公交停运的消息/资料图
5.自救资金的使用
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盘活资产融来的资金怎样使用。微观而言,政府的投资必须带来足够的回报,也就是必须投向“有效益的项目”,因为“盘活”存量获得的收益和卖地收益一样都是“资本性”收益,属于融资。在这个意义上,中央要求12个债务状况严重地区的地方政府推迟或暂停一些由国家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宏观而言,这一做法却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即使这些投资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也可以通过货币创造对冲经济衰退。在急剧衰退周期,货币萎缩导致收入减少,很难找到能带来正效益的投资项目,只有政府把“盘活”资产获得的收益花出去,货币总量才能增加,社会总收益的增加才有可能创造有正收益的项目。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最紧迫的开支不是投资高收益的项目,而是维持社会的稳定。首先,政府必须尽快兑现公共项目的欠款。地方政府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政府违约是整个经济链条违约的源头。哪怕政府的项目暂时不能盈利,政府合约也必须刚兑。这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府承诺的信用,更主要的是阻止链式违约将危机传导到整个市场。政府应当划一条底线,哪怕借钱,也要在春节前把拖欠的工资发到位。只要有一个农民工没拿到钱,市长的工资都不能发。
其次,政府应尽可能将释放的流动性留在本地。地方政府欠款中有本地企业的,也有外地企业的,但如果宝贵的救市资金离开本地,救市的效果就会打折。这时应当允许政府通过一些附加条款,对在本地再投资或消费的合约给予优先兑付,对于离开本地的合约打折兑付。虽然这一做法有违“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规则,但地方政府守土有责,保证本地社会稳定应当是最优先的选择。
第三,中央政府应当给予地方政府自救行为最大的宽容。不要动不动就问责、追责,特别是要正确对待暂时的舆论冲击。当地方政府开出一些暂时得不到社会理解的“苦药”时,中央政府耳根子要硬。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给予地方政府的资产足额的估值。市场上流动性越多,银行的债务才会越安全。真正需要管住的不是投资巨大的项目,而是投资完成后还需要消耗大量流动性进行持续维护的项目(典型的如地铁)。
6.病急不等于难治
由于房地产危机迟迟没有解决,市场上的流动性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无预警式枯竭。但越是面对危局,越不能“多端寡要”,更不能慌乱。现在最可怕还不是大家坐等沉船的发生,而是把无效政策伪装成真正的行动,看上去政策频出,实际上却错失了拯救经济的“黄金窗口”。2024年虽然危险,但并不意味着无法应对。当前的危机不过是因为房地产误操作导致了流动性的突然枯竭。如果像一些学者建议的搞什么“结构性的改革”,反而会导致前苏联类似的大乱局。
此刻,政策制定者要在纷乱的现象中抓住最本质的问题——流动性。地方政府虽没有发钞权,左右不了宏观经济走向,但依然可以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向本地市场注入救命流动性,从而坚守社会稳定这条底线,为中央政策的转向赢得时间。地方政府必须克服“债务恐惧”,必须明白只有进一步扩张,债务才能被稀释,紧缩只会使债务更加恶化。解决债务首先必须盯住资产,只要能盘活资产,多大的债务都不是问题。
中国经济很危急,但解决起来并不难,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出大问题,此刻任何惊慌失措都是不必要的。中国经济就像一个健壮的人,心肺、肝脾、血液各种指标都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氧气”突然枯竭,这个“氧气”就是“流动性”。只要找到危机的真正原因,迅速打开被拧紧的氧气口,窒息的经济立刻就会满血复活,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原标题:赵燕菁:地方政府要尽快开始自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采矿业史上最大并购案要来了?传力拓与嘉能可已初步谈判
2025-01-17 15:26 产业万象 -
国家统计局公布去年12月70城房价,新房环比涨价城市增加至23个
2025-01-17 14:18 -
未来变成美积电? 台积电董事长称“门都没有”
2025-01-17 11:36 观网财经-科创 -
2024年全国固投增长3.2%,外企投资下降10%
2025-01-17 10:50 中国经济 -
2024年全年GDP达1349084亿元,同比增5%
2025-01-17 10:06 中国经济 -
天猫精灵与夸克融合,将探索AI眼镜
2025-01-17 09:50 观网财经-科创 -
遭英伟达大幅砍单?台积电回应
2025-01-16 22:07 观网财经-科创 -
美制裁围堵下,国产GPU独角兽集体冲刺IPO
2025-01-16 19:09 观网财经-科创 -
连续四年中国第一,vivo的简单与不简单
2025-01-16 17:52 观网财经-科创 -
美方传来好消息,抖音概念股集体走强
2025-01-16 15:32 观网财经-互联网 -
阿里巴巴入股人形机器人企业星动纪元
2025-01-16 13:50 阿里帝国 -
《王者荣耀》鸿蒙版上线,支持120帧高刷
2025-01-16 13:14 观网财经-科创 -
微信支付存漏洞?腾讯回应用户被异地刷脸支付成功
2025-01-16 11:45 -
2024中国手机市场:vivo第一,华为增长37%,苹果大跌17%
2025-01-16 11:25 观网财经-科创 -
美国首次将中国大模型公司列实体清单,智谱回应
2025-01-16 09:59 美国政治 -
美国出台禁令围堵中国自动驾驶产业,中国如何应对?
2025-01-15 20:54 观网财经-科创 -
无人机也开始卷“折叠”了,大疆正在努力破圈
2025-01-15 18:28 无人机 -
小米进军韩国,硬刚三星?
2025-01-15 18:10 观网财经-科创 -
黄仁勋已抵达深圳,将参加英伟达深圳分公司年会
2025-01-15 15:45 观网财经-科创 -
三星的三折叠要来了?韩媒曝产量约20万台
2025-01-15 15:20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403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69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评论 407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评论 267“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评论 86最新闻 Hot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果然,英国被用来“立规矩”了
-
印度官员:印军正做出回应
-
印方:一高级官员在巴方炮击中身亡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